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香
[摘 要]語文閱讀實踐中,教師要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爸Ъ苁健遍喿x教學能幫助學生突破閱讀卡點,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讓閱讀教學達到“不教自能讀”的境界。
[關鍵詞]支架式 閱讀 思考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59
“支架式”教學理論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好地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擬定了范圍,既做到了“不越位”,使得點撥和啟發(fā)恰到好處,又避免了“不到位”,而缺少應用的引導。因此,在閱讀實踐中,教師要如陣陣微風,吹動學生的思維之帆,幫助學生運用這些“支架”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一、“背景風”——吹開閱讀卡點
要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的活動過程,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認知結構基礎,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的知識背景,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發(fā)生的源頭,拓展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掃除閱讀過程中因知識背景而產生的閱讀卡點,保證學生閱讀心向的持續(xù)前行。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長城與運河》一課時,對于學生來說,文本給予他們的是一種欣賞和贊嘆,因此本文的背景就應當著落在這兩大奇跡在世界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上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按三個步驟來導入的。
1.觀賞激趣
播放長城和運河的鳥瞰視頻,讓學生整體感知兩大工程的浩大宏偉。
2.背景拓知
教師用深情的話語、直白的語言向學生分別介紹長城和運河在世界工程上的巨大地位,為學生領悟文本中洋溢的自豪之情做好鋪墊,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3.畫面揭題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中兩幅非常精美的圖片,形成對這兩大奇跡的視覺印記,再帶著畫面走進文本。
在這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三步導入中,“背景拓知”環(huán)節(jié)緊扣文章的主旨,從兩大奇跡的“偉”與“美”兩處展開,幫助學生了解了這“一條長龍”與“一根綢帶”背后的巨大意義,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卡點,這一有力的“支架”使得學生的閱讀深度大為提升。
二、“方法風”——吹來自主動力
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靈活運用,這種“授人以漁”的閱讀學習“支架”,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使他們終身受益。閱讀方法的滲透和點撥,可允許學生有選擇地進行接納和運用,應注意方法最優(yōu)化和個性化的和諧共存,使得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展開自主閱讀的動力,而不是桎梏學生思維的阻力。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生命的壯歌》一課時,文章通過一組驚心動魄的鏡頭刻畫,強烈地歌頌了老羚羊勇于犧牲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老羚羊的深深敬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本文與第七冊《珍珠鳥》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來加深感悟,使學生形成了如下認識。
(1)在《珍珠鳥》中,人與動物之間充滿了信任,他們相處得多么和諧美好?。《渡膲迅琛分?,那些獵人顯得非常殘忍,如果沒有他們,老羚羊就不會這樣白白犧牲了!
(2)這兩篇課文對于動作的描寫都非常好,比如《珍珠鳥》里面“扒開”“伸出”“探出”“扭動”和“擠開”等;《生命的壯歌》里“猛蹬”“墜入”“騰起”等詞語的運用。這些動作的描寫讓我們覺得仿佛親眼看到的一樣。
這種對比閱讀的方法有力地支撐了學生閱讀角度的變化,在求同或求異的對比中,學生基本脫離了單一模式下的文本體悟,閱讀能力得到了綜合性的發(fā)展。
三、“出聲風”——吹動思維脈搏
在閱讀活動中提倡學生出聲思維,即鼓勵學生邊想邊說,將內在的思維活動外顯為語言表達出來,通過自言自語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的思維脈搏跳動得更加強烈有力。在將思維轉化為語言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內在思維的嚴密性和連貫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在《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文中的“苦”,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且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將思維與語言、動作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詞到句,再到段落,最終到全篇,層層深入地理解,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找:找到文中有哪些描寫“苦”的地方。
(2)畫:畫出文中關于描寫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句子。
(3)讀:讀出文中哪些“苦”最讓你感動。
(4)演:根據文中描述,表演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
(5)問:你還想了解關于李時珍的哪些事情?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題明確,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地引領學生手腦并用,并且突出了出聲思維在閱讀實踐中的作用,使得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充分感受到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嚴謹細致的作風。
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閱讀“支架”,是一種具有鮮明針對性的預設。教師要充分相信“支架”對于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自己去文本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深刻的感悟,從而讓課堂閱讀教學達到“不教自能讀書”的理想境界。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