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平
也許因為學科背景是語文的緣故,筆者在學校管理中也常常注意“遣詞造句”,甚至于有時“咬文嚼字”。其實講究用詞的規(guī)范、句子的流暢和文章的優(yōu)美,也可視為學校管理的理想境界?;趲捉M成語的學校管理,就是語文和管理藝術(shù)的水乳交融。這幾組成語存在著并列、交叉、遞進和對立等關(guān)系,也包含了管理哲學中的一些辯證關(guān)系。
一、“水漲船高”與“水落石出”
我們學校有著千年的文化淵源,有著百年的教育積淀,可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筆者作為第36任校長,接過接力棒后,始終堅守為人厚道、做事地道的處世哲學,一直堅信“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詩句),努力做“水漲船高”的那艘“船”,不做“水落石出”的那塊“石”。
先說“水漲船高”。教育是要遵循規(guī)律的,辦學是要繼承傳統(tǒng)的。唯此,教育才能高位運行,學校才能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是在前輩辦學業(yè)績的基礎(chǔ)上,或者說正是因為有前輩努力高“漲”的“水”,我們的“船”才能正常揚帆遠航,正是所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詩句)。我們學校的前輩們就有許多先進的辦學思想,建校時的“務本求真,重在育人”,前任的“以育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才有我們新時期提出的“讓我們共同獲得發(fā)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學校一代又一代積累起來的“教成人”辦學經(jīng)驗,才有我們連續(xù)十多年的大豐收。我們教育人就是要在繼承傳統(tǒng)中不斷發(fā)揚光大,不斷豐富升華。
至于“水落石出”,其本義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如果把“水”比喻為歷史傳統(tǒng),把“石”比喻為繼任者,那么干教育是不允許這樣做的,辦學校也不能出現(xiàn)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沒有教育傳統(tǒng)的傳承,猶如“水落石出”,這顯露出來的石頭必定是孤石、丑石,甚至是不開化之石??涩F(xiàn)實中有些學校的主事者,為了所謂的“政績”,追求“短平快”辦學,“運動式”治校。不重傳統(tǒng),割裂歷史,甚或否定前任,另起爐灶。這就違背了起碼的做人做事準則,違背了教育教學規(guī)律。我們理應尊重歷史傳統(tǒng),相信前人的努力,傳承寶貴的經(jīng)驗,從而實現(xià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詩句)的愿景。
在這里,“水漲船高”與“水落石出”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我們?nèi)∑淝罢?,而摒棄后者,雖然此處是比喻,但意思很明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教育人都應當尊重歷史,尊重前輩,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再從現(xiàn)在走向未來。
二、“取長補短”與“揚長避短”
學??沙掷m(xù)發(fā)展,要有品質(zhì)、品位,以至成為品牌,體現(xiàn)在有鮮明的個性、很高的質(zhì)量和不斷的創(chuàng)新上,這就需要學校的所有人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我認為,學校內(nèi)部著重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學校外部側(cè)重于在“競爭”中“揚長避短”。
我們學校搬入新校區(qū)的十多年來,正值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遵循新課程合作共贏的理念,著力創(chuàng)設(shè)濃烈的文化氛圍與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大力推進師生、師師、生生之間的多維和深度合作,讓大家認識到,合作在于取長補短,與他人合作是一種素養(yǎng),是一種追求。于是課堂上的互動對話,彰顯的是生活的豐富、生成的持續(xù)和生命的活力;教研組內(nèi)的備課研討,凸顯的是集體一次備課和個體二次備課的融合;學科競賽培訓中的“能者為師”,研究性學習時的“轉(zhuǎn)益多師”,無一不在合作之中取長補短,展現(xiàn)了“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情景,成就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
而在學校之外,我們追求的是“蘇北率先、江蘇領(lǐng)先、全國爭先”的教育目標,強調(diào)的是學校的品牌意識和形象力量。因此,更多的行動在于揚長避短,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有所借鑒,以此展示和提高學校的活力與競爭力。多年前參加了江蘇十所普通高中的聯(lián)誼,充分展示了我們學科教學的前瞻性和學校文化的先進性;把握機遇,積極申報,爭取省級首批三十一個課程基地的建設(shè),就是希望以領(lǐng)先的思維和舉措,先聲奪人,先人一步;數(shù)次到名牌高校參觀考察,甚至跟英國、日本等國外學校進行教育交流,凸顯了我們的自信心。當然,我們在“揚長”的同時,也取得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效。
