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艷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對語文教師來說,教材是最重要的寫作資源,以課本為范例,進行隨文練筆。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講說和指點過后,接下去,就是要讓學生練習,要按規(guī)格練習?!比~老的話充分強調(diào)了“講”后之“練”對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小練筆”擠進了語文教學,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因此,指導學生寫小練筆,能更好的落實“課標”中的讀寫目標,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練筆安排得合理,落實得有效,不僅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呢?本人結合這幾年的實踐教學經(jīng)驗,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寫感悟,重在情感體驗,情到濃時開筆
“感悟”是學生對課文學習后所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或自己獨特的體會、感受。除了能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外,還能使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得到升華,同時較好地體現(xiàn)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些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使得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的意境之中,有許多話要說,正是練筆的好時機。如在學完《老人與?!愤@篇文章后,可根據(jù)學生對文中作者情感的領悟,引導學生以《永不言敗的精神》為題寫篇讀后感,使其進一步懂得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仿寫,學習作者的藝術表達方法,融會體悟文本
“仿寫”是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角度及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內(nèi)容,同時達到訓練寫作的目的,仿寫的訓練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句、段的仿寫就是關注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如對第二單元里《琵琶行》的講解,在描寫琵琶聲的第二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還用了疊詞和聯(lián)綿詞使得音樂聲悅耳動聽,加上正面描摹和側面烘托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叫學生模仿這些手法以《我眼中的一種樂器》為題來仿寫。句式上的修辭關注通感、比喻、排比和夸張(《蜀道難》)等修辭手法,這樣的練筆既有助于語言的仿寫和遷移運用,又便于學生的個性化表達,于是課堂上的精彩不斷呈現(xiàn)。
篇的仿寫主要模仿第三單元的古代議論性散文。從文章的結構和寫法上進行練習。如《勸學》和《師說》,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模仿作者的行文脈絡,首段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主體部分的論據(jù)用比喻論證、事實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來闡明觀點。讓同學們自擬題目學寫提綱?;蛘吣7隆豆讶酥趪病防锏奶岢鰡栴}(民不加多的疑問)、分析問題(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再解決問題(民加多的措施)的思路練筆。遷移運用訓練不但實現(xiàn)了對課文中經(jīng)典語句的有效吸納,而且使學生在模仿中創(chuàng)生出自己獨特的言語,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縮寫,概述文本,做好預習第一步
魯迅先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重難點,有利于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利于擴大人的知識面,提高人的分析綜合能力。
“縮寫”是將內(nèi)容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寫成較短的文章??s成的短文好比剪除了枝葉的樹干。第一單元和第四單元的文章,篇幅長,人物多,學生平時課業(yè)重,無暇讀課文,只有通過縮寫的形式叫他們提前對課文有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對《林黛玉進賈府》和《宇宙的邊疆》等文章練習縮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要想把文章縮寫好,必須對原文進行認真閱讀,認真分析,達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四、改寫,精彩處動筆,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
呂叔湘先生說:“改寫,各種方式的改寫,各種范圍的改寫,實在是作文的最好準備?!睂W生練習改寫,要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選擇與課文不同的表達形式,這就需要進一步對課文的表達形式進行揣摩,還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表達形式與課文進行比較,從中領悟語言表達的方法和技巧,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效果。
本學期年級準備舉辦課本劇表演大賽,我就安排學生以劇本的形式改寫第一單元的小說或者以前喜歡的課文,有些學生截取了《祝?!防锏南榱稚┚枇碎T檻后的喜悅及魯家還是不讓她做福禮的場面;有的還選取了《孔雀東南飛》等文章來改寫并把它排成課本劇。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讀寫能力,還為必修四戲劇單元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在《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一文里,作者關于鯉魚“科學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們以動物的眼光來觀察人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動物(狗、貓、雞、燕子等)“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某些行為,它寫了一篇科普文《人類行為之謎》,請同學們?yōu)檫@位動物“科學家”代筆,以動物的視角來看人類社會。
五、補寫,發(fā)揮想象,合理延續(xù)文本
“ 補寫”就是根據(jù)某一內(nèi)容,補充相應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有些課文有意不寫完整,或者寫得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發(fā)揮余地,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這也是很好的“讀寫訓練點”,因此,閱讀時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nèi)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補充出來,讓文本更豐滿。學習這類課文時,在學生的學習達到情感的高潮處,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練筆,讓他們把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凝結成文字。如《祝?!分?,祥林嫂被她家人搶走時,魯四老爺說:“可惡!然而……”當衛(wèi)老婆子又要薦一個好的來折罪時,魯四老爺又說:“然而……”可以讓學生揣摩魯四老爺這個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來作文。
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作者對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等進行了外貌、語言、神態(tài)等多方面的描寫,黛玉拜見了眾親戚外,沒有看到兩個舅舅,“大舅舅連日身上不好,見了姑娘彼此倒傷心,暫且不忍相見……”“二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唯獨兩個舅舅沒出場叫人有些遺憾。文章在人物出場上做到了先后適宜、詳略得體、虛實兼用。請同學們結合賈家顯赫的地位和繁瑣的禮節(jié)來安排黛玉拜見兩位舅舅時的情景。
六、議論文的寫作
在必修三的表達交流板塊里,要求學生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使用論據(jù)和學習論證的方法練習寫議論文。那么經(jīng)過前幾個單元的綜合性練筆也為該文體儲存了一定的素材和寫作技巧。提升學生議論文方面的寫作水平。議論展開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條件分析法等。
1.因果分析法
如《談意氣》一文,中心論點是人要有意氣,有自己的意志和氣概,要意氣風發(fā)。文章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分論點,可以找出三個原因: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人有意氣,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人有意氣,才能催不垮,壓不倒,追求不斷,意志不衰。
這里的“因”是指分論點,“果”指中心論點。就是在確立了中心論點(果)后,再來分析形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2.概念分析法
“這山望著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遠不知足,得到了眼前的還指望得到更好的,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但如果我們反其道而用之,從中提煉出值得我們利用的精神,那么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呢?借助橫向結構法,可以列出如下分論點: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
這里,“概念”是指文章的中心論點中的關鍵語句,對這些語句加以分析,明確其內(nèi)涵和外延有助于我們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從“是什么”的角度闡釋內(nèi)涵,展開分論點。
3.條件分析法
例:做人和處事,如果凡事追求圓滿,事事工于算計,互不相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緊張。留一道縫隙給自己、他人和社會。以“留一道縫隙”為話題,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告訴我們,生活中應該給自己、他人和社會留一道縫隙,那么應該怎么去留縫隙呢?我們可以依此思路用橫向結構寫出作文提綱;給自己留一道縫隙,輕松快樂的生活;給理想留一道縫隙,坦然面對失去;給子女留一道縫隙,讓自己和孩子能獲得快樂;給他人留一道縫隙,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這里的中心論點是指結果,而分論點是滿足結果的“條件”。此種類型主要從“怎么辦”的角度來設立分論點。
讓學生選取一個話題來作文,可以參考現(xiàn)成的分論點作為文章段落的首括句,也可以自己寫。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zhí)锶粝壬f過:“閱讀課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道出了語文課要有讀寫結合的真諦。新課程改革至今,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機會,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筆。這些訓練內(nèi)容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動的材料、鮮明的畫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維空間。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訓練形式,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提高了其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蒙自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