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葬在這里》本是第十四屆“新作文杯”放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作品,但這里我們將它推薦給你,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這是一篇讀書之作?;蛟S你很難理解,但事實確然——參賽作品不少,但編造故事、情感虛浮、表達虛妄的比比皆是。而回溯“放膽”歷程,猶記得王黎冰那篇擲地有聲的讀書之作《日邊紅杏倚云栽——評探春之死》,記得那鐵骨錚錚的作文之道:讀一篇經典,寫一生文章。言猶在耳,但十幾年過去了,網(wǎng)絡時代,又有多少人肯靜下心來好好品讀那些人生智慧的精華,聆聽那些發(fā)于偉大靈魂的聲音?更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讀經典之后寫就的文章,自然帶有一種超脫的氣質,厚實的底蘊,本文恰是一個例證。
另一方面,這是一篇思想之作。本文恰似一面鏡子,會照出我們人性里的貪嗔癡,照出個體的優(yōu)劣之別。它也很應景:在當下社會,我們何以自處?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定位是怎么樣的?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應該是怎樣的?這些時時考驗我們的問題,也許在讀完本文后,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另外要說的是,也許本文還無法承受標桿之重,但它應該是一個方向,指引我們的寫作與人生。
一
春天,當然漠索城也是春天,又到了老天下金子的季節(jié)。葡萄園嫩綠的新葉上掛著雨珠,溫潤地映著農夫們快活得發(fā)紅的臉龐。
在漠索城的角落,那棟房子顯得高高在上,任憑人們仰望著,烏黑的外墻仿佛也發(fā)亮起來,要保佑人們永久地幸福。但就在一個一如往常的晚上,歐也妮·葛朗臺——這位受人尊敬的可憐的老好人,安詳?shù)厮恕T缟蟼蛉诉M入她房間時,只看到她留給世界的永恒的微笑。她夢到了什么呢?
沒人會關心這個,因為整個漠索城都沸騰了。歐也妮,這個繼承了父親和丈夫遺產的富人,數(shù)十年保持清修生活的有錢人,終生無子女,就這么不負責任地走了。她的遺產呢?金幣呢?有心人統(tǒng)計過,前后幾十年,歐也妮捐款資助過的教堂、學校和孤兒院,捐款總和達到了兩千萬。于是有傳言說:歐也妮至少擁有上億資產。不然她怎么肯捐那么多錢呢?歐也妮生前,許多政客都推她為全國首富,爭著給她頒發(fā)慈善獎,以求獲得競選所需資金?,F(xiàn)在她去世了,那些閃著誘人光澤的金幣又歸誰?
后來她的遺囑公開了,她只留給了傭人和租地上的貧苦農民一筆錢!輿論嘩然,漠索城的居民都握著自己并不癟的錢袋,感嘆著沒從中獲得那份好似自己應得的利益。很快又有好事者統(tǒng)計了,歐也妮的這筆遺贈雖達百萬,但與那上億資產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剩余的財產恐怕被這怪異的老女人帶進墳墓了吧?
二
除了這些居心叵測的人之外,為她的去世而傷心的人還是有的。她微笑著躺在床上,清晨的陽光鋪滿了她那被磨白了的藍呢絨睡衣,照著她圣潔的爬滿皺紋的臉,她似乎年輕了許多。在她的床邊,她唯一的傭人和一些深深尊敬她的農戶們站在那兒啜泣著,眼神中的悲哀淌出、滴落。如果拿儂在的話——當然她已經去世二十幾年了——她一定是哭得最痛心的。但現(xiàn)在在床邊最心碎的是拿儂和科怒瓦耶的女兒,和拿儂一樣丑陋而善良的傭人——人們都叫她“嫁不出去的小拿儂”。拿儂去世后,歐也妮把她的女兒當作妹妹看待,小拿儂便一心一意地陪著歐也妮過著清修生活,忠誠于歐也妮,終因虎背熊腰、生活單調,老大不小了還沒有嫁出去。小拿儂翻出歐也妮生前的遺囑,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半是悲傷半是震驚地站起來,走出發(fā)了霉的房間。
當人們還在捕風捉影的時候,歐也妮的靈柩還停在教堂里,并沒有下葬。她的葬禮彌撒很樸素,這也是遵循她的遺囑。教堂的牧師回頭看了看歐也妮捐贈的黃金的圣體匣,黃金的色澤如同上帝的光芒,只覺得將要升入金碧輝煌的天堂,以至于在誦安魂詩的時候念錯了幾句還渾然不知。盡管如此,彌撒儀式還是吸引了全城人來參觀。牧師心不在焉地朗誦著,底下的人們竊竊私語,討論著將會收到的禮錢和接下來的宴會,哄笑聲隨著牧師念的錯字浮動在人們被素紗襯得通紅的臉上。穿著落魄的農家小伙子們倒是顯得莊重肅穆,快要潸然淚下,不時瞟一眼小拿儂的反應——她現(xiàn)在也該是有錢人了。
