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學說,有“執(zhí)兩用中”之說。如孔子的“中”“和”說的就是不取其端,而取其中則盛,任何事物都不可搞絕對化,不可走極端,也不可忽左忽右、忽東忽西,而是要朝著平衡、和諧、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道家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道家的“三”即指由對立的“二”復歸絕對的統(tǒng)一的“三”,強調(diào)了統(tǒng)一、和諧的重要。當前,全民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有和衷共濟、順和、協(xié)調(diào)、無抵觸之意??梢?,語文教學要有機融通,追求和美,回歸本源,完全符合天地之道和人間之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diào),教育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柏拉圖也認為協(xié)調(diào)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由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領(lǐng)銜的“越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群體風格”也是以“和”為核心:以平和之心、潤和之情、諧和之境,體現(xiàn)兼容并蓄、以柔克剛的鑒水文化內(nèi)涵。他在自己的語文教育觀中提出一分為三的觀點,強調(diào)和諧融合的“三”。確實,辯證統(tǒng)一、強調(diào)和美能克服許多小語教學痼疾,略舉其要者如下。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的對立,和合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之中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師緊隨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語文課”之態(tài),認為課堂中不見合作學習、不見探究性學習就定然不是好課。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新課程理念,教師不敢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實在憋不住想說的東西,也要想方設(shè)法繞著各種圈子(認為是引導)引誘學生說出來,才突感喜悅,頓覺輕松。有些課堂情景,細細一品,實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學習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學習,只是過去我們國家的教育太不重視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課程中予以提倡。其實,在芬蘭一所全球最早倡導研究性學習的中學中,真正運用到研究性學習的學科也僅占10%左右。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語法講究,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有較強的實踐性,這都說明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接受性學習尤顯重要。尤其是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舉足輕重。更何況,語文教學的根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訓練,即教師訓,學生練。
在2004年全國小語研究會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中,專家們一致認為要修訂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要“防止濫用合作學習”。的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人類的兩大主要學習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識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更適合于課內(nèi)學習;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更適合于課外學習,適合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學生獲得新經(jīng)驗并引起內(nèi)在素質(zhì)與外在行為變化的過程,我們不宜將它們對立起來,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轉(zhuǎn)變學習方式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替代”,而是將兩種學習方式有機地融入我們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讀”與“文本回歸”的對立,和合于學生、教師、文本的平等“對話”之中
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注重閱讀教學的多元感悟。顯然,這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重大時代價值的轉(zhuǎn)變。然而,在前進道路上,我們的教學往往會矯枉過正,老師們打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旗幟,對學生的所有文本解讀都予以肯定甚至贊揚。課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應(yīng)有的價值導向,學生在多元感悟上無視課文的時代背景、體裁特點、話語主題,如說《南轅北轍》違反了科學,否定了地球是圓的;說《景陽岡》中武松“濫殺珍稀動物”;說《濫竽充數(shù)》中南郭先生有參與意識,善于把握機遇,能靈活應(yīng)付,有膽有識……甚至當學生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大呼“‘報仇’‘要消滅英國,讓英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還要斬草除根’‘一定要讓法國人下油鍋,進地獄’”,教師居然還大加贊賞。試問:文章作者若聽到學生這些充滿血腥味的文本感悟,會是什么感受?我們的語文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若是如此這般,那與罪惡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區(qū)別?這樣的多元解讀豈不令人擔憂!學生是稚嫩的幼苗,他們的思想受到侵蝕、動搖,都是難以避免的,他們的健康成長不能沒有教師的悉心呵護!
縱然,“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們總不能把他解讀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們要善于使“多元解讀”和“文本回歸”和諧統(tǒng)一。如一位優(yōu)秀教師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問學生喜歡誰,竟然有學生說喜歡白骨精,說她勇敢,百折不撓;說她孝順老母親,吃唐僧肉時不忘把母親接來。這位教師讓學生進一步討論白骨精的勇敢孝順帶來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順,結(jié)果將會怎樣……在討論中,在師生“價值探究”中,學生自然明白了這種嚴重違背社會道德和人性的勇敢與孝順,絕對不行!
