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 馬建紅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項關系著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的綜合實踐性的課程教學。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改進,小學語文教學也逐漸改進了課堂教學的策略。面對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理解困難,詞語表達不精確等問題,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策略,在不斷教導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語言表達,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表達;訓練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虝W生熟練地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即表達。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途徑。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有效的表達,使學生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
一、有效開發(fā)、利用家庭與社會的學習資源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不僅僅是學校教育不當所致,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鈴還須系鈴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生活當中處處都是課堂,家長和學校之間應當形成互動,有效地開發(fā)生活當中的學習資源,特別是家庭活動當中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這種主動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情境還可以搬到課堂上,通過情境再現(xiàn)的形式,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語言行動提出必要的指導。教師愛應當多關注身邊的資源,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合孩子學習同時學生又特別感興趣的書籍、報刊或是電視節(jié)目等,以此來讓學生模仿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來豐富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條件成熟的地區(qū)還應當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的優(yōu)勢作用,定期由專家向家長傳授如何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談話氛圍
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使學生的表達順利進行,教師就應該努力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表達氛圍,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首先,就是要給學生以信心,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雙向互動的活動來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語言表達技巧的濃厚興趣。語言表達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這樣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才能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樣教學效果也才能實質(zhì)性的提高。我們不應當死死管住學生的嘴巴,課堂上多進行師生互動,課間促進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小學生在互動當中自評自省,活躍課堂氛圍,拓寬表達空間。在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題地位的基礎之上,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之中,自由自在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這種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豐富起來,他們的思維體系也在循序漸進中慢慢得到完善。其次,要建立一種真誠、接收、理解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安全感,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師道尊嚴”,教師以嚴厲、威嚴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但是,這樣會讓小學生更加害怕教師,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也應當改變自己課堂權威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天性和觀點,通過換位思考來融入學生的喜怒哀樂當中,學生才能沖破心理障礙,勇于表達自己,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的觀點,這樣訓練下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最后,教師還要考慮到每個同學的個體差異,針對各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因材施教。盡管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但是每個個體之間又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因此在教學當中應當尊重這樣的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機械地區(qū)要求所有人都能達到一致的水平,同時在評價體系上也應當因人而異,給予每個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必要的鼓勵,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對于一些表達能力水平相對薄弱的小學生,盡量在提問時選擇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并尊重學生的天真觀點,及時給予其必要的鼓勵和自信,循序漸進地改善。
三、創(chuàng)設課內(nèi)外真實的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的生活化的交際情境
任何語言的學習尤其是聽說的練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真實的或者模擬的真實交際情境內(nèi)對學生進行鍛煉,在小學語文開展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時,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充分挖掘口語交際的話題,讓學生在喜歡的熟悉的情境內(nèi)練習對人或事情的描寫與表述。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挖掘教材內(nèi)涵,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交際情境。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示范如何開始發(fā)言、如何去傾聽別人的聲音、如何去評價、如何指正別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比如在作文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以學生的口述開始,指導學生如何條理分明、動情動色、婉轉(zhuǎn)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作文思路,如《我的理想》《我的夢》之類。又如《春姑娘來了》這樣的作文教學,先讓學生體驗自然、接觸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流利地表達出來。通過不斷的全方位訓練,學生的講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四、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各種資源,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1)抓住課堂時間,充分利用教材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課堂是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利用好寶貴的課堂時間,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多形式、多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上,我們可采用的訓練方法很多,如朗讀、朗誦、背誦、復述、看圖說話、講故事、演講、辯論、討論、表演等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書,讓孩子在學習中主動朗誦,主動表演,主動發(fā)言。
(2)課外時間,舉辦多種活動,為學生表達提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可利用晨會課每天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每天輪流上臺,可以介紹課文,介紹自己,口頭描述人和事,教師適當給予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讓學生組織學校升旗儀式,介紹升旗手的優(yōu)點,并進行國旗下的講話等;開通學校紅領巾廣播站,讓學生采寫校內(nèi)外新聞稿件并由值周班學生輪流進行播送;還可以組織故事會、演講會、詩歌比賽、表演模擬傳話、記者采訪、角色表演、說新聞、介紹生活小常識等活動。
五、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語言積累
良好的表達能力需要一定的語言積累,小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教師必須加以引導,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積累好詞、好句、好短文的習慣,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語言積累從何而來?主要從閱讀中來。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往往不能科學、有效地選擇讀物,為此,教師必須向?qū)W生推薦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如一些名人英雄的傳記、世界名著等;有知識性較強的讀物,如科幻讀物等;這些讀物既有益于課堂教學的鞏固,又可以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寬學生視野。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時機,適時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循循善誘,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要明白,語言表達能力與其他各種能力密不可分,只有從課程標準出發(fā),立足學生思維培養(yǎng),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途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彭麗雅.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林家梁,李愛娣.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構想[J].教育評論,2006(11).
[3]李海燕,臧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