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摘 ? ?要: 習語中有很多動物習語,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容易造成誤譯。本文通過分析習語的文化因素,提出英語習語翻譯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動物 ? ?習語 ? ?文化
隨著當今世界交流及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日趨頻繁,語言文字已經(jīng)不是很大的溝通障礙。語言反映了文化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文化的學習成為語言學習的重點。英語習語是文化積淀的結果,是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1.習語的定義和范圍
一些學者(Cowie,1975)認為習語是兩個以上單詞的組合,而且組合意義不等同于把單詞個體意義簡單相加產(chǎn)生的意義。有的人認為單個詞語一詞多義也被視為習語,而有的認為只有兩個或者以上單詞,每個單詞都有實際意義且單詞組合發(fā)生意義變化的才是習語。因此,關于習語的范圍存在過大過小的定義問題,仍存爭議。習語受到地理位置、宗教、文學電影作品、神話、寓言及民俗的影響,具有地域差異性、相對固定性、整體性、約定俗成性和系統(tǒng)開放性。習語受到文化影響,文化具有地域性、階層性和復雜性,文化包括民族的個性、感性認識、時間和空間概念、思維方式、言語和非言語符號、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社會群體及其相互關系,等等(李建軍,2010)。習語可簡單定義為:在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或者社會文化影響下,具有地域特殊性且意義未必等同于字面意義的單詞、短語或者句子。
2.英語動物習語的翻譯
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對待習語翻譯應該考慮文化因素。如“l(fā)ike a bat out of hell”,其來源一說是由于蝙蝠怕光,避開地獄火光會非常迅速,又一說是蝙蝠和巫術、黑暗相關聯(lián),形容慌張飛速奔跑的狀態(tài)。
(1)修辭手法:明喻,暗喻和轉喻等
英語習語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例如,shut up like a clam(突然閉嘴,不說話)屬于明喻。英語習語用動物來代替人:He is a bird of passage(漂泊不定的人,過客);home bird(宅人);an early bird(早起的人);busy bee(辛勤的人);the bird has flown(要抓的人已經(jīng)走了);lame duck(即將卸任或已經(jīng)失勢的人或者公司);a sitting duck(容易被騙、擊中的目標);dead duck(處于無可挽回處境的人或者物);a cold fish(沒有感情的人,冷血動物);a fat cat(闊佬,為貶義);a night owl(夜貓子);horses for courses(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轉喻是用一個實體代替另一個實體,在同一領域矩陣(domain matrix)或理想化認知模式(ICM)內(nèi)一個概念實體從心理上激活另一個概念實體(Kovesceses&Radden,1998)。如,behind bars(在獄中);marry money(嫁給有錢人),單詞bars代表監(jiān)獄,money代表有錢人。
(2)動物的意象和聯(lián)想意義
英語習語利用聯(lián)想意義來表達概念,如,as stubborn as a donkey(極其固執(zhí)的人);as stupid as a donkey(愚蠢的人);the donkey work(重活),驢是不懂變通、頑固不化、愚蠢糊涂、只顧埋頭苦干的意象。又如,b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脾氣壞的,容易發(fā)怒的人);hungry as a bear(特別餓),這與熊的動物意象相符:熊通常是危險的,容易發(fā)怒并且食量大。有些動物,比如鹿和兔子,溫順柔弱,因此(be caught/freeze like)a deer/rabbit in the headlights可用來表達受驚嚇的狀態(tài)。猴子在英語習語中是受愚弄的對象,有些鬼點子卻只會機械模仿,因此有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拿某人當猴耍,捉弄);monkey business(惡作劇,騙人把戲);monkey see monkey do(愚蠢的人總會模仿其他人)。此外,英語習語大量利用動物的習性,如,過去人認為蜜蜂回蜂窩是走直線的,因此有make a beeline for somebody/something(直奔某人或某物)。又如,狗在高興時候會搖動尾巴,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高興萬分)。狗又是容易爭斗的動物,dog eat dog(相互競爭殘殺)。狗一直是從屬位置,因此有dog one’s footsteps(總是跟隨某人);a dog in the manger(占馬槽的狗,比喻占著某物,自己不用也不讓別人用);go to the dogs(敗落);a dog’s life(窮困潦倒的、豬狗不如的生活);be in the dog house(挨訓、失寵、被冷落)。類似的例子還有:get/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心慌,緊張);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秘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坐針氈,像熱鍋上的螞蟻);put/set 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引起麻煩、招惹是非);an eagle eye(敏銳的目光);fight like cat and dog(激烈爭執(zhí));a snake in the grass(隱患);like ants in your pant(非常焦躁不安,坐立不安);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對挑戰(zhàn)和危險);throw somebody to the wolves(置某人于險境)。
(3)文化缺位詞
英語習語是有文化差異性的,在一方文化中缺失的詞語意義在翻譯的時候不可以直譯,需要意譯甚至套譯。
例如:The sorority had a hen party for its members.
譯文:姐妹會為成員舉辦了女性聚會。西方文化用hen指代女性,在這里,hen party指女性聚會。這在中國文化中是缺失的概念,不可直譯。又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使用漢語中對等的習語可翻譯為熱鍋上的螞蟻,此為套譯法。
還有很多例子直譯會造成誤解:the bee’s knees(出類拔萃的人);have a bee in your bonnet(癡迷,念念不忘);pull a rabbit out of the hat(讓人驚訝);the cat’ s whiskers/pajamas(最棒的人,最好的主意或者事物);go cold turkey(突然終止某種已經(jīng)成癮的習慣,如吸毒、酗酒或抽煙等);the donkey’s ears(很長時間);can talk the hinder legs off a donkey(某人話太多);smell a rat(感到可疑,發(fā)現(xiàn)不妙);kangaroo court(私設法庭,非法法庭);with a flea in one’s ear(憤怒地趕走某人)。
3.英漢習語差異的文化因素
英漢習語的差異由文化差異造成。首先,地理位置差異造成文化差異。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主要集中于在長江黃河流域,由農(nóng)耕慢慢發(fā)展積淀而來,強調(diào)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西方文化,以英國為例,英國四面環(huán)海,重視自然,因此有大量“動物”習語;以愛斯基摩人為例,他們的文化里有大量“雪”的單詞。其次,中西方價值體系差異造成文化差異。中國人形成了重人倫、輕器物的崇拜和屈從于權貴的人治思想;以道德為本位的反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重綜合、輕分析的宏觀處世原則;重意會、輕言傳的謙和隱晦原則;崇尚群體意識,強調(diào)同一性的依賴于集體合作的團隊精神;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對立互補原則等(李建軍,2010)。西方文化重視物質(zhì),強調(diào)人本位、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受宗教影響較大,形成了重視科學、強調(diào)平等和自由的價值體系。
4.總結
本文從文化角度探討了翻譯,強調(diào)了要充分考慮文化,重視動物意象和聯(lián)想意義,如遇到不能直譯的情況,可意譯及套譯。
參考文獻:
[1]Cowie A.P.et al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Z].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Kovesceses Z.&G.Radden.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8(1).
[3]李建軍.文化翻譯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4]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