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程 張璐璐
[案情]張某,某自然人控股公司工作人員;楊某,該公司工作人員,與張某為同事關系;趙某,該公司清潔工。張某與楊某在公司的鑄造車間工作期間多次秘密竊取該公司用于加工的紅銅后埋藏于車間外的一堆廢沙中。2014年7月20日上午8時許,該公司派趙某清理廢沙,張某、楊某聽聞后趕到現(xiàn)場,二人在趙某看到沙中的紅銅后,邊對趙某使眼色邊說“有啥咱先拉出去再說”,后趙某駕駛機動三輪車將被盜紅銅拉至公司大門口時被該公司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并報案,經(jīng)鑒定,被盜紅銅價值14320元。
關于本案如何處理有以下幾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楊某構成盜竊罪(未遂)、趙某構成掩飾犯罪所得罪。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楊某、趙某構成盜竊罪(未遂)。第三種意見認為,張某、楊某不構成犯罪,趙某構成掩飾犯罪所得罪。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即張某、楊某、趙某構成盜竊罪(未遂),理由如下:
(一)張某、楊某二人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未遂)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在本案中,張某、楊某二人經(jīng)過商量,多次秘密竊取該公司用于加工的紅銅后,埋藏于車間外的一堆廢沙中,在被發(fā)現(xiàn)時,所盜紅銅雖已運出車間,但該紅銅尚在公司所控范圍內,即使公司未能及時有效進行監(jiān)管,但運送出公司還需要經(jīng)過公司院落,事實上該紅銅并未實際脫離公司的控制,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所以,二人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未遂)。
(二)趙某和張某、楊某屬于共同犯罪,應按盜竊罪(未遂)定罪處罰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既可以是事前通謀的,也可以是事前無通謀,而在犯罪過程中臨時形成共同故意。即共同犯罪分為事前的共犯和事中的共犯。具體到本案中,張某、楊某二人將秘密竊取的紅銅藏匿于車間外的廢沙中,廢沙在公司的監(jiān)管范圍之內,該紅銅藏匿其中,一直未脫離公司的實際控制,故張某、楊某二人的盜竊行為尚未完成,趙某明知張某、楊某二人實施盜竊(至少是非法行為)仍積極幫助二人實施犯罪,此時三人已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同時涉案紅銅數(shù)額較大,趙某是事中的共犯,而不是在張某、楊某二人盜竊行為結束后掩飾張某、楊某的盜竊所得,不構成掩飾犯罪所得罪,對趙某應當按照盜竊罪(未遂)的共犯處理。
(三)張某、楊某、趙某三人在盜竊過程中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該盜竊未遂行為,雖在有關司法解釋中不屬于“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但不妨礙其成立犯罪。原因是:刑法對盜竊罪的成立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具體到本案中,只要秘密竊取的數(shù)額較大即構成犯罪,盜竊未遂是盜竊罪的一種未完成形態(tài),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盜竊未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以數(shù)額巨大的財產為盜竊目標的;(二)以珍貴文物為盜竊目標的;(三)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該解釋也只是明確了盜竊未遂的處罰規(guī)則,僅僅是列舉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盜竊未遂情況,而不是將某些盜竊未遂行為界定為不構成犯罪。追究刑事責任與否和是否構成犯罪不是一個概念,它們一個是更偏重量刑方面,一個是更偏重定罪方面。而在司法實踐中,“定罪免刑”的案例也并不少見。所以,筆者認為,張某、楊某、趙某構成盜竊罪(未遂)。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法學院[475001];河南省長葛市人民檢察院[4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