冗長而無趣的誦安魂詩環(huán)節(jié)終于結束了,小拿儂顯出很凄然的神色,給牧師付了費用,又鞠了一躬,就要帶著靈柩下葬。人們這才明白他們的期待落空了,一些人當場罵罵咧咧地走出了教堂,還有些人計劃著跟在送葬隊后面,想伺機撈些好處??刹荒茏屵@個大買賣就這樣飛了,教堂里的人都這樣想。牧師摩挲著手掌走到小拿儂面前:“那個,葛朗臺女士是遠近聞名的大慈善家,我們教堂為了表示對葛朗臺女士的尊敬之情,決定為她再義務舉行一次彌撒,您看……”一邊向小拿儂使著眼色。小拿儂見教堂如此客氣,單純愉快地答應了,卻并沒有給錢的意思。牧師討了個沒趣,進退兩難,悻悻地走了,歐也妮的送葬隊最終也沒出發(fā)。
但翌日一早,教堂的空氣馬上躁動起來——歐也妮的靈柩不見了!只見修女們跑進跑出,驚得在門前悠閑踱步的鴿子四散飛去。問小拿儂,只說是不想錯過葬禮期限,趁著夜色運出城葬了。再問地點,只推說不記得。至此,人們更確信了歐也妮用巨額財富做了陪葬。他們便咬牙切齒,如遭了強盜般義憤填膺地回了家。孩子迎出來,越看孩子越發(fā)不爭氣,上前就踢了一腳。但大多數(shù)人終究無可奈何。
三
金錢的氣味終究會招來善于斂財?shù)墨C狗,最近水樓臺的是克羅旭家的遠親們。衣著講究的紳士們從法國各地趕到漠索城,烏鴉般嫻熟地追尋著死人的氣息。先祭拜了從沒見過的德·蓬風庭長在寒風中孤零零的墳冢,四處宣告和庭長的血親關系,然后徑直朝歐也妮的故居去了。
歐也妮的故居如今成了農夫們的公用地,克羅旭家的紳士們推開被煤煙熏黑的門,下意識用手帕擦擦手,愣了一下,又把手帕收回去了。他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在地上亂竄的雞仔,好不容易才挪到了小拿儂的房間?!皻W也妮這兒沒有你們要的財寶!”小拿儂拿著掃把像牧羊犬吠著饑餓的狼群一般把他們轟了出去??肆_旭的遠親們到底沒有占到先機——格拉桑家的人和落魄的貴族也在涌入漠索城。
那天晚上夜空被烘成了嗆人的紅色。小拿儂失蹤了,不知從哪兒來的人們在灰燼中翻找著,看上去是在尋人,卻失望地發(fā)現(xiàn)并沒有金色的光芒映在他們漆黑的臉上。穿金戴銀的貴族們站在一旁,覺得冬日慵懶的陽光照得頭皮發(fā)麻。漠索城郊外,精明的獵人們循著深淺不一的車轍印追尋,直到看見深山前的石板上赫然寫著“歐也妮葬在這里”。endprint
四
歐也妮葬在這里!有心人聽到了,故作鎮(zhèn)靜地搖頭,心里盤算著自己高明的小算盤。就在這個消息傳開的當天夜里,下起了凍雨,但在那些不懼寒冷的勇士心里,這就是天降的寶石。一大群人就這樣在深山前不期而遇了,在夜雨中摸著黑撞在一起,跌進泥水中,又四散跑開,各自忙碌起來。凍雨夾著汗水,落在鐵鍬上,發(fā)出微妙的顫音,凍僵的手握著鐵鍬擊在濕黏的泥土中,如同蒼蠅釘在新鮮的蘋果上,柔軟無聲。但在他們心里,這每一下都使他們心驚膽戰(zhàn),生怕被什么人看到而成為永遠的笑柄。這個狀況持續(xù)了三個夜晚,有錢的人家雇傭了大批人持續(xù)尋寶。所謂尋寶已是公開的秘密——那座山已經禿了一大塊了。
最先有所發(fā)現(xiàn)的是格拉桑家,家道的中落使他們無法雇傭別人,但他們因此更加積極。他們陸續(xù)挖出了幾枚古代銀幣?!案窭M诔隽算y幣!”尋寶歸來的男人們談論著。“格拉桑挖出了財寶!”街角的婦女們興奮地大聲叫起來。全城的人以訛傳訛,越傳越玄,引得人們帶著工具一起向仿佛唾手可得的財富涌去。連一直沒有動靜的克羅旭的遠親們也半信半疑地加入了尋寶大軍。
全城的尋寶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了春天,期間這批民間的“考古隊”陸續(xù)挖出了一些年代久遠的銅幣和瓦片?!懊魈炀湍苷业截攲毩恕保媲暗娜藗兛傔@么想。但早已寸草不生的禿山終于驚動了政客們,他們帶著保鏢來“取締非法盜墓活動”,正和尋寶的人們僵持著……
五
