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新
摘 要: 在江蘇新高考模式背景下,高中物理學科課時大大減少。作為一門理科,物理偏重于思考、想象和推理。但是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抱怨一些知識會忘記,另外一些會混淆。明明是一些理解性內(nèi)容,學生卻無法理解;或者盡管理解了,但運用起來不熟練。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得不輔以另外的方法——記憶,讓學生記住所學知識。作者摘錄部分自己教學中獨創(chuàng)的一些記憶方法或片段,以供交流。
關(guān)鍵詞: 電流表內(nèi)(外)接法 電阻率 雙縫干涉 薄膜干涉
高中物理偏重理解、推理,這是很多學生覺得高中物理難學的原因。縱觀整個高中物理學習過程,其實有很多看似需要理解的知識也能采用記憶方法。我不推薦這種方法,但學習中偶爾采用,作為學習物理的輔助手段,倒是值得考慮。再加上并不是所有同學理解能力都很強,故適當?shù)挠洃浽谖锢韺W習中顯得比較重要。如果是毫無規(guī)律地記憶,則不但困難,而且容易遺忘;如果是“有趣的記憶”,那么既不會增加負擔,而且會記憶時間長久。我在幾年教學中總結(jié)出一些知識的“記憶方法”,并用于課堂,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此羅列一二。
總結(jié)以上關(guān)系可以看出,電流表外接,適用于小電阻,測出的值比真實值小;同理可以得到電流表內(nèi)接適用于大電阻,且測量值比真實值大。
如果每次設(shè)計電路時都要經(jīng)過這樣的推理或思考則顯然比較費時,而且不少學生在聽課時候都覺得懂了,但是一運用起來很容易出錯,故我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分析完這個過程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chǔ)上,提出用四個字“內(nèi)大外小”記憶?!皟?nèi)大”有兩層意思:大電阻需要用電流表內(nèi)接法,而且測出的電阻比真實值大;“外小”同樣有兩層意思:小電阻需要用電流表外接法,且測出的阻值比真實值小。四字記憶看起來比理解容易,但是容易記反,過一陣子可能有同學記成“內(nèi)小外大”。所以我動了一下腦筋,再將四個字簡化成兩個字:“內(nèi)、外?!睂ⅰ按蟆弊忠苿右幌驴梢院汀皟?nèi)”字重合,“小”字移動一下可以和“外”字幾乎重合,就成了“內(nèi)”和“外”兩個字。記憶起來非常方便,而且沒人再弄錯。
二、托馬斯·楊雙縫干涉實驗
選修3-4和3-5的內(nèi)容常常以填空和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
學生在做相關(guān)題目時,常常搞不清楚是“托馬斯·楊雙縫干涉實驗”還是“托馬斯·楊單縫干涉實驗”,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由于這兩個模塊學習時間較少,學生大多處于一知半解狀態(tài),因此這個錯誤現(xiàn)在也能理解了。盡管我跟學生解釋:干涉應該是兩個波源才能形成,故為雙縫;單縫或者單孔常常是衍射,但學生仍然混淆不清。有一次課堂上我突然靈機一動,說:“我們通過學習物理知識知道了很多外國人,如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法拉第等,但是有見過寫成托馬斯·楊這樣的么?幾乎沒有!并不是人家名字沒這個點,而是不用這樣寫,但是‘托馬斯·楊’這個名字就得這么寫!這個點就不能??!為什么?他研究的是雙縫,雙縫中間得有東西隔開,這個點兩邊的姓和名分開寫,就相當于兩個縫!所以看到這個名字,就應該想起雙縫!”
從此這個題目再無人錯。
三、薄膜干涉中的判斷凹凸
薄膜干涉中有判斷表面是否平整的問題。如右圖裝置可以判斷下面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整。如果形成的干涉條紋是間距相同的平行線,那么被判斷表面是平整的,如果出現(xiàn)圖示情況,那么表示變形區(qū)域是凸出來還是凹進去呢?可以根據(jù)條紋形成原理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jié)果。同一個條紋各處表示厚度相同,因此圖示處表示表面不平整,略微有點凸出。但是盡管你在課堂上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懂了,但是過一陣子,很容易忘記這個方法。即使記得方法,分析時也會分析錯誤,得到相反結(jié)果。所以我在分析這個圖案的形成原因之后,在學生當堂理解的基礎(chǔ)上,我又教給他們一個簡單方便的記憶辦法:將兩個玻璃看成桌面,其中傾斜的這塊玻璃看做我們看書的臺面,將形成的圖案置于兩張玻璃內(nèi),按照我們看書的方向看過去,那么形變處看起來是“凹”字,就表示此處凹進去,反之表示凸出。本圖形成的是“凸”字,表示形變處凸出。
物理教學中此類形象記憶例子應該還有很多,我列舉的只是滄海一粟。物理本是一門注重分析能力的學科,記憶往往為之所不齒。但在讓學生理解并且會分析的基礎(chǔ)上,用一些形象的記憶,幫助學生在應試中提高解題速度,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