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荔明
摘 要: 農村職業(yè)中學由于地域的局限性,生物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利用現有的材料,借助地域的優(yōu)勢開展生物學實驗,是值得所有農村職校生物教師深思的問題。作者就教學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做法,談談如何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盡力搞好農村職業(y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
關鍵詞: 實驗器材 實驗方案 實驗教學
中職學校的生物實驗更注重自主探究活動,要求學生主動動手實驗、動腦改革實驗過程。但農村職業(yè)中學由于自身所處的特殊性,實驗經費不足,實驗器材殘舊,領導不重視,教師馬虎應對??此瓶捎锌蔁o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對實驗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更談不上激發(fā)他們獨立操作、獨立思考和進行改革實驗的激情。因此,如何使用器材,利用現有的材料創(chuàng)造實驗條件,順利地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自主改革生物實驗及提高實驗教學質量,都是農村職校生物教師所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農村中職生物教師要學習英國人貝爾格里(Rear Grylls)的“荒野求生”精神,從以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熟練地使用現有的實驗器材
1.了解原理,正確使用。
由于實驗不納入考試范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的儀器使用方法不當甚至不會使用。最明顯的是對顯微鏡器材的使用,表現為不會對光;裝片不懂得用壓片夾壓??;一用上顯微鏡就用高倍鏡觀察;不加辨別地使用粗細準焦螺旋調距;做臨時裝片時,將載物臺高高翹起,導致溶液流到載物臺,或端個顯微鏡呼朋喚友,滿實驗室跑。這種盲目性,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顯微鏡操作能力方面的訓練而引起的。因此強調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了解其設計原理,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和反復訓練,正確并熟練地使用,是學生進行生物學實驗的基本。
2.養(yǎng)成習慣,清潔器材。
學生要養(yǎng)成清潔器材的習慣,保持實驗場所的整潔。因為實驗中的污染物容易對器材造成腐蝕,影響器材的使用壽命;而且長期器材的不清潔,容易產生大量細菌,對師生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要學會正確處理污穢的器材,正確判定污染物的位置,防止灰塵落入器材的內部。對于貴重儀器,要在實驗后用專用設備認真拭擦各個部分,正確擺放,罩上保護物,放入規(guī)定位置。實驗中滴加不同溶液或同一溶液的不同濃度的滴定管,要及時清洗。對于鑷子、玻璃棒、載玻片、培養(yǎng)皿等,使用后需清潔后晾干。實驗完畢后及時清潔桌面、器材,要求學生要一一養(yǎng)成習慣。及時清潔器材的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能避免延誤下一次的實驗,而且延長了器材的使用壽命,維護了身體健康,養(yǎng)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
3.熟悉步驟,條理操作。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求學生按正確的操作步驟使用儀器,如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按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的順序進行。良好的操作技能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避免實驗器材的損壞,形成良好的實驗技能素質,提高正確實驗現象概率,提高實驗熱情。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將實驗當成一種探索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教師在使用新儀器時要率先示范一次,將儀器的操作步驟和使用方法講解清楚,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學會實驗,為下一步探索打下基礎。對于學習基礎不是很好的中職生來說,每學年的第一節(jié)實驗課必須重點講解常用儀器的操作要領、規(guī)范使用各種器材等要點。
二、學會實驗器材的自主選擇
職校教學常規(guī)的生物學實驗多達十六個,其中的實驗器材物品種類繁多,其特點是大多數實驗材料需要自己采集、培養(yǎng)、選定。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具有收集、培養(yǎng)和處理實驗材料的技能,選擇適宜的實驗材料、藥品和用具,順利進行實驗和觀察。
1.實驗材料的自主選定。
自主選擇實驗材料的過程中,許多實驗由于實驗材料的選擇不當而告失敗,因此要學生多做實驗多驗證,在眾多材料中,篩選出適合試驗的最佳材料。材料選擇應以取材方便,制作簡單,觀察效果好為原則。如我們福建可用產量高的龍眼、荔枝來代替蘋果和梨來做還原糖的鑒定,由于材料含糖量極高,在空氣中氧化的速度不及蘋果快,實驗效果好,也避免了實驗誤差。尋找葉片較大的地蘚來代替菠菜葉,制片方便,直接即可觀察線粒體的運動。還可用大蒜來代替洋蔥做根尖培養(yǎng),取材方便,培養(yǎng)時間短。用莖干是紫紅色的鴨趾草來代替洋蔥做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材料易得,操作方便。教師在平日生活中要多注意觀察,根據季節(jié)選取當地合適的材料,促使生物實驗及時進行,避免拖延影響了教學。而且,多種材料的選擇有助于加強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2.靈活選擇實驗器材藥品的替代品。
由于農村職校實驗經費缺乏,實驗藥品、實驗器材往往得不到及時補充,實驗條件不足,教師必須自己尋找實驗器材和藥品的替代品。學校并沒有配備專門的實驗工作人員,實驗器材的準備、實驗材料的制備都必須由老師親自完成。如何運用現有的器材試劑,挖掘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作為實驗用品,也是基層中學教師所面臨的一大難點。除了向周邊學校申請援助外,教師還必須自己動手修理一些器材,學會靈活尋找替代品。如將年久失修的顯微鏡完好部分拆裝下來,拼湊成一架完整的顯微鏡;用小河里的白細砂來代替碳酸鈣,防止色素被破壞;甚至可用筷子代替玻棒,用無色玻璃杯代替燒杯。當然,相對應的我們也要創(chuàng)造出使用它們的方法。用吸管代替滴定管的時候,我們先將小吸管插入溶液中,然后用拇指按住一端的封口,要滴加一滴時就輕輕放松一下拇指。最實用的是用石蕊試劑來代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實驗步驟不變,只是現象發(fā)生了變化,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也就是說,在基層職校的生物教學實驗中,一定要有貝爺的“荒野求生”精神,就地取材,拼湊器材,尋找合理的實驗替代品,在“荒蕪”的實驗器材環(huán)境下,實驗教學得以順利“求生”。
