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時下的語文課堂,誦讀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新一輪的課改大潮中更是要求無論何種類型的課,都要有些讀書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體驗到了誦讀帶給課堂的生氣,而在觀摩的各種語文比賽中,誦讀也成了評價課堂好壞的一項主要指標,這對語文課改來說是一大進步;但在高調指導誦讀的同時,筆者發(fā)現很多課進入了一個“唯讀”是本、忽視學生情感的誤區(qū)。
眾多比賽課、觀摩課上,學生的誦讀形式多樣:個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一派繁榮的課堂背后,所見的大多是學生們應付了事的“認真”的表情,即便是全班四五十名同學齊讀,也是參差不齊、缺乏動人心弦的聲音,任文章內容“驚天地、泣鬼神”,老師們分析指導頭頭是道,學生們卻無動于衷。有時班級有幸擁有誦讀高手,一番掌聲之后其他學生歸于平淡和無所謂。而課下常聽語文老師們感慨,這些孩子,真不懂得享受,讓他們讀還認為是浪費時間,總認為不如多做一道練習題。
慨嘆的言語背后,是老師們一顆顆焦灼的育人之心,是漢語言內化的文化教學面對現實的無奈。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教師在指導誦讀技巧的同時,更要激發(fā)出學生內在的情感,讓這種真情實感融入朗讀的聲音、語調、節(jié)奏之中。
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作為一門語言課,離開了情感的認知,離開了包含理解和情感的朗讀,又怎能讓學生醉心于余光中先生筆下幽深的“聽雨情懷”?怎能鑒賞在冷漠中苦苦掙扎的“祥林嫂”?怎能理解詩圣的一腔悲天憫人的“望遠懷思”?一場“雷雨”的悲劇又怎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所有種種,都需要語文課堂去偽存真,以真誠的情感投入,成就“以聲傳情”朗讀之境界。
一、誦讀感知。情感先行
這里的“先行者”更多是老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每一篇作品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段流轉的文字都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思,閱讀者要找到與他們情感的切合點。而語文老師,就是讓作品和學生情感交融的引導者。
韓軍老師在教授《登高》一詩時,一開場先給同學講了一個凄楚動人的有關主人公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一個人孤獨地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在老師富有情感的深情描述中,同學們的神情凝重起來,課堂的氣氛沉重起來,許多同學將目光投向詩中的文字……接下來,悲傷的音樂響起,同學們捧起書,初讀的聲音中已經飽含了對這位偉大詩人的崇敬之情。有了情感鋪路,接下來的課堂,同學們不時地吟詠誦讀,對詩歌的內容和這位偉大詩人的情感感同身受。所以,語文課堂需要情感的渲染。
二、師生攜手,比較閱讀
語文課堂,老師要指導學生誦讀,但不要陷入冰冷的文字指導中。眾多公開課上,老師從節(jié)奏、音調、重音等技巧方面指導很多,學生在期待的眼神之下勉強讀著,卻少了情感。此時,老師需要參與進來,從技巧、情感的收放等角度做好范讀,這是激起學生誦讀興致的必要點。
《聽聽那冷雨》,如此優(yōu)美和深情的美文,如何品出語言文字的美感和飽含的深情,“以聲傳情”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網上有名家朗誦的視頻資料,還配有精美的畫面,可全文聽下來,學生會產生疲憊感。讓學生自己讀,文章長,要讀出文章的情感,絕非易事。在對文本進行了精心教學設計后,我決定和學生一起合作誦讀,先朗讀前5段,在分配好朗讀者后,提出要求,勾畫出你認為老師和同學讀的最到位或者最差的語句。我手捧課本,率先朗讀,教室中格外安靜。幾段下來效果不錯,同學們紛紛加入評論的隊伍,于是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接著朗誦下去。我的學生,他們也很投入,一字一句地抑揚頓挫地朗讀著。我不說這課堂很精彩,但我可以說課堂感覺很好,甚至可以說比以往任何一堂課的感覺都要好。那一堂課,我和我的學生們就在書聲中一遍遍地體會那些優(yōu)美的文字,體味字里行間的悠悠情韻。下課后,學生們圍了過來,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太大了。我不禁感嘆:范讀與領讀、師生合作,更能領味語言的美妙,也更能體會出語文課的味道。
三、多讀幾遍,于誦讀中加深理解
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背踝x文章,解決的更多的是字音等基礎知識,要理解好內容,誦讀出情感,進行不同層次的誦讀,可以更好地體悟出文章的內涵。
蘇軾的《赤壁賦》,讀起來很美,品出其“味”來更美。作為一篇文賦,初讀解決字詞的讀音后,我引導學生一段段、一句句品味。第一段的美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個“徐”字,用舒緩的語調,略拉長音,讀出清風“徐徐而來”的曼妙;學習古人的吟詠誦讀,讀出“浩浩乎”“飄飄乎”的悠然自得,學生在誦讀中不僅品味出文字傳達的美,更能體味此景之下的悠然情懷。當第二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悲聲傳出時,第一段讀出來的“樂”突轉而下,學生于誦讀音調、節(jié)奏等的強烈對比中感受到那份“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悲情。
誦讀,讓語文課堂煥發(fā)情感的活力。朗讀時,應該“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老師要讓學生在誦讀中,務求盡情地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當時說什么,而且能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chuàng)意性閱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
教材中的文章,老師可以引領讀,考試題中的詩歌、現代文閱讀等題目更可以引領學生來讀,尤其是在高三的習題戰(zhàn)術中,語文課中的朗讀絕對是其他學科沒有的利器。習題講評課,文言文、詩歌、現代文,是我和學生誦讀的重點,讀的形式多種,老師范讀、學生個讀、比較讀,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更是在讀的時候通過聲調、情感的把握加深了印象,愉悅了心境,提高了效率。
一位語文老師要能夠成功地在課堂上進行范讀和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讀下去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需要在課下做大量的工作。出色的誦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迷的藝術氛圍。引領讀、范讀,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練好誦讀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熟練掌握朗讀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營造高格調的藝術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誦讀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力。
師生共同參與,雙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創(chuàng)造融洽和諧、富有美感的教學氛圍,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以情動情,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的心靈火花的撞擊中與課文內蘊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才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語文課堂要“活”起來,瑯瑯書聲是源泉,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個體的閱讀興趣和激情。老師要大膽地讓學生讀,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一遍遍地朗讀。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時空已經讓我們與祖先的文字與思想有了隔閡,這時最重要的拉近距離的方法就是“讀”,無論是開始的冷冷冰冰,還是支離破碎,不要管,讀。慢慢地,才會綴連成句,才會讀出祖先文字的溫度、思想的深度。
古人曾主張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說的就是要通過朗讀,品味文章的內涵和精髓所在。當然朗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這里我們并不是全盤否定其他的朗讀方式,在必要的時候,運用課文的音頻視頻的朗讀錄音效果也是很好的,只是在學生書堆日益堆高的今天,老師的“身先士卒”和來自身邊同學的一遍遍誦讀更能讓學生們產生情感的共鳴。
漫步語文教學的殿堂,讓我們遺忘外界的喧囂,尋找自然的聲音,發(fā)出心底最真切的回聲,讓語言文化的傳承者們——我們的學生重溫一種發(fā)自自己心底的悸動。用我們的口,發(fā)我們的心聲,引導學生們,讀出一個流光溢彩的語文課堂,帶著瑯瑯書聲,讓我們的語文課棲居在充滿詩意的云端,重新體會漢文字的魅力、漢文化的深邃、中華民族的氣勢。
作者簡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教育體育局,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