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峰
摘 ? ?要: 本文主要說明范例教學法的概念、范例教學法對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的意義,并用實例介紹范例教學法在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上的運用。
關鍵詞: 范例教學法 ? ?高中生 ? ?作文思維能力 ? ?培養(yǎng)方法
作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廣大教師在其中耗費了大量精力,但現(xiàn)實結果不容樂觀。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出謀劃策,孫紹振教授在《理性分析:立論的基礎》文中寫道:“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經(jīng)指出:‘跨學科的廣度,是中國教育和中國學生所缺乏的,中國需要創(chuàng)建一種課程和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及獨立思維的能力。’這里的關鍵是‘獨立思維的能力’。高中生的作文只有思維從現(xiàn)成的、權威的、公認的觀念中解脫出來,才可能有創(chuàng)造性?!?/p>
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作文的思維能力,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要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范例教學法是較為有效的方法。
一、范例教學法的概念
范例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xiàn)的一種影響頗大的教學理論流派——范例教學,倡導者為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
二、范例教學法對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的意義
范例教學法能夠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是由它的特點決定的。
(一)著重于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范例教學法與舉例教學法等其他教學方法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范例式教學法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通過范例啟發(fā)學生思考,更強調多方面訓練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對這些范例的學習,學會從特殊到一般,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從而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二)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范例教學法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范例教學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配角”,充當更多的是引導者和幫助者角色;學生則是“主角”,學生不再是對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死記硬背和簡單復述的學習者,而必須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理解,自己去發(fā)現(xiàn),真正成為思維活動的主人。
(三)強調思想的多向交流
范例教學法強調思想的多向交流,既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師生在交流中辨別是非和優(yōu)劣,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辨別問題的能力,這種交流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批判性能力。
(四)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相較于初中生,高中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也擁有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在作文上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水平。范例式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個人潛能,展示他們的個性才能,使每個人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三、范例教學法在培養(yǎng)高中生作文思維能力上的實踐
下面的教學片斷就是筆者利用范例式教學法進行嘗試的實例,力圖使學生理解知識,進而舉一反三,學會理解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實現(xiàn)作文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課前準備
在進行范例教學前,教師必須根據(jù)范例的基本特性進行充分的教學分析,以指導范例的設計或已有范例的選擇及范例教學的實施。
1.作文題目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有“知(感知)、情(感情)、意(意志)”三個層次的要求,也可簡化為感性和理性兩個層次要求,筆者選擇以“水”為話題進行寫作,以“水”為話題的作文題并不少見,如2004年江蘇以“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為話題的作文,“靈動”一詞對學生的思維有很嚴苛限制,學生進行寫作實踐時不免形格勢禁,束手束腳。筆者的題目是:“道家認為,天下柔者莫過于‘水’,而攻堅者又莫勝于‘水’?!N含著深厚的哲學韻味。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選擇其中一個角度寫一篇議論文?!边@道題目開放的空間比較大,把題旨隱含在對立的矛盾中,有利于學生展開全面思考;同時,一道好的作文題本身往往是出題人思維的結晶,也可以是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范例。
2.作文范例的確定
課前,筆者從往屆學生習作中,選取了《談水》、《心如止水》兩篇文章?!墩勊氛Z言華美,但言之無物,不能作為范例。《心如止水》雖然語言平淡,但認識深刻,體現(xiàn)了較高的思維性,是較優(yōu)秀的范例。在優(yōu)秀范例的觸發(fā)下,學生將逐步領會作文中講求思維多樣性和有效性的道理,培養(yǎng)一種巧思善辯的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其當做新的范例,引導學生加以評價、學習。
(二)課中:三個階段
1.掌握“個”的階段
教師先出示作文題,然后展示《談水》、《心如止水》兩篇作文讓同學們研讀。
通過比較和思考,學生明確:《談水》雖然語言華美,但言之無物;《心如止水》雖然語言平淡,但認識深刻,體現(xiàn)了較高的思辨性。
教師講解說明:《心如止水》這篇范例的優(yōu)點在于選取了水的一個特點加以闡述,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性和敏銳性。
注意點:教師所出示的范例要具有基礎性和知識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不要脫離學生的認知能力現(xiàn)實,也不要求完美無瑕。
2.探索“類”的階段
教師引導:范例選取了水的一個特點作為立意,運用了什么樣的思維法?
