河北大學高景瑤
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
河北大學高景瑤
摘要:“道”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范疇,他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消除社會的紛爭,使人幸福、安寧的生活?!吧仙迫羲笔抢献诱軐W的精神實質(zhì),體現(xiàn)著老子“以水喻道”的睿智的思辨特質(zhì),體現(xiàn)著以水之德為人之德的處世智慧。
關鍵詞:道;以水喻道;水之德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08-02
(一)、老子對道的詮釋
“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天地萬物的根基;二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jù)。
1、關于萬物始基之道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德經(jīng)》25)老子認為,有一種混沌的東西先天地而生,廣闊無形,獨立而永恒不變,循環(huán)不息的運動,是天地萬物的母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故稱之為“道”。道之所以為萬物的根本,就在于它是無定質(zhì)、無定形的實體性存在,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不息的運動中成就永恒。
老子視“道”為“有”與“無”的統(tǒng)一體?!暗乐疄槲铮┗形┿?。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jīng)》21)一方面,“道”是不可感知的超經(jīng)驗的存在,相對于可感知的具體之物而言稱之為“無”;另一方面,“道”雖不可感知,但是其中有“象”、“物”、“精”、“信”的最真實存在,存在于萬物之先,相對于空無來說,又稱其“有”。有與無的統(tǒng)一既強調(diào)了“道”形而上的超越性,體現(xiàn)了與具體之物的區(qū)別,又突出了“道”的實在性,體現(xiàn)與具體之物的聯(lián)系。
2、關于萬物存在根據(jù)之道
老子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保ā兜赖陆?jīng)》34)老子認為,大道無所不在,萬物莫不蘊藏于道中。萬物創(chuàng)生之前,與道為一體,創(chuàng)生之后,道畜養(yǎng)、培育它們,內(nèi)附于萬物之中。萬物正是依據(jù)著道而獲得存在的合理性,道通過萬物獲得現(xiàn)實性。
綜上所述,老子的道是無形的、不受時空限制的超越實體,它是萬物之宗,萬物存在的根據(jù)。它是萬物的本體,方向,世界的本來,人間的規(guī)則。道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也并非玄而又玄,讓人體悟不到。其實道無所不在,人若體悟了道,靈魂就會有方向,人生就會有超凡的境界。
(二)、水與道
老子云:“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薄兜赖陆?jīng)》這一段詮釋了道,似乎也有水和道相融合的文化精神內(nèi)涵。
挫其銳:道可以解除銳氣,讓人變得謙遜、寬厚,水同樣能解除銳氣,任何一塊石頭,在水中千年以后都會變得圓潤。圓潤是道與水的共同本質(zhì),道的特點在圓字,圓是最完美的形狀,啟迪育化萬物;水的特點潤字,融合包容外力,潤化萬物。解其紛:道能解除紛擾,讓萬物變得平靜,讓人無為而治,使世界井然有序,水同樣能夠解除紛擾,使萬物變得輕靈。和其光:光在上,道也在上,可以與天同在,水一樣可以,當水霧化成氣升空,便會與天同在。同其塵:道可以在最細微的地方顯現(xiàn),正如莊子所說:“道隱于小成,道無所不在”,水也一樣,可以無孔不入,處于任何地方。
水與道都兼具了無定質(zhì)、無定形、永恒運動、無處不在的特點。道是萬物之宗,并蘊含在萬物之中,培育、覆養(yǎng)萬物,超越時空的限制,在變化運動中成就永恒。水是世界萬物之所載,似有形似無形,永遠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融于萬方,潤于萬物。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詮釋了水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p>
1、善利萬物,無私奉獻
水和道基本的特征就是善利萬物。水這種無色、無形、無味的自然物質(zhì),滋潤萬物,誕生生命,養(yǎng)育生命,然而其更高貴之處在于潤澤萬物,卻從不索取,是一種默默奉獻的無私品質(zhì),因其無私,故能成就不朽。
2、謙遜處下,為而不爭
謙遜是一種德性,一種至高的境界。《周易》中“謙”卦六爻皆吉,其基本的卦義就是謙退,有謙德之君子萬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謙有始有終。彖曰:“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卞柁o從天、地、神、人道昭示了“滿招損,謙受益”的人生哲理。再來看其卦象,坤上艮下,坤是大地,艮是山峰,高山甘居大地之下,謂之謙。
處下是謙遜與不爭的表現(xiàn)形式,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下是人們不愿意去的地方,然而水就可以“處眾人之所惡”,去到人不想去的地方;水還可以身污而不厭,它兼容并清洗了污穢,化腐朽為神奇。處下并非是因為水的無能而妥協(xié),而是因為其有超強的兼容性和非凡的包容性,正是這種功成不居傲的謙虛、處下的德性,才使水成為百谷之王,接近于道。
