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陳連松
摘 要: 導學案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許多學校得到實施,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成為課堂的主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導學案的應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本文從導學案的編寫和導學案的使用兩方面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高中物理 導學案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導學案的編寫
導學案是教師以新課程標準、教育教學大綱為指導,以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為目標進行集體研究、個人結合本學科備課、再經(jīng)過集體討論,從而制訂出合適的教學方案。整個編寫的過程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既要對新課程標準、教育教學大綱和素質(zhì)教育有深入了解,又要根據(jù)學情、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進行整合加以改良,配合各個層次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然而有些學校和教師并不具備這樣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導學案的編寫,他們直接引入現(xiàn)成的導學案,但這實際上偏離了應用導學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初衷,導致學生使用的導學案并不是最適合他們的。
在導學案編寫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并不是所有學科的所有章節(jié)都適合用一樣結構的導學案。比如電場、磁場等問題都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相對有難度,所涉及的實驗也更復雜。例如選修3-2中第四章第二節(jié)探究感應電流的產(chǎn)生條件,在編寫本節(jié)導學案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和學生所學過的初中知識相結合,根據(jù)閉合導體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會產(chǎn)生感應電流,再從實驗過程、觀察現(xiàn)象、分析論證和歸納結論這些方面入手,讓學生完成導學案并做出猜想,再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實驗來驗證。
2.導學案的使用
2.1課前預習
學習每節(jié)新知識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jù)導學案上的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好標記。使用導學案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閱讀教材學會思考,但實際上有些學生會把導學案當做作業(yè)完成,到教材上找答案或者互相抄襲,在預習中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在使用導學案預習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導學案的程度不同。比如選修3-1第一章第一節(jié)電荷及其守恒定律中,通過實驗了解靜電感應現(xiàn)象,取一對用絕緣桿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貼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當用帶正電的物體C移近A,金屬箔有什么變化?這時把A和B分開,然后移去C,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再讓A和B接觸,又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利用上面介紹的金屬結構模型,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不同層次的同學在所述實驗中回答出不同程度的答案,找到自己在這個實驗中存在的疑問是什么,總結出靜電感應的概念。教師通過第一次檢驗導學案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知道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為課堂探究做好充分準備。
2.2課堂探究
教師要掌握課堂的節(jié)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預習時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實際上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的效率很低,而且易偏離預設軌道不好控制,這就是有些教師直接忽略討論或?qū)⒂懻撔问交脑颍處熆梢酝ㄟ^獎勵各組加分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他們參與討論的熱情。教師在分析重難點等共性問題的同時要注意細節(jié)的講解,例如在講解選修3-1中第一章第三節(jié)電場強度公式E=F/q和E=kQ/r2時,強調(diào)E=F/q中的q是試探電荷的電荷量,而E=kQ/r2中的Q是場源電荷的電荷量。
2.3課后鞏固
學習新知識之后的鞏固尤為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完善課前的導學案進行及時復習,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再對導學案進行二次檢驗,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布置階梯性作業(yè),使不同層次學生都有易解決和難解決的問題,在問題中可以設計有關下節(jié)知識的習題,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比如在力的合成這節(jié)布置這道題,一個物體受三個力的作用,已知一個力是80N,指向東偏北30°的方向;一個力為40N,指向西北方向;一個力為20N,指向南方,求三個力的合力。要想求三個力的合力,就要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分別求出水平和豎直方向的合力在計算,而這正是力的分解中的正交分解方法。
3.結語
使用導學案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預習、學習、復習的好習慣。課下通過完成各個難度層次的習題更熟練地運用新知識,教師應及時有效地加以引導和鼓勵,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導學案進行教學還在更深入的實踐探索中,根據(jù)學情的變化及時作出調(diào)整。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教師會更科學地激發(fā)學生潛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巍,周志宏.導學案之瓶頸芻議[D].教學與管理,2015,5(1):84.
[2]蔣秀珍.導學案使用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探討[D].新課程學習,2015,(3).
[3]黃釗鳳.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效應用“導學案”[R].中學教學參考,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