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傳媒業(yè)態(tài)對媒體提出了更大挑戰(zhàn)。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竭盡全力尋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順應新的時代要求。
社會對記者的需求從未改變。在一些人眼中,為適應后工業(yè)時代,記者的職能有所“延展”,包括精準度、信息安全性、信息處理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以最正確的展現形式給特定群體講故事,仍是記者行業(yè)的一貫要求——換句話說,時代再變,不變的是講好故事。
改變世界的同時提升自己。媒體人要想在新聞報道和媒體機構中彰顯個人魅力,就需要樹立一種責任意識,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能力。時代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十年媒體從業(yè)者如何做新聞?
未來十年,媒體面臨的挑戰(zhàn)將會有四對矛盾:新舊媒體之間的矛盾、跨界和堅守之間的矛盾、善與真之間的矛盾以及大與小之間的矛盾。至于如何選擇道路,需要“在糾結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提升和改變我們自己。
(張薇/《光明日報》)
報業(yè)轉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
對報紙來說,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轉型是必由之路。如果能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在內容生產和經營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創(chuàng)新,把經營“做大”,把內容“做小”,或許可以闖出一條報業(yè)自救之路。
內容生產: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競爭力,而“時效性”“互動性”則是其明顯的短板。面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報紙唯有變“多而全”為“少而特”才能揚長避短。雖說“一報在手,應有盡有”現在仍是一些紙媒堅守的辦報理念,但也有不少報紙另辟蹊徑,根據自身的具體發(fā)展情況,開始嘗試通過“瘦身”集中精兵強將辦好“剩下”的其他版面,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以信息傳播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報紙應該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以實現報道內容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在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深度報道、獨家評論、專業(yè)解讀等都不失為突出特色的有效途徑。重視深度報道,把新聞做深、做透、做好,是報紙?zhí)岣吆诵母偁幜ψ钣行У拇胧┲?。此外,評論視角要獨特,對于報紙來說,評論就是其思想表達的載體,是新聞報道的風向標。評論要有影響力,不能簡單地陳述新聞事實,必須有獨特的視角,有自己的觀點,即所謂獨家評論。除了深度報道、獨家評論之外,專業(yè)解讀也是提高報紙競爭力的“殺手锏”。
經營模式:單憑廣告收入支撐報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艱難,若要擺脫當前的經營困境,報業(yè)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經營策略,發(fā)展多元化的贏利模式。做強優(yōu)勢產業(yè),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報紙要及時調整經營和發(fā)展思路,樹立市場營銷理念,一切從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出發(fā),延伸媒體價值鏈條。做好相關產業(yè),把握當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繁榮機遇,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效應和公信力,整合報紙的資源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向文化服務領域發(fā)展。嘗試跨界發(fā)展,需要通過資本運作,選擇優(yōu)勢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聶雙/《中國報業(yè)》)
都市報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
不再是“搖錢樹”。直面這個常態(tài),對都市報至少有兩點啟迪:一、回到常識:掙大錢絕不是辦報的唯一目的,最起碼不是報人的核心訴求;二、錢不那么好掙,或許能打破一個慣性思維,對都市報不能再竭澤而漁,應給它們留出足夠的發(fā)展余地,促其找尋新的增長點,摒棄單一盈利模式。
不再是“萬金油”。直面這個常態(tài),都市報要深入研究報媒、網媒、移動媒體及自媒體等各種傳播介質特點,揚長避短,打破盲目追求“快、全、雜”的習慣性思維,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健全并科學運用讀者數據庫,精準定位讀者及讀者需求;堅定走“深度”之路,強調“獨特”“原創(chuàng)”和“本土”;再造采編流程和考核機制,實現不同類型稿件在報紙、報辦網站、移動客戶端及官微等平臺上的科學分流、交互融合。
不再是“高音炮”。直面這個常態(tài),都市報才可能嘗試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依托報紙雄厚的品牌資源和團隊實力,堅定實施“全媒體戰(zhàn)略”,大力開拓新的傳播平臺,打“組合拳”,走媒體融合之路。
(曹海峰/《中國記者》)
用都市報眼光報道主流新聞
倡導理念,厘清思路。什么是主流新聞?凡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都是主流新聞。什么是都市報的眼光?都市報的眼光就是老百姓的眼光。強調的是接地氣、接人氣,注重的是真實、可信、親切、生動、感人,更需追求的是傳播力和影響力?!坝枚际袌蟮难酃鈭蟮乐髁餍侣劇?,就是要認清主流、站位主流、融入主流、傳播主流,成為主流媒體。
思想決定行動,理念推動創(chuàng)新。新聞天天都有,就看你有沒
有“慧眼”發(fā)現并發(fā)掘出蘊藏在新聞中的“核心價值”,然后用令人喜聞樂見的“春秋筆法”傳播出去?!靶侣剳撛趺凑f”,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我們首先在編輯記者中不斷倡導,要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歷練敏銳的眼光,只有心態(tài)調整到位,眼光觀察犀利,傳播語態(tài)好、語法新,好新聞就一定會呈現到讀者面前。
(趙國平/《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