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紅
一、有效德育的思考
德育的有效性問題正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在社會快速轉型的今天,充分發(fā)揮德育引領社會思潮、塑造人的靈魂的功能,就更顯緊迫。在眾多新的德育模式中,體驗德育模式倍受關注。那么體驗到底具有何種神奇的力量,能將道德教育帶進一個新的天地?它果真如哲人所認為的那樣,可以達到理性思維達不到的邊緣,彌合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分離,使人瞬間領悟宇宙的奧妙和生命的意義,從而使道德教育借助體驗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二、體驗的內涵的詮釋
人的發(fā)展需要適宜的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特殊語義,我國學者對體驗有不同的理解。裴娣娜認為:體驗是一個人對愿望、要求的感受。華東師范大學張華教授認為:體驗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會整體有機統(tǒng)一的“存在界”,是意義的建構、存在的澄明、價值的生成,指向于對世界的理解和超越。李英認為: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活動,即主體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作為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認知和情感。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劉驚鐸認為: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是源于實踐而又超越生存實踐,是綜合各種信息的融通式思維。也有學者認為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chǎn)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主要包含直覺、感受、感悟、感動、反思、理解、發(fā)現(xiàn)、整合和建構等認知與情感因素。
由對體驗思想的梳理可見,體驗德育凸顯德育的踐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達,重視學生的親歷、感受、反思,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我教育的內心情感體驗,這種內心體驗的積聚,生成為一種自我意識,進而轉化為學生的一種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其出發(fā)點是在和諧與沖突的體驗場中,感悟個體的生存實踐。
三、體驗德育模式的構建
1.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體驗場,融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
朱小蔓教授曾把德育比作“鹽”,她說,人不吃鹽不行,但也不能單獨吃鹽,而必須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吸收;我們在吸收鹽的時候,是看不見鹽本身的,因為鹽已經(jīng)溶入了食物之中,很自然地進入了人的體內。德育是無聲的,體驗式德育是融入各種活動中的,特別是與學科教學活動的融合。一位小學教師在品德生活中設計了“你讓讓我,我讓讓你”的活動:一群小學生下課或放學后集體沿樓梯的一旁行走,原本狹窄的樓梯一下子變得寬敞有序;一位心理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讓學生把雙手反捆綁在背后,用牙咬住筆,坐在地上畫畫,不用教師多說,學生通過體驗,自然不會再嘲笑殘疾人。
課堂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平臺,真正的體驗是不需要用多少概念的,對生活美的感悟猶如香飄于空、鹽溶于水,不見其形而聞其香、知其味,長期浸濡熏陶,就會使人脫胎換骨。
2.營造道德行為體驗場,寓德育于主題活動之中
體驗活動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有著深遠的教育價值。其核心價值在于帶領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去經(jīng)歷、去發(fā)現(xiàn)、去鍛煉,在體驗活動中去感受、去領悟,這是每個教師神圣的教育使命。它的踐行,必將更大程度地豐富教師的教育生命。
如在“尊重生命”這一主題中,有位教師就以悼念災區(qū)的逝者們?yōu)橹黝},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悼亡活動:
體驗活動一:多媒體播放災區(qū)悲慘的場面(懸空欲跌的樓板,搖搖欲墜的樓房,面目全非的片片農舍……)。
體驗活動二:音樂奏響,全班學生系上綠絲帶,手捧蠟燭和自制的白色紙花,緩緩走到教室中央,把紙花放在正中間,再將蠟燭放在鮮花的四周圍成心形。伴隨著低沉哀婉的音樂,全體學生默哀3分鐘。
體驗活動三:配樂詩朗誦《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拓展活動:(1)生命繪圖:(播放背景音樂)全班學生分成6組,各組畫出1張對這堂課的感受圖;(2)全體合唱《承諾》。
體驗視點:(1)借由體驗活動中的情景模擬,使學生深刻體悟生命的可敬;(2)視頻中畫面的再現(xiàn),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能懂得珍惜生命;(3)在歌曲中感受并反思如何珍惜當下,規(guī)劃明天的生活。
體驗升華:在表達痛苦和悲憫的體驗過程中,無須教師多言,學生早已淚流滿面,他們深切地體會到生命對人是多么的珍貴,沒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學校要多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體驗活動,為德育注入豐富的內涵,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的認知、感悟,積淀的人文、人性、人品素養(yǎng)將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
3.打造校園靜態(tài)體驗場,浸德育于環(huán)境文化之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德育環(huán)境是一本“無字”的教科書,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價值在于讓學生在目之所及的環(huán)境里,通過“觀察——思考——感悟”的多元體驗,逐步實現(xiàn)從“由外而內”的精神力量熏陶再到“由內到外”的精神成長力彰顯,逐步培養(yǎng)自我德育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學校環(huán)境文化必須賦予學校環(huán)境以生命,以新教育和文化理念為指導,自覺地、系統(tǒng)地美化學校環(huán)境,從而增強環(huán)境的育人性。
學校在校園建筑、學校標識、校容校貌、校園綠化等方面要體現(xiàn)學校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學校行政辦公室、教師的年級辦公室、會議室、學生教室、各種功能教室的布置、擺設;閱報欄、師生書畫作品展板、知識長廊的創(chuàng)設;小綠池、小花池、小植物園的建設;精選古詩文上墻、懸掛勵志楹聯(lián)及師生自創(chuàng)的反映鄉(xiāng)土歷史、鄉(xiāng)土地理、人文及國家重大事件的對聯(lián),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受到環(huán)境的熏陶,以和諧、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表達師生對人文環(huán)境的理解。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環(huán)境、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4.開拓校外生活體驗場,滲德育于社會實踐之中
生活無處不具有德育的資源,德育要使學生更多地與生活接觸、與生活的具體場景接觸,讓學生主動參與真實的道德實踐活動,以生活體驗為切入點,形成獨特的情感——態(tài)度系統(tǒng)——意義世界。朱小蔓教授曾強調:德育一定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其中感悟道德、踐履道德、選擇行為方式,在活動中發(fā)展品德。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日本教師帶著他的學生在北京游學,到天安門金水橋上,這位日本教師叫他的學生面對著前面馬路上飛奔的汽車,數(shù)一數(shù)在十分鐘內有多少輛日本汽車通過。學生認真地數(shù)著,十分鐘的時間到了,巨大的數(shù)字使學生驚訝了,自豪了。教師沒說什么,但作為一名日本人的自豪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這種愛國情愫的熏陶遠比我們在國旗下大聲疾呼要“愛國”強得多。現(xiàn)實生活是德育的“活”教材,若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所承擔的人,就有必要讓學生去體驗周圍的關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應盡的道德義務,進而在對照、沖突、反思中到達新的道德境界。當環(huán)衛(wèi)工人,才知愛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當?shù)巨r,方知粒粒皆辛苦;當家理財,才知生活要精打細算;當交通警察,才知烈日下的煎熬,才知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深入孤兒院、福利院,方知自己擁有幸福的生活既受之于父母,又得益于社會上所有的人。篤行修身,感恩教育不言而喻。
道德素質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中,由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發(fā)展而來,因此有效德育重在學生的親身體驗。正如教育理論學家瓦西留克所言:“人,永遠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體驗所發(fā)生的事情以及產(chǎn)生危機的那些生活環(huán)境和變化,誰也不可能代替他這樣做,就像最有經(jīng)驗的教師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學生去理解所講的內容一樣?!?/p>
(作者單位:浙江溫嶺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