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鎖++喬海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即“四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為學生提供了進行研究性、實踐性和趣味性學習的課程渠道,目的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積累經驗,經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有效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實踐性問題;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一、綜合與實踐課的教學現狀分析
新課程標準把“綜合與實踐”單列成一個領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具體的實踐中沒有較明確的評價檢測手段,難以把握,使具體的綜合與實踐隨意性比較大,流于形式的現象比較嚴重,不論是平時的校內公開課、研討課,還是各種觀摩課、賽課,都很少見到有關綜合與實踐相關的課。一些教師對綜合與實踐課在認識上也存在偏差,再加上相關實踐活動素材的匱乏,諸多因素累加在一起,讓老師們很多時候只是淺嘗輒止,甚至未曾涉及。
對于綜合與實踐課的教學,除了教師沒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外,還有教育專家的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宏觀層面的理論研究,對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的實施給予的直觀指導和幫助還遠遠不夠,致使綜合與實踐之花未能盛開。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缺乏思想的引領和相關的綜合與實踐資源。二是缺乏整體氛圍。新課程標準把“綜合與實踐”單列成一個領域,而落實的方式方法、評價機制等卻并沒有形成。三是相應的制度文化、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等文化氛圍不濃,這些問題需要靠學校建立剛性的管理制度去約束,而制度的約束力又取決于人的自覺行為與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沒有相應的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就不能真正理解此板塊的教學要求和實施的相關精神,覺得可有可無,沒有動力去落實。
二、綜合與實踐課的新常態(tài)思考
(一)把握綜合與實踐的精髓,關注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1.提高認識,明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要求
綜合與實踐課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也是幫助他們積累相關數學活動經驗的主要途徑。在一個個現實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深入思考、積極交流,在問題的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中,不斷加深對數學各部分知識間、數學與現實生活以及數學與其他學科間的內在聯系的認識,不斷提高應用相關經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知道,“綜合性”與“實踐性”是綜合與實踐的兩大特點。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出來,就要求我們平時多觀察、多記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出研究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動手實踐,經歷問題解決的完整過程,親歷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并獲得屬于自己的活動經驗。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之后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這樣匠心獨運的安排,能充分調動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購買商品的相關經驗,在觀察一件件商品的價格時,自行判斷購買不同的幾種商品各要多少錢;判斷用一定的錢數可以購買哪幾種商品以及怎樣買更合理,等等。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進行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思考,教師此時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展示他們購買商品的過程。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提高了他們靈活應用人民幣購買商品的能力。當然,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也得以充分發(fā)揮,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成功的體驗能進一步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2.靈活設計,整合綜合與實踐的活動方案
為了使綜合與實踐活動能更好地體現研究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活動環(huán)節(jié)以及在相應的活動策略的應用上要做到科學、嚴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區(qū)域性資源、校本教材、班級特色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活動,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目標。
3.拓寬平臺,豐富綜合與實踐的活動形式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積極探索、主動交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教學就要在一個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去激發(fā)學生,在學生主動參與中,實現活動的預期效果。在設計活動時,可以讓問題借助以下形式進行:(1)研究性調查報告;(2)開展講數學故事比賽;(3)閱讀相關數學材料并進行交流;(4)制作數學手抄報;(5)寫數學日記;(6)其他制作發(fā)明,等等。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游戲等形式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也可以讓學生到商場、社區(qū)、操場等場所進行實地實驗、測量、觀察等。
(二)挖掘綜合與實踐素材,提升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1.挖掘現實性素材
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和生活觀,是綜合與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生活經驗和相應的感性素材,為了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及其實際應用價值,我們在設計活動內容、環(huán)節(jié)以及考慮活動策略時,就要充分激活學生自己的相關經驗,從現實生活中去挖掘和提煉現實性素材,讓活動素材真正來自于學生身邊,并應用于身邊。在一個個現實的、有意義的活動過程中,學生自然地感受著生活和數學間的緊密聯系,由于活動素材是基于學生現實情況的,所以學生們在積極主動參與中也能體驗到更多的成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捕獲調查性素材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日常學習和現實生活中選取相應的問題確定為主題,根據主題有計劃、有策略地開展數學調查活動。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通過捕捉、提煉相關信息來解決問題。為了讓活動達到預期效果,除了讓學生充分經歷活動過程外,作為教師,要在調查方法、數據分析、調查小結的撰寫等方面給予具體、專業(yè)、指向性的指導。每個學生的眼中都有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們的調查主題也會是形象鮮明的,對此,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相關活動。比如,學生們可以根據同伴間相近的主題對調查主題和方案進行有效整合,共同合作,甚至邀請父母、社區(qū)阿姨一起參與,也可以借助于網絡搜集相關信息。對于一些共性的調查主題,老師們可以提前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觀察、記錄、交流,遇上周末這樣完整的時間,學生們還可以根據交流的收獲去調整相應的活動。
3.提煉綜合性素材
綜合與實踐內容的編排為學生提供了個性成長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也延伸了數學課堂的寬度和廣度,學生在一個個情境活動中,把數學的各部分知識進行著自主建構,形成適合自己的個性知識網、知識鏈,活動還把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進行了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除教材中的內容之外,教師還要根據現實情況,提煉一些綜合性的素材,來充實、完善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
4.運用探究性素材
為了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增強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下工夫。根據預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在同伴的幫助下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之后,教師再提供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其中驗證已得的方法、策略和相關經驗,增強學生靈活應用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是幫學生養(yǎng)成一種科學的學習習慣。學生把獲得的相關信息靈活應用時,教師切記自己不能替代學生去驗證。只有這樣,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合適的探究性問題情境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生長,活動中,除了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外,還要喚醒學生相關的意識并讓其進行探究性嘗試。
(三)完善綜合與實踐評價,促進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提升
1.評價要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力手段
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方案設計、問題調查、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以及與同伴合作探究的過程。雖然如此,活動的效果仍然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甚至都不能用一個準確的評價來對待。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和經驗收獲,給予及時指導和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活動水平,應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在綜合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感受數學的價值,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提高素養(yǎng)。
2.評價要成為促進教師自身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教師在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與提升,不是靠一兩節(jié)綜合與實踐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更不能把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綜合與實踐課這個好平臺上得形同虛設。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與實踐能力,實現課程標準對這一領域的要求,除了需要專家的思想引領外,還需要我們與同伴積極合作,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借助區(qū)域、校園環(huán)境等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fā)應用,由于這一領域實踐性太強,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要求很高。因而,老師們在組織這樣的活動時,我們要多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在活動的扎實開展中幫其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