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兵
摘 要: 《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途徑,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的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本文從變預設的課堂教學為動態(tài)生成性的課堂教學,開放科學探究時空;鼓勵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駕馭者;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動態(tài)生成探究式教學的“催化劑”等方面論述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性學習方式。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科學教學 探究性學習
《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以科學探究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調動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將探究式學習與其他方式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學習結果。那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方式呢?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變預設的課堂教學為動態(tài)生成性的課堂教學,開放科學探究時空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的全部細節(jié)。因此真正的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真正高效率的教學活動結果一定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每一次探究活動之前,教師總是希望學生提出自己預料中的問題,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與課本上相同的答案,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到自己的教學思路中,不允許學生“出格”。但是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令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教師在實施教學預案時,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偏離教學預設時,教師應當靈活應變,促使課堂活動亮點生成。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科學探究活動不是一個機械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決不能固守預測,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抓住一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方案采用彈性化、板塊式教學設計,能使科學課堂探究活動充滿生命活力。
二、鼓勵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駕馭者
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鼓勵、支持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索,給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合作、和諧的氛圍,把“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讓學生享受到學習主人的權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睂W生通過自行探究,真正享受到學習主人的權力。
1.鼓勵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大膽猜想、驗證,經歷完整的研究性學習過程。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注重的是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活躍性,積極開動腦筋,猜想參與正是一個最佳的思維鍛煉場所。通過師生之間的活動參與,自由動手做實驗或者小組合作做實驗,提煉出表面現(xiàn)象,在匯報時教師大膽讓學生說,大膽讓學生猜測,從而把表面現(xiàn)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質,再經過多次試驗檢驗,得出結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2.正確處理探究中學生自主與老師指導的關系。
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應就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引導。不過,要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很難。因為科學課程知識本身包羅萬象,其知識融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不可能用幾張表格或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這些知識很大一部分是學生課外學到的。在科學課中應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說,從中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站好起點,把握好教師重點指導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導,何時介入,何時傳授相應的準備性知識,有助于教學活動順利展開。
3.給學生親歷探究和開展反思的機會,引導學習者自主建構。
學生并不是帶著一個空空的頭腦來到教室的,他們對許多問題已有自己的探究,形成了初步看法,但這些看法中有些不夠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錯誤的。例如:輕重不同的兩個物體,學生會認為重的物體先落地;衣服保暖是因為衣服能產生熱量……僅僅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常常半信半疑,甚至想不通,只有通過進一步親身探究,讓他們親自發(fā)現(xiàn)自己已有經驗與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事實之間的不一致,才會心悅誠服地審視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是“順應”與“同化”兩方面統(tǒng)一的過程,這種構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的過程。
4.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探究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
在多數(shù)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⒅笇?,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有所收獲的喜悅和興奮。否則,總是探究不出東西,學生也會喪失對探究的興趣和信心。當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難免會走彎路,甚至最終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師直接解釋,但學生仍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明白科學研究的不容易、科學道路的不平坦……
5.在探究過程中,注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是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產生體驗,獲得感悟。這些體驗和感悟有些是小學生當場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學生當時并沒有感受到,而是作為一種潛在體驗和感悟,暫時積存在他們的心中,隨著學習進程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產生頓悟并顯示出來。
三、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動態(tài)生成探究式教學的“催化劑”
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策略和智力表現(xiàn),因此,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展示學習結果,而且要展示學習過程,教師評價時要指出學生回答中包含著的智力價值及采取何種學習方法。盡量給予學生客觀、真實、恰如其分的評價。如“你的思維很獨特,能具體說說你的想法嗎?”“你傾聽得真仔細,這么細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這一類評價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覺得老師確實在認真聽取自己的發(fā)言,學生也會學老師那樣,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另一方面會使學生認為自己思維的確“很獨特”,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評價應是為了使學生更深入探究,養(yǎng)成自主探究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樂趣。評價既可以鞏固探究成績,又可以檢驗探究效果。新的科學課程教材編寫的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科學方面的圖畫,實驗記錄,調查報告,活動結果,也可以是學生的各類小制作、小論文等。為強化探究結果我通過引導,讓學生個人觀察或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完成練習內容,對他們的探究結果或用適當文字加以點評,或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他們的探究活動的關注,促使他們更努力地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追問、反問實現(xiàn)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例如:“是嗎?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你是怎樣想的?這真是你觀察發(fā)現(xiàn)的嗎?”等等,追問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和求證意識的有效方法,而且促進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
在加強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探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正日益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巨大作用。“探究性學習”教學方式是新課程理念下科學學科教學亟待需要的一種更好的、更適合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