“合作”中能夠“取長補短”,“競爭”中能夠“揚長避短”。這是問題的兩個方面,其實,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置換,互為補充,甚至可以互為融合。因為沒有競爭的合作,缺乏發(fā)展動力;沒有合作的競爭,缺少人文關(guān)懷。唯有兩者融合,才會最大限度地推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
三、“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
人都是需要激勵的,因為激勵能夠充分挖掘人的潛能,進而鼓舞、指引和維持個體努力前行。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我們始終堅持因人而異、因時而化的策略,不失時機地踐行“激勵”的教育理念,或“雪中送炭”式的激勵,或“錦上添花”式的激勵,促進師生在不同層次上教有所長,學有所得。
所謂“雪中送炭”式的激勵,是指急師生們之所急,給予關(guān)心、幫助,特別是給予精神上的激勵。教學上,教師出現(xiàn)“教然后知困”時,學生出現(xiàn)“學然后知不足”時,善于捕捉他們教與學上的“亮點”,哪怕是一個閃念、一次微小的進步,給予及時的激勵,讓他們擁有一種驅(qū)動力,看到成功的曙光,樹立起堅持前行的信心;生活上,師生們出現(xiàn)暫時的經(jīng)濟困難,或有其他家庭變故,不僅僅伸出援助的手,給予物質(zhì)上的支持,而且多從旁觀者的角度為他們吶喊加油,期望他們憑借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走出窘境。
所謂“錦上添花”式的激勵,就是為了師生好上加好,優(yōu)中更優(yōu),擁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精神。我們需要用發(fā)現(xiàn)者和欣賞者的眼光,適時給予教師和學生以關(guān)注、點贊,讓他們增加不斷進取的勁頭。每當教師成功地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終于在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或者評上職稱,我們把握住機遇予以激勵;每當學生課堂上積極地回答問題,研究性學習中有了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或者在學科競賽中獲得獎次,我們都選擇時機給予激勵。這樣會讓師生感到不能滿足于現(xiàn)有成績,而應該付出加倍的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功。
無論是“雪中送炭”式的激勵,還是“錦上添花”式的激勵,我們都應當審時度勢,把握分寸,是“當春乃發(fā)生”的及時雨,更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有這種最優(yōu)化、最有效的激勵,師生會因此更加努力向前,表現(xiàn)出最好的自己。
四、“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教授人知識,不如教給人們學習知識的方法。但是我們要說兩者是并列的關(guān)系,或者說是遞進的關(guān)系,相互并不排斥,只是其中有個“不如”兩字而已。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授人以魚”,而且要“授人以漁”。
知識是需要積累的,一個人起初接觸某一門學科知識,首先要學進去,掌握到手。因此我們教者無論怎樣,第一要務便是認真耐心地“傳道、授業(yè)、解惑”,做好傳授知識的工作,也就是多多地“授人以魚”。須知解決一時之需,才有解決長久之需的可能。我們在高一、高二基礎(chǔ)年級就是堅持,讓教師們老老實實地用好教材,傳授知識,讓學生認認真真地掌握基礎(chǔ)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文科體現(xiàn)在閱讀量上,理科凸顯在訓練量上,有“量”的積累,才有可能贏得“質(zhì)”的飛躍。
當然,學生掌握的知識到了一定數(shù)量,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或者說兩者兼而有之,這樣知識才會轉(zhuǎn)化為能力。一個好的稱職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而且教給學生以學習方法。于是,我們要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和“師生觀”,在新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指導之下,注重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其中重要的是,變教師傳授知識、講授知識為學生自主探究、自由體驗。課堂上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動教學狀態(tài),課外給學生多樣性的選擇,在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中彰顯方法的改變、能力的培養(yǎng)。