三、參與實驗方案的自主改革
1.營造開放性課堂,允許學生出錯。
長期以來,實驗活動過程往往是實驗教師根據教材準備好材料,做好實驗演示,然后讓學生重復做一遍,驗證教科書上的知識。學生往往沒有進行思考,帶有盲目性地進行簡單的重復操作。新課程下的實驗主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實驗過程的啟發(fā)者、指導者和知識總結的升華者。
所以,每節(jié)課實驗課教師不能講得過多,否則易形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學生依葫蘆畫瓢不動腦筋,探究不到實驗的真諦。如還原糖的鑒定中,書本中只要求“從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中選擇一兩種,預測其中含有哪些有機化合物”。如果此時教師提供的材料僅是蘋果、梨或馬鈴薯均漿,學生根本就考慮不到植物本身的顏色問題,從而影響到實驗結果。我具體的做法是將紅蘿卜、白蘿卜、蘋果、薺菜莖、梨、西紅柿、龍眼等多種材料一起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打造開放性課堂,允許學生出錯。不同的學生選擇的實驗材料不同,結果也不同,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分析總結,提高思維和辨析能力。
2.鼓勵實驗方案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營造開放性課堂,肯定有大量的不同信息,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教師就必須指導學生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處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中找到步驟或器材使用的不妥之處。必須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實驗再講解清楚,使學生既知道實驗應怎么做,又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如《綠葉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學生自主改造實驗方案時,教師可預設幾個問題:①濾液細線為什么要干了以后再劃?②你還可以設計出哪種方案證明色素在濾紙上的擴散是有一定順序的?③如果細線是一個濃綠的點,層析效果是怎樣的?④根據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⑤還能應用哪些材料來實驗?這個實驗還能怎樣做?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本實驗有完整的清晰的認識,鼓勵他們對實驗方案的改革,培養(yǎng)他們分析實驗步驟的能力,還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實驗延伸到課外。這樣養(yǎng)成習慣后,可以讓學生在探索氛圍中,科學素養(yǎng)和探究能力不斷積累和提高。
四、將實驗延伸到戶外
1.周邊環(huán)境的合理利用。
學校及周邊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很好的生物實驗課堂,是實現書本知識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良好溝通的地方,能將死板的書本知識演繹成生動鮮活的生活知識,促進知識的鞏固,提高學生的智商。如本縣城是以農業(yè)、林業(yè)為主的生態(tài)縣,教師可布置學生利用假日調查當地的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了解其組成成分,分析農田、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情況,并設置相當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當然,每次的課外延伸必須有明確的調查對象和解決問題,教師本人必須先去實地調查研究,看看調查地的范圍是否合適,有沒有相當問題的探討,甚至是否安全等進行全方位的考察。
2.利用現有的農業(yè)基地進行學習。
本縣城具有各個項目的開發(fā),其中不乏農業(yè)基地的開發(fā)。如可以帶學生參觀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基地、溫室大棚基地,了解并參與整個勞動實驗過程,養(yǎng)成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還可以與一些具有農業(yè)經驗的家長聯(lián)系,讓他們介紹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取得經濟效益。學生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更感興趣,理解更深,比單純地在實驗室做實驗的效果好得多。如果能真正投入到勞動基地進行學習,對生物實驗材料的培養(yǎng)過程也會有更好的全方位的理解,同時養(yǎng)成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
3.利用生活中的新聞進行分析探究。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可利用生活中的新聞進行探究實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勤于動腦動手的習慣。如網民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說能燃燒的面是含有塑料的。我們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再實驗,判斷以上的驗證法是否得當,自己動手做一做,采用最有說服力的實驗論證網民的說法是否得當,用事實說話。這種分析實驗,材料易得,操作簡便,使學生對生物課堂的驗證實驗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解放大腦,要多做一做;解放眼睛,要多看一看;解放空間,要多動一動?!睂W生看到平時沒有留意過的生活物品與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居然有這么大的聯(lián)系,體會到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激發(fā)了生物實驗的學習勁頭。
總之,熟練并自主地使用實驗器材,改革實驗方案,用替代品做實驗,保證開足開好學生實驗,利用戶外教學,利用好當地資源,均衡教育資源,優(yōu)化生物實驗教學。從各個方面加強對學生觀察和實踐的能力的培養(yǎng),定會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余子俠,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2]劉義.重視實驗探究,提高科學素養(yǎng).2013.10.
[3]羅永華.淺談農村完小科學課的教學.福建省中小學實驗教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