另外一邊的漠索城里,來了一位熟悉的人,她穿著一件被煙熏黑又沾了塵土的灰色上衣,頭發(fā)有半邊燒焦了,提著裝著什么的破爛布袋,一瘸一拐地穿過荒廢了許久的葡萄園。那是小拿儂,她在大火中死里逃生,但財產卻付之一炬,現(xiàn)在住在鄉(xiāng)下的農戶家。她來到歐也妮故居的廢墟邊,正好撞見奧勃里翁家的馬車,她正猜里面坐的是誰,那位消息不靈通的老查理和他的兒子就從馬車上下來了。拿儂厭惡地看著他以及他身上黃銅仿造的金首飾,還有他瘦削得發(fā)黑的面龐——倒活像一個流離失所的靈魂住進了這個軀殼中。她突然想起了歐也妮的遺囑,便從布袋里掏出一件款式樸素、針腳細密,但是被燒掉了一只袖子的衣服——這是小拿儂拼了命救出來的,它代表著歐也妮對查理的思念。她把衣服遞給查理,轉身走了。查理一邊反復檢查這衣服,一邊回頭看看燒焦的廢墟,然后不屑地將它扔在路邊。
“聽說了嗎?政客們好像要建一座歐也妮紀念公園,就在挖寶的山上,收門票參觀?!薄笆菃幔俊薄爱斎涣?,很多地方都流行這個……”路邊的人們熱切地說著,并不關心從身邊走過的窮人小拿儂。
小拿儂來到遠離城市的一片開滿鈴蘭的草地上,喃喃自語:“我知道那把火,還有那個刻字的石板都是克羅旭家打擊對手的把戲。其實您早就把錢捐完了,他們只是被自己的欲望埋葬了。我已經完成了您所有的遺囑,讓您睡在純潔安靜的地方了……我會離開漠索?!?/p>
當小拿儂走在地中海的陽光下,聽到路人關于多地爭奪歐也妮祖籍的閑語時,猛地回頭,又露出笑容,繼續(xù)趕路。
時光總騙人遺忘,但歐也妮的財寶之謎卻在法國流傳開了,人們的尋寶旅程從未結束。也許幾百年后還會有專家對這些謎題發(fā)表高見吧。
寫作感言
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以歐也妮為中心,老葛朗臺為塔頂,描繪了一個一本正經的小丑,塑造了一群追求物質而失去本心的人。我續(xù)寫的卻是去掉“塔頂”之后,圍繞金錢與歐也妮的善良之心展開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歐也妮葬在這里》融入了一些我對于社會和人性的反思,但每每觸及深處,總會感到力不從心,這使我很不滿。巴爾扎克的作品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至少在他悲觀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樂觀的東西:社會給予的不一定正確,所以我們更需要自己去尋找活下去的正確路線。這給了我續(xù)寫他的作品的動力。
由于每天寫作時間有限,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寫,也因此可以對作品進行反復構思,使故事更順暢、更合理地發(fā)展。當然,因為語言的貧乏,文章尚有不成熟的地方。我慶幸的是,文章還是表達出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得到了評委的認可。寫作的夢想也許虛妄,也許現(xiàn)實,但我將勇敢前行。
老師點評
《歐也妮葬在這里》寫得很有現(xiàn)實意義。文章以巴爾扎克的原作為背景,融入了作者對社會中物質與信仰的思考,由個人的拜金主義延伸到群體的金錢崇拜,刻畫了一群失去本心的人。其中對歐也妮葬禮的特寫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原本安靜肅穆的葬禮卻因為一群心懷鬼胎的人而混亂不堪。因為經常關注新聞,所以作者對現(xiàn)實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將社會丑陋現(xiàn)象描繪得更加形象生動。在原著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歐也妮對查理的那份感情,作者在續(xù)寫中讓這唯一的暖色也消失了它原本的溫度,映射出現(xiàn)代人對感情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針砭時弊”這四個字很能體現(xiàn)何曉川的寫作風格,何曉川善于從現(xiàn)實中取材,并且對現(xiàn)狀有客觀而辯證的認識,這使他的文章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而“厚積薄發(fā)”是何曉川同學寫作的方式,對原著的深刻認識,對社會現(xiàn)狀的細心觀察,對人性的深刻思考,還有長年累月課外練筆的功底,是能寫出這樣故事性強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的根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