不爭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水對于萬物來說是何等的重要與珍貴,沒有水,也許就不會有生命。然而水卻靜靜地流淌,無聲無息,不去爭高貴之名,不去爭任何的利益,坦蕩的胸懷包容一切。
3、因勢成形,隨遇而安
水沒有形狀,你給他什么形狀,它就是什么形狀。正是因為它的順勢成形,沒有固定的模樣,所以才可無孔不入,自由的流淌。人總是抱怨現(xiàn)狀,無休止的超越自我,卻忽視了時間的唯一真實性——現(xiàn)在,而水卻是隨遇而安,無論處于何種環(huán)境,都會從容自如的享受當下,隨遇而安并非頹廢不前,放棄追求,而是珍惜現(xiàn)在,品味現(xiàn)在,活在當下。
4、柔弱勝剛強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币馑际钦f,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話,沒有能夠勝過它的。當水流動遇到阻礙的時候,它會迂回百折的前進,看似無原則的因勢成形,卻是一種“曲
則全,枉則直”的智慧。水兼具有、無兩性,陰、陽兩德,“柔”是無和陰的象征,水本身是沒有固定形態(tài)的,可以任由環(huán)境的形狀來塑造自己的形狀,它的謙遜處下,為而不爭,顯示了其柔弱的方面;水的能力是有和陽的象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接納百川,凝聚力量,其積蓄的力量是很驚人的。正是水的柔弱,才使它能夠匯集力量,在無中達成有,以柔弱勝剛強。
水德的精妙令我們深思,水的七善更是啟迪我們?nèi)绾螌⑺氯诵曰?,使世人也能近道。七善即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1、居善地
居善地的人生智慧就是要像水一樣,能夠去人不想去的地方,善于處下,隨遇而安之后,滋潤一方。做人,就要不計較環(huán)境的惡劣,泰然處之,依照自然的法則,盡自己的能力去適應,改變環(huán)境,造福一方。
2、心善淵
心胸要想大海一樣深沉、廣博、寧靜。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像一包鹽,如果你的心是杯子,那么苦澀會讓你痛苦,若你的心是一片湖,包容并融化這包鹽,恬淡會讓你幸福。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毙男亻_闊,就不會斤斤計較,自尋煩惱,其實,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幸福感就有多大。
3、與善仁
待人要像水那樣真誠,生活中的人們總是患得患失,貪婪的無休止的追求下一個目標,仿佛想要得到整個世界,所以常常會憂慮。而仁者是無憂的,因為“仁者,愛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是無私的、仁慈的、為人的??档抡f過一生令他敬仰的東西只有兩種,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nèi)心的道德。若一個人能夠無私的奉獻他人,社會,那么他就會得到內(nèi)心的幸福感以及他人、社會給與的敬佩。
4、言善信
說話、做事要像水一樣講信用。老子云:“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經(jīng)49)意思是說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人人都守信。也許人們會誤認為老子是一個輕信的人,實則不同,老子對于不守信的人就像水用兼容性使污穢凈化一樣,用守信感化不守信之人。老子懷著對世界的憐憫,透露著“無棄物”、“無棄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5、正善治
治理國家要像水一樣綿綿不絕的治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政之人像水一樣能夠自我凈化,拒絕腐敗,廉潔從政;像水一樣謙遜處下,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6、事善能
水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堅韌不拔,積聚力量,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滋養(yǎng)萬物。人也一樣,無論才能是大是小,只要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人,為國貢獻力量,就是一種善能的表現(xiàn)。要從身邊的人身上吸取精華提升自己,面對負能量,要能夠抵抗黑暗即出淤泥而不染,更要用自身的正能量去感化負能量。一個人有大能,不僅在于自身的優(yōu)秀,更在于能消融多少負能量,使其由負轉正。
7、動善時
善于把握時機是成功的關鍵。杜甫的《春夜喜雨》這樣說道:“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焙糜曛罆r節(jié)不張揚,細無聲的滋潤了萬物。人也一樣,若能無私奉獻,不居功,隨時勢而動,那么就不會再有生不逢時的的抱怨,就會把握住時機。
若人們真的能夠領悟并踐行水之德,那么我們的人生將會如同星光一樣燦爛,正能量也會像水一樣無孔不入,充滿世間。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
[2]沈明明《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老子如是說》新華出版社2010
[3]李莉《道德經(jīng)的智慧》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高景瑤(1988-),女,漢族,河南省舞鋼市,研究生,學校:河北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