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禮結
摘 要: 本文結合古代哲學“悟物窮理”討論當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想,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 高中物理 悟物窮理 探究思想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很多教師調整了教學理念,優(yōu)化了教學方法,效果卻不理想。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但學習成績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更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嚴格來說,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看重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方式方法,而忽略“學生”這一主體。格物致知,學生具備了“格物”行為,卻不懂得如何“致知”,歸根結底,是缺乏探究的有效方法,進而更缺乏探究思想。對此,本文結合“悟物窮理”哲學思想,探討高中物理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想,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悟物窮理對教師教學的啟示
悟物窮理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悟物”,二是“窮理”,其中,前者是“明理”的方法,后者是“明理”的目的。狹義地說,悟物窮理是一種窺探和掌握事物規(guī)律的方法,它追求的是客觀物質的內在規(guī)律,正如學習,歸根結底,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而要解決實際問題,必須首先了解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學習也是“悟物”,它追求的是掌握客觀物質的內在規(guī)律,即“窮理”。然而,“悟物”真的會“窮理”嗎?明代王守仁對此進行了實驗,即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實踐證實,單純的“悟物”不會窮理,而要實現窮理這一目標,就必須將“悟物”與“人欲”相結合,即行動與思想的和諧統(tǒng)一。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致力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認為如此則能提高教學質量;然而,教師卻忽略了教學中的“主體”問題,即無論任何教學方法都需要學生的配合,學生才是實踐教學方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其實也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這與“悟物”是相對應的;將教學目的與“窮理”相對應,所欠缺的唯有最關鍵的一點,而這一點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已經給出了答案,即人的思想。而這正是導致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僅有學習行為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學習意識和探究思想、實踐探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客觀物質的內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讓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1]。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想
1.大量運用生活案例。
學習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大量運用生活案例,一方面能夠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生活中給學生帶來成功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探究思想。
每一堂課都有一個核心知識,每一個核心知識又都有生活原型,在高中物理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生活原型,引導學生圍繞生活原型進行討論、分析和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想的重要舉措。如“向心力”一課,在引入“向心力”概念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汽車行駛在橋面上時,拱形橋面和凹型橋面哪一種對汽車的行駛有利?哪一種橋面又能對橋起到最大保護作用?”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凹型橋面對汽車的行駛有利,而拱形橋能夠對橋梁起到最大保護作用。筆者:“那么,怎樣才能證明呢?”學生:汽車駛過弧形橋面時,需要向心力F,它是由重力Mg和支承力N組合而成的;當汽車行駛在凹型橋面時,F=N-Mg,∴N=Mg+F,則汽車產生勢能,能幫助汽車快速駛過橋面;當行駛在拱形橋面時,F=Mg-N,∴N=Mg-F,拱形橋的支承力N較小,其大小等于汽車對橋梁的壓力,因此能對橋梁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綜上,相對于針對純粹的知識進行討論,這種針對生活原型的討論和分析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在討論中使學生收獲的不僅是課本知識,更收獲實踐知識,如此,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探究思想。
2.知行合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探究思想的形成有賴于長期采用正確的探究方法,而要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必須行知合一,在“悟物”的同時以知為行,將自覺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那么,如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呢?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從兩個層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一要讓學生首先明確探究目的,其次確立探究方法。探究是一項系統(tǒng)的活動,探究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決定都關系著探究結果。因此,正確的探究方法需要設定正確的探究目的。
二要引導學生從“悟物窮理”的“悟”字上下工夫?!笆厝矢裰瘛毕蛭覀冋f明了一個淺白的道理:對著一件事物用“格”的方法“想”出它的道理來是不現實的,在“悟物”的同時,必須提出問題,如固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但它是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的?它的內能是什么?在自然條件下它是否會產生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又是什么?等等,通過“悟”來感知客觀存在的事物,通過“行”揭示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并形成正確的探究思想。
三、結語
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哲理”,每一種哲理都有其特定的內在規(guī)律,而揭示哲理的有效途徑,即形成探究思想,并運用正確的探究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帶領學生在物理的海洋里遨游,引導學生體驗物理,感受物理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雄生.將探究思想引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嘗試——談高一“力的合成”教學改革試驗[J].物理通報,2005,(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