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生 錢杰
摘 要: 中等職業(yè)教育要以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質(zhì)為核心,因此,陶行知先生的以做為核心,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完全契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如果能在教學中踐行這一理念就能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以致用。
關鍵詞: 中職計算機教學 教學做合一 教學思考
中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生產(chǎn)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與具體行業(yè)、工種的職業(yè)技能要求密切相關,教學要以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質(zhì)為核心,適應崗位要求,通俗地說就是能做、會做。因此,陶行知先生的以做為核心,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完全契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對于教學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一、踐行“教學做合一”的必要性
中職教育的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為了切實提高中職學生的動手技能水平,在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極其必要。
(一)中職學生特點要求我們“教學做合一”
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青春期少年的所有心理特征,但有其自身特點。整體而言他們的知識基礎低于同齡人,比較自卑,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同齡人中的失敗者。他們中的一些人由于自卑而不自信,甚至自暴自棄,因此極度厭惡書本和課堂,從這點上說,重新喚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是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義的現(xiàn)象,總體而言成績差的學生的動手能力比成績好的強,因此,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強調(diào)做,學生感覺學得會,那么在成就感的激勵下,會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曾經(jīng)有學生喜歡玩CS,他說來學校就是為了學打游戲,我告訴他,要玩好游戲,必要的理論基礎還是要的,結果他學習一往直前,并在技能競賽中獲獎。
中職學生往往自認為比較“蠢”,這個“蠢”其實是他們不懂得學習方法,“做中學”恰恰給了他們一個掌握學習方法的機會。
(二)學科特點要求我們“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強調(diào)教學來源于生活,但中職計算機教學與實踐相脫節(jié)。雖說有計算機技術更新?lián)Q代速度快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完善的機制。一方面可以從教材更新速度方面入手,如用電子教材,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能做能學,一法通萬法通。
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既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目前的中職教材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些特點。教材普遍求大求全,過于強調(diào)理論,學生看到書就頭痛,稱之為“天書”。如果編者踐行了“做中學”這一理念就能極大地改善這種狀況。
計算機各門課程間的聯(lián)系比較密切,目前獨立成科沒有形成應用體系。如果從應用出發(fā)整合各課程,就可以極大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學計算機組裝比較感興趣,而不愿學計算機原理,將原理中一些必要的理論融入組裝形成一個整體,效果應該更好。
二、如何踐行“教學做合一”
作為普通的職業(yè)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多地只能從課堂教學中尋求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其實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訴我們該如何做——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因此,我們首先要確認做的事及怎么做,任務驅(qū)動教學法與此不謀而合。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按任務驅(qū)動法編寫的教材,但多少存在一些問題不符合教者的理念,因此,教師有必要自己組織教學。
(一)精心梳理知識點構建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的選擇是最難、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任務要符合現(xiàn)實需求,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個好的任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定目標,具有彈性;一個好的任務要符合學科特點,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理解、分析、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平臺。如在講因特網(wǎng)的應用時,我按照現(xiàn)實應用需求設計了幾個任務,將所需知識點納入其中,第一個任務是以“電子小報”素材收集為主線,涉及URL、搜索、收藏和文字圖片的采集功能,在學習新知的同時與已有知識建立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
(二)以任務為主線實施課堂教學
常有教師感覺一個任務未能融合所有知識點,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穿插講授大量零散的知識,從而破壞了任務的整體性(最嚴重的情況是又回到了講授型)。一些條理性較強的知識,組織任務容易些,而一些知識如數(shù)據(jù)類型等,想用一個任務容納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有選擇地將一些典型的,難于理解的類型納入任務中,主線要明晰,在學生掌握了主線后再及其余。事實上,往往有些知識是不需要老師講解的,通過任務的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就會了,如WORD的字體設置,你一個任務做下來,還需要一項一項地講解?
(三)改造任務融入自己的思想
有些教師上課時一句話“今天完成任務×××”,學生按任務流程從頭做到尾,按葫蘆畫瓢,沒有任何問題的產(chǎn)生,沒有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做中學是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活動中再“創(chuàng)造”地學習,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不是由教師(書本)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那么不過是換了種方式的“填鴨式”,VB課成了打字課,效果還不如講授。教師不一定要完全脫離書本,但可以改造任務,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多元互動評價
教材一般在評價方面做得很少,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太多,學生基礎不同,不可能用同一把尺衡量,這需要教師臨場抉擇。評價不能僅以完成任務為標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指出錯誤和不足、樹立好的榜樣,要以解決的問題為考量依據(jù),以學習行為和習慣的養(yǎng)成、以協(xié)作互助精神為指標。如我常用自評、組評、教師評等方式,譬如當以一個小組為評價單位時,掌握速度快的同學就會主動幫助那些沒有完成的。
說來慚愧,這么多年了,教育還沒有達到行知先生的要求,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實踐、探索“教學做合一”,就能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