誠然,“教育的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會他怎樣去發(fā)現(xiàn)真理。”(盧梭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說,今后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學了知識不會應用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才有其可靠的價值可言。
五、“未雨綢繆”與“亡羊補牢”
課堂教學無疑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又是每一位學校管理者需要重點思考和實踐的問題。筆者對此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平時多在參加學科“備課”上下功夫,少在“聽課”上做文章。因為前者有著“未雨綢繆”的意義,后者多少有“亡羊補牢”之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之于課堂教學就是“未雨綢繆”,其意義也在于此。每每學科教學在開學初或是到了關(guān)鍵節(jié)點,筆者便率領(lǐng)年級的、學科的管理者逐年級逐學科,面對面地跟所有教師研討,擬訂計劃,制定措施。尤其是畢業(yè)年級的所有學科更是一學期幾次,從不落下一個;點對點備課到每學期每周幾個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與課型,想方設(shè)法地在宏觀上調(diào)控,微觀上落實,使上上下下都能心中有數(shù),手中有活。有時就個別教師的公開教學,也是事先開出書目給其閱讀,指導他們預先占有更多的研究資料,一遍又一遍地寫教案,一次又一次地試講。事實說明,要想上出有質(zhì)量的課,要想得到不俗的教學成績,非“未雨綢繆”備課不可。
聽課是多數(shù)教育管理者樂此不疲的管理辦法,甚至有些教育管理者還自許每學期聽了數(shù)十節(jié)課。效果當然是有的,不過筆者認為,多少有些馬后炮之嫌。雖然“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但畢竟含有“補”和“遲”的成分,算不上是高明的方法。何況聽課也只是就個體已經(jīng)成型的教學情況進行督查,永遠只是“在線”,或是“過去時”,最多起到單兵教練的作用。當然,如果在參加集體備課的基礎(chǔ)上,再延伸到課堂去聽課,那會牢牢掌握主動權(quán),一切都在掌控的過程中,及時彌補,及時校正,其情況又是另當別論的。
“未雨綢繆”式的集體備課,較“亡羊補牢”式的個體聽課,其優(yōu)勢、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后者也有它的普適性。其實,課堂教學的管理也應該講究有效性,先下手為強,想到了就做,想好了就做,一定會贏得最優(yōu)化的效果。
六、“小題大做”與“大題小做”
學校里的事大大小小、千頭萬緒,需要我們明辨大小,厘清頭緒。不能“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韓愈語),要認真地去做,要用心地去做。有時以小見大,“小題大做”;有時化大為小,“大題小做”,這種“反彈琵琶”的做法,有著別樣的情趣和意義。
“小題大做”,是指做事情只要重視小題目,方能寫就大文章。故此,我們要善于從“小”處入手,從“小”事做起。要在點滴中關(guān)愛師生。一個親切的微笑,一聲溫暖的叮囑,一句友情的提醒,都能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情感火花,讓他們感到溫暖;要在小節(jié)上嚴格要求師生,哪怕一分鐘的遲到,哪怕偶爾未戴校徽,哪怕一次生活上不禮貌的言行,再小的一點,也要作為教育的著力點,這也就是防微杜漸,防患未然;要善于發(fā)現(xiàn)師生的“閃光點”,要時刻關(guān)注師生的“激勵點”,如此“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韓非子語),才能釋放不一樣的教育情懷。
“大題小做”,主要是著眼大處,放眼全局,有目標有計劃地化大為小。這又是在另一層意義上的從小處做起,積累點滴。將教與學的大目標融于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讓師生們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前行;將集體的事情分解成個體要做的具體事情,讓師生懂得“部分大于整體之和”的道理;將發(fā)生在師生身邊的大問題、大事情變成生活中的小插曲,甚或小花絮,幫助師生解決問題,消解矛盾,改正錯誤,讓他們懂得有時挫折也是一份財富。如此“大題小做”,要有一種大局觀的魄力,要有一種藝術(shù)感的能量,還要有理解與寬容的心境。
“小題大做”與“大題小做”,兩者似乎是對立的關(guān)系,但撇開用詞褒貶的感情色彩,其實質(zhì)都是要求我們于一放一收之間,善于從小處著手,寫就大題目的文章。也只有講求了“大”“小”的辯證關(guān)系,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把小事做實、做到,進而把大事做成,做好。
幾組成語運用于學校管理,只是一家之見,個人所為,也許算得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其意圖是借用成語“組”的詞義以及顯示出來的哲學關(guān)系,啟迪和指導我們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事實也證明,它們有助于我們做好學校的事,做好教育的事,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學校管理的“文從字順”,成就學校這篇大文章的規(guī)范、流暢和優(yōu)美。
(作者單位:江蘇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