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 要: 語文新課程強調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那么怎樣的課堂環(huán)境才能營造這樣的學習氛圍呢?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氣氛 數(shù)學思考
從教第二年,終于有機會能夠在其他學校開一次公開課,這對于新教師的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既緊張又興奮的挑戰(zhàn)。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學生和不大順手的多媒體教學展示,再加上緊張的誘因驅使,導致這堂《刷子李》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太理想。然而,我絲毫不氣餒,反而出奇興奮,聽著其他老師對我的點評和建議,我茅塞頓開。我相信在接下來的教學生涯中,通過不斷的經驗累積和教學反思,我定能和學生們一起共同采擷成功的花。
此次公開課的最大問題是我對課堂教學的總流程把握不夠,導致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夠突出,整個教學結構有些混亂,課堂“一團亂”。施良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是:既然已經亂了,何不索性亂到底,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說其所想,而老師的作用即是當他們處于思維的懸崖邊時及時拉回來,迷途知返即可。沒錯,孩子們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思想豐富,理應在知識的藍天中自由翱翔,課堂應該是輕松愉快、開放合作和充滿個性化的。
一、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
很多孩子覺得語文課枯燥、乏味,老師反反復復講的無非是字、詞、句、段,課堂仿佛永遠都限定在這個流程的方框內,導致惡性循環(huán),使孩子們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漣漪。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夢,他們的心中充滿著童年五彩的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視野禁錮于教材,定格于課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說:“給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學校是神奇樂園,學習也應該是快樂有趣的事情,讓孩子們從學習中產生快樂的體驗是重要的。接下來我努力創(chuàng)設兒童各種喜聞樂見的情境,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體驗。本學期我采取了以下兩種活動形式:
1.課堂十分鐘:我有每天看新聞的習慣,而且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最新的社會現(xiàn)狀,發(fā)表對事件的看法,畢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一般情況下,我利用課堂十分鐘向學生講述最近發(fā)生的一件社會新聞,再讓他們自由闡述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以平等對話的形式進行交流,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為習作提供素材。
2.一站到底:這是最近很火的一個益智類綜藝節(jié)目,把它的形式套用在課堂上是十分受用的。我覺得單一的考評形式會造成孩子們的倦怠,比如聽寫生字,如果次次都是老師讀,學生寫,老師評改,這樣的效果就并不太好。我會組織階段性的競賽——一站到底,主題可以是:生字聽寫、詞匯積累、瘋狂猜成語、講故事大比拼、歇后語大賽等,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這樣學習還會是一種負擔嗎?
小學生天性好玩,把學習與游戲相結合,就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币虼?,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
二、創(chuàng)設開放、合作的課堂環(huán)境
一個人在特有的生命階段中,若能按照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特有方式進行活動,才能得以自由、充分地發(fā)展,才會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如心理學所提出的:“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f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p>
正如教學《刷子李》時,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找出能夠表現(xiàn)刷子李技藝高超的句子并說明理由,這是文章的重點。但是學生對于文章的難點即作者一波三折的寫法不大領會,我在課堂即將進入尾聲時,拋出一個問題:“刷子李從頭到尾衣服上都沒有黑點嗎?”學生很自然就會回答:“不是!”我進一步深入探問:“那為什么作者要設置徒弟誤會師傅身上有黑點這個情節(jié)呢?”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明白這是作者的寫作用意:設置懸念,使文章有一波三折的波瀾效果,這是小說常用的手法,從而吸引讀者的眼球。這樣就用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炬”。
一節(jié)課下來經過思考,我感覺在互動閱讀中,應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fā)掘潛在的有價值的問題,不能一味地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應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它的優(yōu)點可謂無處不在,孩子們在小組合作中,處于平等地位,心理放松,容易暢所欲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他們學到了互相糾正、補充、提高,樹立了小組的榮譽感,也收獲了自我滿足感。怎樣使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效果,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操作。我覺得可以給學生進行角色設定。
每一組需要有四個角色:組長、發(fā)言者、記錄者和匯報者。這四個角色在每天的課前就由本組成員推選或者自薦的形式決定。組長負責小組學習的組織工作,并充當主持人的角色,要求每個組員都要發(fā)言,且充當好各自的角色。發(fā)言者是針對每位組員的。記錄員負責將每個發(fā)言者的觀點進行有效記錄,并歸納、總結。匯報者負責將本組提煉好的觀點在班級進行匯報。
給學生進行角色定位,能夠保證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員參與,使有些不愛思考、不愛回答的學生不至于成為漏網之魚,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有效學習。
三、創(chuàng)設個性、生成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闭Z文新課程標準提倡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
在短短的40分鐘課堂時間內,教師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屬于自己的思維與見解。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文本要有比較全面、透徹的理解,要不斷挖掘教材內涵。我必須對課文有比較全面、透徹的理解,才能夠胸有成竹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堂課時,我課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包括查閱背景,以及了解文中出現(xiàn)的周瑜、魯肅、諸葛亮、曹操等人的個性特點,之后還查閱了這四個人之間發(fā)生的其他故事,針對學生提出的富有個性化的問題和見解才能夠從容應答。
如對在課堂上學生提的“周瑜為什么要害諸葛亮?”“魯肅為什么會幫諸葛亮?”這幾個疑問都能夠很好地進行引導。當我提問:“文中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來諸葛亮神機妙算?”有位學生回答:“諸葛亮要了二十只船,一千多個草把子能夠看出諸葛亮數(shù)學計算好?!边@個答案是我課前沒有料想到的。但是經過短暫的思考,這個學生個性化的解題有其道理之處,這確實能體現(xiàn)諸葛亮估算能力強。另外有個學生問道:“老師,如果諸葛亮借到的箭不足十萬支,那他的結局如何?”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答案見仁見智,我把它當成一篇小練筆,讓孩子們回家發(fā)揮想象寫出來。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和興致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性和多變性。
以上是我在上完《刷子李》這堂公開課后的一點感想,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完善。
參考文獻:
[1]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
[2]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朱紹禹.語文課堂與教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