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摘 要]“生成”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學的個性化,追求學生生命的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預設教學內(nèi)容,有效捕捉教學意外,質疑探究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個性化、多元解讀文本,從而促進課堂生成,利用課堂生成,不斷演繹課堂的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靈動,更具生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課堂精彩 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16
“生成”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學的個性化,追求學生生命的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它反對教師一味地“塑造”,強調(diào)教學的過程性。在課堂上,教師要期待生成,關注生成,駕馭生成。生成性的課堂不斷地演繹著精彩,營造絢麗多姿的課堂情境,是每一位教師致力追求的課堂境界。
一、精心預設,課堂生成精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教師課前要精心預設,包括對教學目的、任務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還包括充分預設學生的學習,不能一味地以完成課程計劃為第一要務。教師在預設時,要依據(jù)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充分預設學生學習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精彩的生成無一不來自教師精心的預設。每一個好的教學預設都源于教師的教學智慧。精心預設是精彩生成的基礎。只有充分預設才會有生成的美麗,課堂也才更具生命力。一位教師執(zhí)教《夾竹桃》一課時,以“韌性”作為課堂教學的抓手,展開教學。首先,教師讓學生說說在夾竹桃的身上,“韌性”指的是什么。學生結合文本內(nèi)容說出自己對“韌性”的第一次解讀。接著,教師補充季羨林先生的生平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季羨林先生一生經(jīng)歷的苦難以及他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最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夾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有的說:因為夾竹桃經(jīng)歷了自然界的風風雨雨,她堅強地挺了過來,而季羨林先生也經(jīng)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他也堅強地走了過來,他們之間有共性,所以季先生很喜歡夾竹桃。有的說:季先生就是喜歡夾竹桃的這種韌性,正是有了這種韌性,才使他能堅強地面對生活的苦難,所以夾竹桃值得作者回憶。學生精彩的回答,說明他們已經(jīng)和作者、文本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體會到作者對夾竹桃特殊的愛。這時,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比先前更深一層了。然而,這位教師沒有就此罷手。她又讓學生通過一句話或一首詩來詮釋自己對“韌性”的獨特理解。此時,學生對“韌性”的解讀不僅有深度也有廣度:“韌性就是堅強?!薄绊g性就是不屈不撓?!薄绊g性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由生’?!薄绊g性就是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韌性就是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爬起。”這樣,學生把“韌性”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腦海里。這樣品讀夾竹桃的“韌性”,看似隨意,實則是蓄勢已久的精心預設,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引領他們展開心靈對話,課堂也因精心預設而格外精彩。
二、有效捕捉,意外生成精彩
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開放的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上,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面對課堂出現(xiàn)的各類生成,教師首先要做的應是把教材、學生鉆研透徹,從自然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做到左右逢源、應對自如。其次,要擺正面對生成的心態(tài),定位好師生的角色地位,從稍縱即逝的、意外的、不確定的生成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讓這些信息成為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生動情境與鮮活的課程資源。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學習的主人,展現(xiàn)一個真實自然的課堂,靈活機智地對待課堂生成的智慧,調(diào)整教學策略,把生成的資源轉化為學習內(nèi)容,演繹意想不到的精彩。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說:“教師應該有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能從容面對學生的種種變化而a喚醒之、鼓舞之、引領之、點撥之、感化之,能從學生的眼神中解讀出他的渴望,能從學生的表情上感受a到他的困惑?!笔⑿嘛L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盧溝橋的獅子》的第二自然段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地說:“我什么都不讀,就讀懂了這個省略號?!泵鎸Π肼窔⒊龅某桃Ы?,盛老師沒有慌張,而是用贊賞的眼光注視著他,說:“果然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就請你說說對省略號的理解吧?!边@個學生說他從省略號中讀懂了有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盛老師因勢利導,說:“請你想象一下,在美麗祥和的氣氛中,還有哪些獅子,他們會怎么玩?怎么鬧呢?”經(jīng)盛老師這么一問,孩子們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們的語言精彩了:有的小獅子爬在母獅子背上,好像在幫媽媽捉虱子;有的仰著頭,在欣賞藍天白云;有的聚成一堆,在搶球玩……盛老師讓孩子們把這些精彩的語言添加到課文中,再次感受獅子的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孩子們由衷地感受到:這么多的獅子,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珍品,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這節(jié)課盛老師巧妙地利用了課堂上意外生成的資源演繹了精彩。
三、質疑探究,有效生成精彩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n堂上,學生有疑問才會自主學習,才會不斷地進步。質疑探究是促進課堂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讓他們自主地走進文本語言的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學生在與文本的碰撞中會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這樣就會不斷地生成有效的資源。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時,教師緊緊抓住“心血”這一語言和精神的共生點,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對“心血”一詞的換詞比較,學生反復品讀寫談遷在遭受厄運后句子,從心底產(chǎn)生出對談遷遭受打擊的同情,對他丟失書稿的惋惜之情。這樣,學生、文本和談遷三者之間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悲傷著談遷的悲傷,由衷地理解了“厄運”一詞的深刻含義。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就是這樣一位體弱多病、老態(tài)龍鐘的老人,在四年后卻又寫出了一部更加翔實、精彩的新《國榷》。你們的頭腦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疑問?”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認真思考。學生自然從心底產(chǎn)生疑問:“遭受厄運后,體弱多病、老態(tài)龍鐘的談遷是如何編寫出新的《國榷》這部鴻篇巨制的?”學生的疑問是在深入研究文本后引發(fā)出來的。這時,教師又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談遷在遭受厄運后是如何去做的語句,并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談遷。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在爭分奪秒,努力撰寫新《國榷》的談遷?!?“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孤單的談遷?!苯處熥寣W生帶著對談遷的敬佩之情,再讀描寫談遷在遭受厄運后如何做的句子,感受談遷打不垮的精神。教師引讀課題,讓學生談談對課題中“信念”一詞的理解,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首詩。
生1:信念就是希望!
生2:信念就是一個為之奮斗的長久目標。
生3:信念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志。
生4:信念就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教師正是扣住文本的關鍵詞、關鍵句,引導學生讀中生疑、質疑,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使學生對文本人物、文本內(nèi)涵都有了深刻的認識,演繹了課堂的精彩。
四、多元解讀,個性生成精彩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正是這種尊重,才會有多元解讀。在課堂教學中,正是這種多元解讀引發(fā)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的成長,生成課堂的精彩。一位教師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有學生提出:“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設想原因。有的學生認為他家里窮,以捕魚為生,天冷也要來釣魚;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個釣魚愛好者,所以也就顧不上天冷了;有的學生認為可能老翁在想鳥都飛走了,沒人和自己搶了,可以獨享一份清靜;有的學生認為老翁可能是遇見上什么傷心事了;還有的學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錯誤,被流放在外,用釣魚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閱讀柳宗元的生平簡介,并問:“你現(xiàn)在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庇袀€學生說:現(xiàn)在,我知道了這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寫這首詩的。另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的心情。
由于教師的鼓勵,學生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多種理解。這些理解盡管有高下之分,但都融入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的引導體現(xiàn)了一種價值的引導。也許我們的解讀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寫作這首詩的本意,但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是感悟人生的過程。在多元解讀中,他們獲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這種充滿個性的多元解讀,使學生獲得思想的提高和個性的展示,課堂生成了精彩。
生成不斷演繹著課堂的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更具靈動,更具生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