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黎君
在寫作中,議論是并列與記敘、描寫、抒情等諸多表達方式中的一種。它是一種評析,一種論理,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fā)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被廣泛地運用于各類議論文及記敘文中。記敘文中用上議論通常就叫夾敘夾議,即指一面敘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對這件事進行分析、評論。在小學五、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記敘文和議論文中運用了議論這種方法。
可也有人認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規(guī)定小學生要學習議論的表達方法,因此便一概不教。本人認為課標上對各類目標的提出只是保底要求,不能視為最終要求。議論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學生日常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之中。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不是在教二年級的《狼和小羊》時,就以學習辯論作為教學目標了嗎?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學習一點議論的方法又何嘗不可呢?更重要的是,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語文。生活中,學生隨時隨地都在運用議論,學習議論。
因此我們要借助教材,教學生品鑒感悟,習得方法,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感知,逐漸掌握并初步運用這類方法。
如何讓學生學習夾敘夾議兼議論的寫作方法呢?
一、抓住教材中的例子,品讀賞析,感知夾敘夾議的語段樣式及表達妙處
教材中夾敘夾議類的段落篇章比比皆是。我們要巧妙地加以運用,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一步一步感知、模仿,以致最后熟練運用。我采用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1.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者議論的句子
閱讀議論文時,可以讓學生直接畫出作者表達觀點的句子。一般在文章開頭、結(jié)尾、過渡節(jié),每一段論證的開頭或結(jié)尾等。閱讀記敘文,也可讓學生畫出文中的關(guān)鍵句,在交流中感知這些議論類的句子。
2.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議論句特點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并發(fā)現(xiàn)議論句子的特點。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導歸納出以下幾方面:
(1)表達感情上的作用。學生畫出句子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有的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如《小草和大樹》中作者議論的句子有:開頭的“夏洛蒂勃朗特堪稱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艱辛而壯麗,像傲放于沙漠中的仙人掌花”,結(jié)尾的“她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硬是用心血和汗水將小草澆灌成大樹……”第五小節(jié)的開頭“她們沒有悲觀失望……”學生首先能體會到這些句子都表達了作者對夏洛蒂勃朗特的敬佩贊揚。
(2)篇章結(jié)構(gòu)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通常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在文章開頭起總起作用,在片段中起承上啟下作用,在文章結(jié)尾起總結(jié)作用。
(3)不同的句式特點。這些句子中有些引用了名言警句或俗語,有的運用了感嘆句、設(shè)問句、反問句,表達的感情更強烈,觀點更鮮明。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第八自然段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滴水穿石》《學會合作》《學與問》等議論文中運用了許多設(shè)問,《小草和大樹》《船長》《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課文中議論的句子有很多是感嘆句。而《談禮貌》這篇課文中議論部分引用了很多俗語、諺語……而用在事例結(jié)尾或文章結(jié)尾的議論,往往會有“由此看來”“由此可見”“總而言之”“正所謂”“真是”等連接詞。
這樣通過對課文中不同的議論句子的賞析,讓學生感知議論的句子不僅筆法靈活多變,生動活潑,還可以起到總起、提示、過渡和總結(jié)等作用。
3.引導辨析,使學生明白記敘與議論的密切關(guān)系
(1)感受敘述和議論必須緊密相關(guān)。我們可以通過替換比較法讓學生感悟每個事例和后面的議論是密切相關(guān)的,從而體會事例記述的典型性。如《學會合作》《學與問》《談禮貌》這類議論文中,論證的各段落中的故事和議論是相互印證的,如果換了位置,事例和議論就脫節(jié)不能說明問題了。
(2)掌握夾敘夾議或議論的幾種結(jié)構(gòu)。一般說來,夾敘夾議或議論文的片段或篇章結(jié)構(gòu)往往采用的是總分總,或總分,或分總這樣的構(gòu)段方式。如記敘文《小草和大樹》《青海高原一株柳》,議論文《學會合作》《學與問》等采用的都是總分總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又如記敘文《小草和大樹》的第二節(jié)采用的就是分總的構(gòu)段方式……這樣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中辨析夾敘夾議和議論的段落(篇章)結(jié)構(gòu)方式,有利于學生模仿。
