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華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里,我們探討如何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際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告訴我們,不同的讀者對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不同理解的前提是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思辨。在語文教學中,尋找途徑訓練學生的個性化思辨能力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品質(zhì)的需要。下面筆者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逆向性思辨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和政治家,他投汨羅江自盡,充分表現(xiàn)他志潔行廉、剛直不阿的高尚品質(zhì)和愛國主義精神。教學(屈原列傳》一文,其德育目標是要求對學生滲透屈原的這種品質(zhì)和精神。翻開語文教材,無論新舊,幾乎都是這種提法。我們并不是說這種提法已經(jīng)過時,關鍵是一味地這樣講恐怕很不妥當。其實,《屈原列傳》已寫了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以反襯屈原的高潔品質(zhì)。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確都這么講。由此,我不禁想起另一位偉人鄧小平。
“文革”期間,他慘遭厄運,在那么艱難的環(huán)境中,頂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政治壓力,但他沒有死。試想,鄧小平完全可以像屈原那樣剛直不阿地選擇死,但他沒有那樣做。再退一步講,如果鄧小平當初選擇死,中國改革開放大業(yè)又該由誰規(guī)劃藍圖?中國又怎么會這么快就找到富國強民之路?再設想,如果我們只一味地肯定屈原死得高潔,死得偉大,那么假如孩子將來遇到類似屈原的情況,又該選擇什么呢?
鑒于這些思考,筆者認為,在教這篇文章時,我們不可忽略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就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讓學生展開辯論,尤其要對屈原的死進行思辨,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地談談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贊同漁父的說法。筆者曾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反對屈原的做法,贊同漁父說法的學生的確有。筆者沒有強迫學生必須完全贊同屈原的做法,更沒有強調(diào)學生一定要像屈原那樣做,只是給他們講鄧小平的故事。
二、引申性思辨
所謂引申性思辨,這里指由課文中的某一話題引申開去,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某些現(xiàn)象進行分析、思辨,進而評判其是非曲直。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孪騺硎且粋€很有爭議的人物形象:有人認為,她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虛榮心、追求享樂思想的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形象;有人認為,她是一個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戲劇性變化無能為力、只能聽任命運擺布的女性形象;還有人認為,她是一個由虛榮心導致錯位到由誠實勞動導致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形象。以上說法,應該說都很有道理?,?shù)贍柕虏惶摌s嗎?瑪?shù)贍柕聸]有享樂思想嗎?她得到那樣的懲罰不應該嗎?我們不應該嘲諷和批判她的思想嗎?我們不應該為她的行為感到無奈和可惜嗎?讀完這篇小說,恐怕大家的感受和認識都是很復雜的。但有一點絕不可忽視,那就是瑪?shù)贍柕旅鎸Χ蜻\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尊心和誠信品質(zhì),她敢于為還項鏈而借債,并賣掉家產(chǎn),用十年的艱辛勞作還債。就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引申性思辨,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守誠信的現(xiàn)象展開討論?;蛘吒纱嗫梢赃@么講,在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不就這一點設計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辨、討論,那么課堂教學是不到位的,更準確地說,是教文育人做得不到位。筆者曾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過討論,其氣氛之熱烈,聯(lián)系面之廣,思辨程度之深都是始料不及的,收到很好的效果。課文中類似的例子不少,應該結(jié)合具體情況及時捕捉住關鍵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自己的思想實際進行思辨、討論,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解讀。
三、輻射性思辨
輻射性思辨,又稱發(fā)散性思辨,在具體課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訓練此類思辨能力的契機。比如,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時,可以指導學生圍繞杜十娘為什么選擇死進行發(fā)散性思辨,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1)杜十娘在死前為什么沒有告知李甲自己有百寶箱?(2)如果事先如實地告訴李甲,會有怎樣的結(jié)局?(3)如果李甲事先知道杜十娘有百寶箱,還會拋棄杜十娘嗎?(4)當李甲變心時,杜十娘為什么非得選擇死?(5)她不選擇死不行嗎?在課堂上,我曾向?qū)W生提出過這些問題。令筆者驚奇的是,學生的反應異常激烈,思維相當活躍,作出很多解說,有的解說還有一定的深度,甚至連筆者都沒有想到。比如,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解說如下:(1)怕李甲變心;(2)怕李甲欺騙自己,揮霍錢財;(3)怕走漏消息,遭不測;(4)擔心將來有變,為自己留后路;(5)要給李甲的父母送去一份驚喜,免得李甲父母瞧不起自己,等等。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有的認為李甲會因杜十娘有錢而愛她的;有的認為李甲會欺騙杜十娘的感情的,花完她的錢之后,還會拋棄她的,因為他公子哥的本性是不會變的;有的認為李甲天生性格懦弱,骨子里又有歧視婦女的封建思想,早晚都得拋棄杜十娘;有的認為杜十娘的身份是李甲的家庭不可能接受的,杜十娘再聰明也白費,只能是一腔情愿而已,等等。尤其是第五個問題,有的學生說,杜十娘為什么非得死呢?有一箱金銀財寶,還愁活不下去嗎?為啥要為李甲那個負心漢去死呢?太不值。有的學生說,杜十娘看透了那個社會,看透了天下的男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有的學生說,杜十娘為愛情付出得太多了,而她的付出又換來什么呢?她恨透了那個世界,她徹底絕望了。有的學生說,杜十娘畢竟生長在封建社會,封建禮教一樣會束縛她的,因此她不可能像現(xiàn)代女性那樣思想開放,難免輕生。
新課標明確要求: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利用課文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他們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指導學生課外選讀經(jīng)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探討其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形成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筆者認為,新課標的這一要求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落實,讓學生在思辨中健康成長,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新使命,一個新境界。筆者強調(diào),不宜走得太遠。撇開課文另搞一套,甚至不加任何指導,不惜花時間讓學生胡說八道,否則就是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