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國彬
漢字形成的契機源于人類對表達的渴望,從口頭表達到書面表達的需要。語文教材編寫者依據各個階段學生特點挑揀出一些難易程度適合的文章匯編成語文教材,繼續(xù)使其沿承??梢哉f語文文本教學的基礎是文字教學,高中學生由最初對文字的識記、積累過渡到對文字功能、形態(tài)演變規(guī)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這不能不說與漢字文化教學密切相關。實現高中語文漢字文化的有效教學需要教師以激發(fā)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為前提,結合文本認識了解漢字的功能、形態(tài)演變規(guī)律、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運用。
一、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追隨知識行跡的動力,是挖掘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最好的老師,要實現漢字文化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興趣為前提。這需要教師以一種活潑的傳輸方式將漢字作為具有張力及魅力的藝術傳達給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熱情地投入學習。那么,教師如何實現漢字文化活潑的傳播呢?這需要教師挖掘漢字形態(tài)演變過程、文化內涵底蘊及功能中所滲透著的美感,并借助多媒體影音同步的效果將這種美感展現在學生面前,感染學生、教化學生,讓學生輕松地在漢字欣賞中形成對漢字的理解、認識,這較之那種耳提面命似的知識教授收到的效果更好。
隨著古代漢字簡化變成簡體字,那種因字形探字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學生缺乏對漢字原始形態(tài)的理解,漢字文化的瑰麗色彩被淡化,教師越來越多的是割裂漢字的古今形態(tài)差異,只是讓學生從對簡化來的漢字的死記硬背上下功夫,這不利于他們對漢字的學習,學生即使掌握了意義,也無法形成對漢字文化的感性認識及深層次理解。所以,教師要適當進行漢字原始形態(tài)的講解,讓學生在漢字影音的呈現中獲得漢字文化的審美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習漢字文化的興趣,以便進行有效的學習。以荀子的《勸學》為例,“勸”與“學”這兩個動詞,存在原始字形與現代字形的差異。“勸”的繁體字形作“勸”,呈現給我們的視覺是:“草叢中鳥兒在歌唱,仿佛在給農民傳達播種的信息”。甲骨文中“學”也具有形體意義,上邊是兩只手在擺弄算籌,意在說明手把手的教;下邊則是嬰兒的構造,仿佛在說要從嬰兒起進行手把手的教才能學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影音動態(tài)化特點,將文字原始形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將漢字中蘊藏的文化內涵用圖畫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漢字中細膩的藝術色彩,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易于理解漢字中潛藏的文化內涵。
二、結合文本深入漢字文化學習
文本內容賦予漢字意境和意義,所以,漢字教學的展開要結合文本這一承載體才能實現。高中語文教材中最能表現漢字的功能、形態(tài)、內涵的是文言文部分。由于使用文言文進行交流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年代尚遠,學生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時難免會因漢字的古今異義而存在障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文本,讓文字涵義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呈現出來,使學生在同類語境的閱讀中舉一反三,直取其意。在這里,教師可以圍繞一個文言詞匯,進行展開,將與該詞此意和彼意有關的文言句子列舉出來,讓學生從量的積累過渡到質的理解。另外,給一段古文加標點,這也是高中語文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一塊,學生由于對文言文的陌生,很難理解字義,這就為標點的劃分增加了難度。所以,教師在對文字古今字義講解的同時,還要對文言文字的性質進行講解。
如李密的《陳情表》中:“詔書切峻,責臣逋慢”一句,教材注釋中將“逋慢”解釋為逃避,怠慢,顯然,在這里是將逋慢兩字分開解釋了。其實,在《六臣注文選·陳情表》中,唐李周瀚注:“逋”有遲緩之意與“慢”所表達的怠慢延誤詞義相近相似,“逋慢”是由兩個相近的語素組成的近義連文。但教材上漏掉這一點,這需要教師敏銳察覺并稍作補充說明。“逋慢”的這種用法并不鮮見,如《魏書·太宗紀》:“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后怠惰,數加督罰”等等。另外還有標點劃分問題,教師也需結合文本進行文字性質教學。如《師說》中“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句,“其”屬指示代詞,“矣”為語氣詞,所以應在這兩處斷句,進行標點劃分。
三、布置作業(yè)引導學生漢字運用
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總會讓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意猶未盡。教師應帶領學生融入課后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中,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對知識細致入微的研究,獲得更深刻的體悟和認知。這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充分學習指引了方向。在這里,教師可以利用作業(yè)布置的形式,給學生安排研究任務,讓學生自行查找工具書或典籍,如《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文字學概論》等,繼而整理出漢字運用規(guī)律,明白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漢字詞義和性質。學生通過自行收集、整理資料,自然會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們對古漢字的學習。例如“考”字,甲骨文中,“考”字形態(tài)是一個老人,其含義取“老”之意思,但《禮記·曲禮下》中說:“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嬪”,“考”在這里意味死去的父親。除了這兩個意思之外,“考”還表示“敲”,如“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漢字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將漢字教學與文本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對漢字知識的識記、積累過渡到對漢字文化底蘊的深刻理解。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