(3)體會議論文與記敘文中事例記述詳略不同。議論文中舉例論證事例的寫法與記敘文中事例的記敘詳略是不同的。教學時,我們可以找同一題材的兩篇文章或語段讓學生做比較。如《滴水穿石》中李時珍的事例簡述和四年級課文《夜宿山寺》李時珍的描寫,讓學生發(fā)現(xiàn)議論文中的事例記述簡潔明了,突出觀點就行。而在學生習作中,我則直接告訴學生要概述內(nèi)容,一般不能超過五行。因為沒有經(jīng)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時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課文事例寫了整整一面甚至兩面,然后加上幾句感想。因此,教學時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訓練就必不可少,要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人物事例。
二、嘗試運用,習得夾敘夾議和議論的表達方法
1.幫助學生豐富相關(guān)積累
(1)各類典型事例的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豐富學生古今中外各類典型事例的積累,并用簡潔的語句或語段概括。如勵志、毅力、合作、友誼等各類故事,這是小學階段常用的典型故事。這樣學生學到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時,就能想到韓信忍辱負重的故事,想到曹雪芹十年寫紅樓夢的故事,想到《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談遷寫《國榷》的故事;學到《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會說到《輪椅上的霍金》的故事,安徒生的故事,說到當代名人馬云的故事;學習《輪椅上的霍金》時,會說到海倫凱勒的故事,張海迪的故事,等等。
(2)各類名言警句的積累。積累名言警句不僅僅是為了背誦,更是為了運用。學生只有有了大量的積累,才能在表達需要時脫口而出,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也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要引導并鼓勵學生積累各種主題的名言警句,多多益善。如學生寫《小草和大樹》讀后感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運用了不少名言,增強了表達效果。
2.由段到篇,由示范到模仿到自主習作,運用舉例議論的寫法
首先,由談感受啟示類習題開始練起,寫一個片段。如《小草和大樹》一課后有一個問題:“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教學時,老師先出示自己的理解并顯示在屏幕上,讓學生分析老師是如何談的。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先引用了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概括了課文事例,接著引用名言談了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接著讓同學們說說,還有哪些人和事也和夏洛蒂勃朗特一樣用頑強的意志和心血汗水取得了成功?要求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可以用上名言進行議論總結(jié)。
其次,從讀后感練起,完成一篇習作。還是以《小草和大樹》為例,學生有了教師的一個片段范例,又嘗試著自己寫了一個舉例議論的片段;接著讓學生選擇幾個典型事例完成一篇文章。我們可提醒學生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開頭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觀點;中間舉例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如很多事例有的是當代的,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中國的,有的是外國的,寫作時選擇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除了寫這些名人偉人的代表性事例,還可以寫一個反面例子,或?qū)懽约旱氖吕?,這樣文章就更有說服力。我甚至提醒學生:一個舉例論證段落軟面抄上寫八行左右,舉例字數(shù)軟面抄上控制在五行以內(nèi),議論語句至少三行。事實證明,學生都從不同角度列舉了三個事例,完成了一整篇習作。
第三,學習在記敘文中用議論,畫龍點睛。小學階段的學生習作大多是記敘文,讓學生在記敘文中熟練運用夾敘夾議的方法是一種可然,也是一種必然。因此我們?nèi)钥梢詮慕處熛滤幕騼?yōu)秀學生作文做起,讓學生學習練習。而事實上,這樣敘述后議論的句子用在文章結(jié)尾其實就是畫龍點睛,學生也并不陌生。因此在平時學生的習作批閱中有意識地評講這一點,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熟練運用議論的水平,對于提高學生習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教師抓住教材中夾敘夾議或議論文片段,讓高年級學生習得議論的方法,結(jié)構(gòu)樣式,從說到寫,從寫到說;從一個片段練起,到練寫一篇文章,學會議論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想,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標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平時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語文教師應(yīng)有這份信心并擔負起這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