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
筆者在本學期教學中進行了適度“外延”的嘗試,覺得這不失為提高學生興趣,拓寬知識面的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比如在上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這樣以時間為序來安排內(nèi)容的方法,和借助“郵票、船票、墳?zāi)埂⒑{”這些具體物象來表達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排比構(gòu)段的方法,還有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達到一唱三嘆的吟詠效果等等,我在黑板上當堂板書了一首作家劉醒龍介紹過的小詩《一碗油鹽飯》
前天
我放學回家
鍋里有一碗油鹽飯
昨天
我放學回家
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
今天
我放學回家
炒了一碗油鹽飯
放在媽媽的墳前
這首詩以時間為序來安排內(nèi)容,借助“油鹽飯”這個具體物象,來表達思母的主題,運用的也是排比構(gòu)段的方法,也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文短情深,催人淚下??梢哉f,無論是文章的主題還是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都與《鄉(xiāng)愁》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不著一個“思”字,卻表達深厚的“思念”這種構(gòu)思,讓學生很是震撼。因為當我寫出詩的前兩節(jié),教室里嬉笑聲較多,七嘴八舌地想當然地在“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結(jié)果,當我寫出原詩的第三節(jié)時,教室里霎時鴉雀無聲,是感動?是同情?還是慶幸自己是母親健在的幸運兒?……教學中適度的“外延”,豐富了課堂的內(nèi)容。
再如在學習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后,我補充了這位著名的“雨巷詩人”“丁香詩人”的那首《雨巷》,學生興趣倍增,齊誦著,瑯瑯的讀詩聲飄向了窗外,學生們沉浸在詩歌的語言魅力里,同時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詩人,不禁為詩人的才華折服,也更加敬仰于詩人的民族氣節(jié)。教學中適度的“外延”,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又如在分析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我補充了她的《致橡樹》,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到了詩人飽滿的激情和酣暢淋漓的表達。教學中適度的“外延”,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學習現(xiàn)代詩歌時可以“外延”,學習古代詩歌時也可以“外延”。我們在學習李清照這位婉約派女詞人的《武陵春》時,可以補充年輕時李清照的詞進行縱向?qū)Ρ?,也可補充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進行同一詞人在不同人生境遇時詩詞的風格對比。教學中的“外延”,厚實了學生的積累。
語文教學中的“外延”,是我們師生都喜歡的一種嘗試,對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不無裨益。
(作者單位:松滋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