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壯
摘 要: 翻譯能力是英語學習者綜合英語素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是素質(zhì)教育所要實現(xiàn)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翻譯是重要的改革對象。因此,針對大學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對比為基礎的英語翻譯。只有在文化語言的對比中才可以豐富語言教學內(nèi)容,提高大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教師的翻譯教學水平。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翻譯教學 英漢比較
一、英漢翻譯教學的背景與現(xiàn)狀
雖然英漢互譯在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中顯得很重要,但是不少師生卻忽視此項技能的訓練,主觀上低估其難度和重要性;客觀上,由于時間、師資等條件的限制,翻譯教學只能融于精讀教學之中,系統(tǒng)性不強。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在沒有設置專門的翻譯課的情況下,不可能像專業(yè)英語那樣按某本翻譯教材進行專門訓練。因此,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只能寓于精讀教學之中,充分利用精讀課文的典型段落和閱讀材料中的英譯漢練習,精講精練,提高有效度。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英譯漢能力,又能讓他們感到?jīng)]有增加負擔。
在大學英語翻譯實踐中,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技能的訓練往往都是局限在教材內(nèi)容的訓練,由于在日常訓練和學習過程中缺少專業(yè)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使得學生翻譯出來的東西普遍存在:用詞不當、語法不準確、句子支離破碎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甚至有些英漢翻譯的譯文,連中國人也看不懂。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要求我們重視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
二、教學的指導原則
1.針對性原則。
翻譯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既要講理論又要講實踐。實踐證明,脫離了實踐,脫離了具體的例句分析,大講翻譯理論和技巧收效甚微。講原則、方法和技巧要有針對性,將理論融于實踐之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先讓學生試著口譯或筆譯,再對學生的譯文進行點評、分析、對比、歸納。對譯文的妙筆予以贊賞,對錯誤和缺點進行分析、總結(ji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翻譯的不易;在比較中學會推敲、取舍;在分析過程中明白錯誤之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躍思維。
2.系統(tǒng)性原則。
在精讀課文中要求翻譯的句子選自每課的閱讀材料,似零星而不系統(tǒng),但一般都能體現(xiàn)特定語篇的理解難點,要譯得忠實、通順、自然就必須運用某些方法和技巧。眾多的方法和技巧可構(gòu)成體系,教師備課時應避免孤立地對待每課的翻譯練習,有總體觀念,將每課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納入一個總的框架,必須條理化、系統(tǒng)化。
三、具體的教學實踐方法
1.英語的抽象性和漢語的具體性。
英語表達比較抽象,漢語表達比較具體。西方人習慣抽象思維,往往通過對事物感性認識的分析,達到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通過抽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因而語言表達比較抽象;中國人習慣形象思維,注重直觀經(jīng)驗,以感覺、知覺、表象為依據(jù),因而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nèi)容,這就使英漢語序的表達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2.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漢語分屬印歐、漢藏兩個不同的語系,因此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在表達方式上,西方人偏向分析思維,在思維活動中,把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逐個加以考察和研究,崇尚個體思維。表現(xiàn)在語言上,重形合,即憑借嚴謹?shù)男问竭M行分析。中國人偏向綜合思維,把事物的各個方面綜合成統(tǒng)一的整體進行思維。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重意合,即根據(jù)主觀的直覺,從邏輯及上下文中悟出關系來。也就是說,英語注重運用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實現(xiàn)語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扣接。而漢語語言表現(xiàn)形式受意念引導,語言簡練,各分句多靠內(nèi)在邏輯關系貫穿,句子松散。王力先生說過:英國人寫文章往往化零為整,而中國人則化整為零。這實際上對我們的英漢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漢語重意合,故漢語句子中連接詞的使用遠遠少于英語句子。受漢語這一特點的影響,有些學生在翻譯時往往會忘記使用連接詞,譯成支離破碎的英譯句。
3.語篇層的轉(zhuǎn)換。
如同單詞的轉(zhuǎn)換要放到句子層一樣,句子的轉(zhuǎn)換也要放到語篇層,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所選語句或段落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因為語言里的所有部分和一切要素都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不可孤立地對待,有了理解作為前提,轉(zhuǎn)換才能達意、通順。但是學生在翻譯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受原文結(jié)構(gòu)的影響過大,一味地詞字對譯、硬譯。
4.加強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學生英漢翻譯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對某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段落或句子能懂其英語意思,閱讀理解的準確率大多較高,但用母語準確譯出其語用隱含意義就感到十分困難。翻譯時,學生不是脫離原文,異想天開地發(fā)揮,便是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詞序進行生硬的翻譯。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除學校在平時教與學的過程中對英漢翻譯的學習重視不夠外,與學生對翻譯技能的掌握不足這點也有關系。
四、結(jié)語
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翻譯材料的特點將各種翻譯技巧融會實踐之中,再將這些方法納入既定的框架使之系統(tǒng)化。通過對英漢語對比能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過英漢語對比可以教會學生有意識地避免漢語干擾,寫出地道、結(jié)構(gòu)富于變化的英文句子。翻譯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需要堅實的語言功底和一定的翻譯技巧,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積累和技能訓練。因此,翻譯務必重新回到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特別是要將這門自成體系,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提高到足夠的高度,使學生通過必要的翻譯專業(yè)訓練,進一步增強其駕馭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樹泉.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N].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6):121-123,VOL8.
[3]胡家?guī)n.英國名詩詳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宋葵.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