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翠
“噫吁嚱,危乎高哉!”開篇未語先嗟嘆,連用三個浸潤著強烈感情色彩的嘆詞,一開始便形成一種劈空而來的情感高潮,不可預料的雄放情懷如晴天霹靂般撼人心魄,先聲奪人。朗誦時需彰顯強悍的主體意識和旺盛的生命力,積蓄精氣,情思在瞬間之內傾瀉而出,高唱入云,極盡夸張。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誦讀第一個“蜀道難”時,不妨想落天外,讀得果斷、鏗鏘,極富激情和自信?!靶Q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筆,追溯了秦蜀隔絕、不相往來的漫長歷史,指出由于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崎嶇艱險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朗誦時如能作出尋覓的動作,眼神如夢似幻,沉浸在追憶中,情緒上交織著驚和嘆,能更好地體現(xiàn)蜀道的悠遠感和神秘色彩,聽眾也能通過你的朗誦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壯的情感氛圍和蜀道神采飛動的藝術形象。
經過一番神秘的尋根后,“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引導我們直面現(xiàn)實: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蒼蒼,直插霄漢;高山下雷霆萬鈞的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驚險萬狀,氣象恢弘。面臨這一派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個性山川,我們要讀出一種認真對待的態(tài)度,并讀出欣賞,讀出嘆服。
“問君西游何時還”,詢問式的關切透露出友人將赴曲途。因此,讀到入蜀之路艱難的這些詩句時,我們要從欣賞驚嘆的語調中自然過渡到深切的關懷、擔憂情懷中來,在關懷擔憂中讀出由衷的同情?!暗姳B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氨B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自然景觀感情色彩濃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我們讀的時候也要在擔憂中充滿愁緒。
歌詠至此,詩人不愿持久單一地困守在擔憂中,而是從悲愴中掙脫出來,上窮碧落,下達深壑,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時,還不忘追加一句“使人聽此凋朱顏”。山川的偉大、強悍,以絕對強大的力量給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懾。我們需感受到李白的悲凄不是庭院式婉約輕柔的,而應帶著雄渾的氣勢,蘊含著豪邁的聲響,誦讀時需在驚愕和恐懼中讀出敬畏?!斑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需讀出激越憂憤,詩緒在想象的奇境中迷離恍惚地遨游,豪放不羈,色彩斑斕,追求奇、異、怪。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里突然來了一個“險”,由詩的句法變成了散文句式,由抒情鋪陳變成了意象和思緒的總結。這個“險”,不僅是環(huán)境的“險”,且是社會人事的“險”,情緒上,擔憂中表露出埋怨。因此,在朗誦第二個“蜀道難”詩句時,要注意體會詩作詠嘆強烈,跳蕩迅疾的特點,在朗誦中展現(xiàn)流暢激越的音韻、回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逐漸升華的情感,韻調根據詩句形式在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靈活交替,表露詩人即使是擔憂,也張揚著“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豪情。
在追溯、欣賞、敬畏、擔憂之后,“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等詩句節(jié)奏一連串地轉化為散文的議論句法,從對地理位置的“險”的贊嘆,變成了獨立王國潛在的兇險的預言以及可能產生軍閥割據的憂慮,中止了對于蜀道壯、凄的意象的營造,不再是以自然環(huán)境的奇、怪、異、險為美,而是作反向的開拓,以狼豺、猛虎、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等社會之惡為丑。朗誦時情致需轉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難”形成一種壯美和丑惡,高亢和低回的反襯,在情緒的節(jié)奏上,構成一種張力。
在直言相勸的情緒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第三個“蜀道難”的旋律排闥而來,詩人以感嘆收束,一唱三嘆,“側身西望”的意境給人帶來心靈的凈化和超拔,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明凈和振奮。接近尾聲,朗誦時若體現(xiàn)出一種使疲憊的心靈得到安頓,執(zhí)著追求更純更美的勇氣,彰顯一種為追求純美自由而若有所思而又無拘無束的生命狀態(tài),能更好地突出詩作的審美效果。
《蜀道難》是李白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我們宜在課前就向學生介紹它震古爍今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并引導學生對作品的詩意、背景等有初步的了解。較充分的課前準備,有助文章誦讀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貴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