學生討論明確:發(fā)散思維法(求異法)。
教師鼓勵學生利用這種思維法,舉一反三,加以思考,提出觀點。
學生獨立思考后,師生加以歸納,最后在班上展示。
運用發(fā)散思維法提出的觀點:靈動,隨容器的變化而變化;包容,海納百川;運動,流水不腐,不停奔流;純凈,洗滌污垢……
注意點: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對正確的和獨到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對模糊的和錯誤的認識也要加以糾正。
3.理解規(guī)律的階段
教師引導:以上我們只是運用了發(fā)散思維法一種方法,希望同學們在面對“水”時,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思考問題,或者通過轉換角度,逆向求解的等思維方式展開思考。
學生獨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再進行團隊交流,師生加以歸納,最后在班上展示。
(方法與觀點)
聚合思維法:不管有多少阻礙,水還是往低處流,那是擋不住的。
逆向思維法:一般情況下是“滴水石穿“,但從石鐘乳的角度是“滴水石成”。
聯(lián)想思維法:水給人以精神的啟發(fā)。水的靈動——人的變通;水的純凈透明——人的光明磊落……
辯證思維法: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zhí),有時細膩,有時粗獷,有時嫵媚,有時奔放。遇山繞行,見壩積蓄,匯聚成浪,滴水穿石,高出成瀑,低處成湖,深處藏龍,淺處育蝦,蒸騰為氣,下沉育苗,無可無不可,永遠適應環(huán)境又不失本性;做人,也該像水那樣,善于變通而又不迷失自我。
歸納思維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文明就是關于水的文明。
教師引導同學們歸納,思維是具有多樣性的,抓住這一特點,將有利于得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立意。
注意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嘗試多個“個”,從一個“個”的發(fā)現(xiàn)走向另一個“個”的發(fā)現(xiàn),在眾多“個”的嘗試中探索一般規(guī)律。
接下來,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進行作文提綱訓練和片段訓練,訓練結束后,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師生在交流中辨別是非和優(yōu)劣。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習作,提供兩個典型的片段,供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明確:片段一,“水化為冰”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但文中“漢人反抗侵略”與“變成了寒冰”缺乏明確的邏輯關系。另外,“水在冬天成冰,在春天成水”是自然界循環(huán)的變化,用在此處也不太合適。片段二,文段由表及里,由水談到中國人的行事風格,既有“淡然處世”的一面,又有“隱忍不屈”的一面,體現(xiàn)了辯證統(tǒng)一的特點。
教師明確:在作文訓練中,不教思想活躍起來,思維無從談起。思想活躍起來之后,不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整合得更合理、更嚴密、更合乎邏輯,那么思維必將陷于混亂,運用邏輯思維才能讓自己的議論沿著正確的航道奔瀉。
同學進一步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教師及時予以反饋。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對范例的研讀,懂得了舉一反三,掌握了發(fā)散思維和其他思維方法,通過質疑、爭辯明確了思維追求的多樣性但同樣追求有效性的道理,從而取得了作文和思維的雙豐收。
注意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各種個別事例和現(xiàn)象做出總結,理解某一類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規(guī)律。教師的作用就是提供幫助,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
(三)課后:將所獲得知識運用于作文,并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的經(jīng)驗
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結合范例和所獲得的認識,對自己以前的作文進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思維運用方面做得如何,并談談思維的展開對自己認識客觀世界有何幫助。
注意點:這一階段是前面三階段的升華,是把教學的重點從客觀內容轉向學生精神世界的開拓。
四、反思
上面的教學片斷的特點就是利用范例式教學法,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做文章。從效果看,許多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運用一些思維技巧,將觀點加以拓展延伸,使原本蒼白的說理變得富有說服力;從教師的角度看,利用范例式教學法,緊扣思維能力培養(yǎng)設計教學,可以改變原來低效空泛的作文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一次的作文教學課是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作文中的所有問題的,教師還要在選擇和組織具有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的典型范例和把握教學過程上做更多努力。
參考文獻:
[1]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J].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08).
[2]顧黃初.議論與思辨—略論“議論能力”的培養(yǎng)[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01).
[3]王科.范例教學模式與教師角色定位思考[J].語文學刊,2007(17).
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范例式高中作文教學探究”課題 ? ?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