回歸“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不能成為重走“以本為本”老路的理由,關(guān)鍵是如何應(yīng)對、調(diào)節(jié)。筆者認為,須融通“多元解讀”與“文本回歸”的對立,使兩者同構(gòu)同生,和合于學生、教師、文本的平等“對話”之中:或?qū)W生多元解讀中不違背文本價值的“節(jié)外生枝”聯(lián)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盡可能引導學生去自己發(fā)現(xiàn)并糾正不確切的感悟;或細心關(guān)注學生多元解讀與文本價值取向發(fā)生矛盾時,兩者是否還有“異中之同”可以包含學生的獨特體驗;或善于把握學生散亂的自由感悟,作因勢利導的梳理概括,及時地依歸于課文的價值取向……
三、克服“訓練”與“感悟”的對立,和合于“學語習文”之中
新課程實施后,“感悟”一詞如雨后春筍般從語文教學領(lǐng)域冒出來,語文課堂、報刊、講座中無一不在。“訓練”一詞則從新大綱頒布開始,它就銷聲匿跡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們不禁困惑:注重感悟與情感體驗,摒棄煩瑣分析,以讀代講,注重學生主體體驗,活躍課堂氛圍,固然令人歡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目前的語文教學追求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喧嘩與熱鬧,缺失了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常常是淺嘗輒止。一位教師在教學《二泉映月》時這樣引領(lǐng)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本: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感悟,接著說:“如果再讀一遍,邊讀邊想象、體驗、感悟,我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好?!比缓笳垖W生個別讀,在讀時教師未作任何指導,只問“有感情嗎”,之后讓學生再讀。發(fā)現(xiàn)學生讀得不好,就引導:“你沒有感情,再體驗感悟一下,定能讀好?!薄處熅瓦@樣引領(lǐng)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反復強調(diào)“感悟”“體驗”,但學生只是為了讀而讀,浮于表面,不顯進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虛無縹緲、毫無目的的行為。
周一貫老師在專著中提出了“訓練”這一古老概念與時代發(fā)展的統(tǒng)一觀,即“訓練”不僅是指語文技能的操練,科學的時代語文訓練也必然具有綜合性特點,即也包含了智力的開發(fā)、情意的熏陶、習慣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養(yǎng)成等等。為應(yīng)試而進行的機械化訓練固然不可取,但純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將兩者有機地和合在一起,使“訓練”包容“感悟”,促進“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體現(xiàn)“訓練”,兩者有機結(jié)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閱讀教學煥發(fā)鮮活的生命力。孫雙金老師在《二泉映月》一課中的朗讀引導,就使“感悟”與“訓練”珠聯(lián)璧合,交相輝映。
剛上課,孫老師就讓學生帶著感悟朗讀訓練三組好詞,通過體驗感悟、指導朗讀加以積累;為使學生感悟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孫老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練寫“賣藝度日”的苦難生活,練說阿炳如何戰(zhàn)勝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樂抗擊不幸的命運,從而使學生明白阿炳為什么嘆息、哭泣、傾訴、吶喊,使學生對中心句的理解感悟?qū)訉蛹由?,再加以孫老師恰如其分的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指導。課末,學生動情的朗讀令聽課老師叫絕!
總之,感悟與訓練決不可偏廢一方,不可割裂開來,必須使兩者融為一體,和合于“學語習文”之中;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決不可做出“買櫝還珠”之事。
四、消解“預設(shè)”與“生成”的對立,和合于教學的“現(xiàn)場”之中
在我校語文教研組組織開展的“語文公開周”活動中,有位教師教學《春》一文,正當大家美美地讀著“春雨”這部分時,一學生高舉小手說:“我覺得朱自清寫的這篇文章有個地方抄襲了古詩的內(nèi)容!”
霎時,大家面面相覷,教師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隨即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這個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思一樣嗎?
師:是嗎?你真厲害,學過的古詩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學也這樣認為嗎?
生:我覺得這應(yīng)該不算抄襲,朱自清和詩人一樣,都發(fā)現(xiàn)了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寫法不同。
生:我也覺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寫得很美,讀起來親切順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們說得真好!對于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詩人張志和都有共同的體驗,古人用詩詞來謳歌,朱自清用散文來傳情,雖然方式不同,但都將春描繪得生動優(yōu)美。難怪有人評價本文寫得如詩如畫,能與詩媲美。你們再仔細讀一讀,文中還有這種類似寫法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班學生課外好學古詩,許多描繪春天的詩句一下子涌入了他們的腦中,紛紛說道: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和古詩“千里鶯啼綠映紅”相似;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的情景一樣;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與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寫的是同一幅畫面。
教師也補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與前幾天背的‘人間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也有異曲同工之效?!?/p>
……(師生共同將文中句子與對應(yīng)的詩句對比著讀)
(注:以上詩句均為課程標準規(guī)定背誦的課外古詩)
該教師沒有死搬“課前預設(shè)”,對學生的“胡說”輕易阻止,而是結(jié)合文本,珍視“意外”,順水推舟,巧妙引導。于是亮麗的課堂風景產(chǎn)生了:文如詩,詩誦文,學生不但在美文與古詩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了美,領(lǐng)略了美,而且在擁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創(chuàng)造了美!
不知該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學中的分量,但相信沒有生成就意味著沒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沒有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但也有教師不注重預設(shè),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地展開教學,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寶貴的課堂時間在學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鬧鬧中悄然流逝,這怎么行?其實,所有的“預設(shè)”都是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實都是有意無意的“預設(shè)”帶來的。生成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無緣之木。即使是教師以教學機智所作的臨場應(yīng)變,也是教師的學識見聞、人生經(jīng)歷和教學經(jīng)驗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師若無一定的散文鑒賞能力及古詩運用能力,何來這臨場信手拈來的“偶然得之”?所以,一個優(yōu)秀教師總是會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奮學習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這樣的“遠預設(shè)”,更會十分看重課前有針對性的“近預設(shè)”。
因此,“預設(shè)”與“生成”的對立,應(yīng)當統(tǒng)一于教學的“現(xiàn)場”之中?!艾F(xiàn)場”就意味著你非得在那里。這樣,才能成就師生情感共振的綠洲。
山一程,水一程,注目凝望新課程;風一更,雪一更,追尋本色新課堂。行進之間,終于發(fā)現(xiàn):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逐漸走向常識,走入現(xiàn)實,返璞歸真。欣賞語文課堂的和諧之音,讓人欣喜快慰。但僅憑幾篇課文的和諧創(chuàng)造,只能是過眼曇花;憑幾位教師的和諧實踐,也只能是孤枝獨秀。語文學科要真正實現(xiàn)和諧教學,要踏足蜀道,躊躇艱行。因而我們期待: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人們共同研究,努力實踐,不斷探求語文課堂和美之音。
“山雨欲來風滿樓”,堅信風滿樓時,山雨也定來時不遠了。我們期待語文教學奏響更和美的樂章!
(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城東校區(qū) ?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