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 ? ?要: 在當代語文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對導語的設計很重視,卻常常忽略結束語的設計,這樣難免會造成課堂教學的遺憾。結束語作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當受到關注。它對陶冶學生審美感受,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結合實例闡明結束語的重要性,希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真正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結束語 ? ?豹尾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非常注重導語的設計。固然,導語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激發(fā)興趣的作用,但結束語同樣不容小覷。結束語是指一堂課快要結束時,教師運用總結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及時鞏固當堂課所學知識。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響亮,使人為之一震;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正如一篇篇清新利落的好文章,無不是鳳頭豹尾,一氣呵成。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結語,使它在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創(chuàng)新。工作以來,我聽過不少老師的公開課,雖然他們的課都各有特點,各有精彩,但我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對結束語不夠重視。一般存在以下問題。
一、平淡乏味,不夠生動
有些老師的教學設計前大半節(jié)課匠心獨運,發(fā)人深省??墒堑搅苏n的結尾處,不知道是因為時間緊迫,還是疏忽了,竟然草草結束。有的以“這節(jié)課我們講完了什么,下節(jié)課我們進行下一部分的學習”結尾,有的以“時間差不多了,我們下課吧”結尾,還有的甚至根據(jù)下課鈴聲作為終結點,鈴聲一響,直接喊下課。這樣的結尾,聽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讓人頓覺乏味。
二、語言繁瑣,不夠精練
這樣的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新老師身上。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新老師,總是認認真真地備課,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股腦地教給學生,就連結束語也會選擇較為復雜的??僧斈銦崆檠笠绲鬲氉砸蝗苏f上個半分鐘或一分鐘后,說不定下面的學生早就神游到別的地方去了,早就想著待會兒下課要玩什么。所以,結束語太繁瑣復雜,也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三、生搬硬套,不夠出彩
有些老師意識到了結束語的重要性,也認真準備了,可是僅僅是引用一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或者在網(wǎng)上找來的自以為還不錯的結束語。這樣的語言往往缺乏真情實感,有些雖然聽上去很有文采很美,卻無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甚至讓人有弄虛作假的感覺。
以上是我總結的實際課堂上結束語設計存在的一些問題。結束語作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著下面幾個作用:1.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學生疲勞時給予其及時的美的享受。2.對當堂課所學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的概括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課后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因此,結束語對于一堂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那么怎樣才能使這一環(huán)節(ji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呢?在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束語可以按照類型的不同,分為歸納概括式、拓展遷移式、對比式、懸念式等。
1.歸納概括式
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結合板書進行,教師引導學生用總結性的語言把這堂課的知識點再一起梳理一遍。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讓學生根據(jù)板書總結課文內(nèi)容: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這里有黃蝶谷和彩蝶谷。黃蝶谷里到處是金光燦燦的黃蝴蝶,看上去十分壯觀;彩蝶谷里的蝴蝶上下翻飛、五彩繽紛,美麗極了。通過這樣的總結,讓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拓展遷移式
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更遠處,讓學生跳出課本,把眼光伸向課外,開闊視野,獲取知識。比如在教完從名著中節(jié)選的課文后,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原著。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應注意多用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拓寬閱讀面,而不能用布置任務的方式強迫學生閱讀,這樣學生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學四年級下冊的《三顧茅廬》一文時,在分析了全文的情節(jié)結構,感知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后,可以作如下延伸:“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用那至真至誠的心,三顧茅廬,終于打動了諸葛亮。使其出山輔助劉備,那么后來又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諸葛亮是怎樣用聰明才智幫助劉備成就大業(yè)的呢?劉備的兒子劉禪登上帝位后,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想要知道這一系列答案嗎?請同學們課后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它的!”
這樣的課堂結束語,與其說是課的結束,不如說是課的開始,“曲終收撥”卻樂音未停,“余音繞梁”而興趣不減,從課內(nèi)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使課內(nèi)和課外有機結合,促使學生運用已知獲取未知,通過節(jié)選而讀完全篇,以此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逐步培養(yǎng)課外閱讀和鉆研的興趣。
3.對比式
在課堂教學結束之際,從內(nèi)容、結構、語言等方面,有意識地讓學生將課文同以前學過的其他課文進行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結束課堂教學的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說理文《談禮貌》一課時,到教學接近尾聲,把它與四年級上冊學過的《說勤奮》作比較,讓學生了解這兩篇文章都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點名中心,第二部分舉例說明觀點,第三部分告訴我們該怎么做。不同的是《說勤奮》圍繞“古今中外”選舉不同例子說明;《談禮貌》所選的三個例子代表了大人和小孩,古代和現(xiàn)代的普通人、偉人,說明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樣比較,學生對這兩篇說理文的特點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4.懸念式
絕大部分課文都要分兩到三個課時才能教完,那么上下課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也是老師們絞盡腦汁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時可以利用教學內(nèi)容的連續(xù)性和學生的好奇心,在課要結束時,針對下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吊胃口”效果。比如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時,在學生學習了前兩個部分,地球上沒有火種,后來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后,適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主神宙斯知道了這件事,普羅米修斯將會遭到什么樣的懲罰,他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這一問題正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激起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愿望,同時也預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預習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每個語文老師智能結構、教學風格的不同及課文體裁的差異,其結尾處理各有千秋,或畫龍點睛,卒章顯志;或首尾呼應,輪廓完整;或舉三證一,指明殊途。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教學結尾的任務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概括教學內(nèi)容,突出重點,強化難點,總結規(guī)律,使學生對整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知識要點獲得明確清晰的印象;二是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引起他們對有關內(nèi)容的聯(lián)想和思考,最終給學生一種“教學已隨時光去,思緒仍在課中游”之感。
結語的類型因課而異,教師只要做有心人,在備課中精心設計,結語就會異彩紛呈。如果我們把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比做一臺戲,那么,結束語就好比這臺戲的一幕壓臺戲。我們要用濃墨重彩為這幕戲著上亮色,因為演好這幕戲會為課堂教學帶來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現(xiàn)教師的文采、知識與氣度,還能引領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盡情領略無限風光。
讓我們共享教學智慧,讓課堂綻放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