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雯婷
摘 要: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能力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形成的。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小部分來自課內,大部分來自課外,也就是說學生應該多閱讀。但是,現在的學生很不喜歡閱讀,覺得閱讀很枯燥,對閱讀毫無興趣,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教師要幫助和指導孩子閱讀。教學時應注意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此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興趣 閱讀能力
我國古代曾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唐代詩人杜甫倡導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經指出“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些都強調博覽群書的好處及讀書的重要性。那么,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就應該深刻思考:怎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面對精彩紛呈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潛能得以充分開發(fā)、身心得以健康成長,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水平。
調查顯示,一些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沒有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因此,閱讀首先要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入手,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課內可以通過簡單的講讀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好奇心,從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有一見到書本就主動閱讀的習慣;其次是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鑒賞文本的水平,再加上書籍具有的吸引力,學生的閱讀興趣會很快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我談談看法。
一、巧用故事,激發(fā)閱讀興趣
1.自主閱讀,激發(fā)興趣。
故事的誘惑力確實是巨大的,成年人往往抵擋不住故事的誘惑,更不要說小孩子了。如我雖然從事教學工作五、六年了,但一聽鞠萍姐姐講故事就著迷。對于小學生而言,聽故事無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都會坐得很端正,聚精會神,滿心歡喜,迫不及待地豎起耳朵想聽一聽。伴隨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被渲染了的課堂氛圍會把孩子們帶入或充滿趣味、或驚險刺激、或懸念百出、或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jié)里。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渴望知曉結局的時候,教師可以停止講故事并告知孩子:故事情節(jié)錯綜復雜,后面的內容更精彩,如果你想知道后面發(fā)生了什么,那么就自己讀一讀吧。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時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如可以出示一本故事書,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就請閱讀這本書,書里面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學生其實早已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激起了濃厚興趣,相信他們一定會認真閱讀這本書。這種讓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課外讀物的魅力、積極主動閱讀的方法,效果恐怕比任何空洞的說教都有用。
2.聽講故事,誘發(fā)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講故事,講完故事后告訴大家是從哪本課外讀物中看到的故事,然后由教師組織一次小小的比賽,比一比哪個同學講的故事最有新意,哪個同學講的故事最動聽、最感人、最有趣等。如有些學生從《少年兒童故事報》、《報刊文摘》、《少年博覽》等少兒雜志中選取故事,更有許多學生從《一千零一夜》、《舒克與貝塔》、《魯賓遜漂流記》、《金銀島》、《綠野仙蹤》等深受孩子喜愛的書籍中選擇一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令人著迷的故事情節(jié),加上學生形象生動的講述,既啟發(fā)孩子的心智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故事帶來的精彩紛呈的世界里,感受到課外讀物的魅力,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營造氛圍,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如果孩子在喧鬧嘈雜的環(huán)境中閱讀,注意力根本沒法集中,靜不下心來讀書,效果顯然就會很差,甚至適得其反。由此可見,學習環(huán)境對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事實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這些問題無外乎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等方面,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致學生的閱讀面不寬、閱讀量不足、知識不豐富。閱讀環(huán)境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盡自己所能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讀書環(huán)境中,指導與幫助學生閱讀,讓學生品味濃濃書香,從內心深處產生想閱讀的欲望,激發(fā)閱讀興趣,并讓閱讀成為小學生的一種習慣,為今后成長打好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優(yōu)越的讀書環(huán)境,課堂上不能只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要有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認識和發(fā)揮學生群體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首先,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愉快的、和諧的讀書氛圍。比如:可以在教室里設立班級圖書角,組織學生把自己的圖書帶到教室,并編排入冊,然后推選出“圖書管理員”,讓“圖書管理員”管理班級圖書,由教師選定一周中的某兩節(jié)課進行閱讀。過一段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圖書“推銷”活動,推銷自己閱讀過的讀物,最好選擇班級圖書角中的圖書進行“推銷”,向大家介紹這本圖書,可以介紹書本的插圖、講講書本中的故事、談談讀了故事之后的體會等,最后比一比誰的圖書最暢銷,以此評選出最棒的圖書“推銷員”。讓學生在圖書推銷活動中懂得這樣一個道理:想要成為最棒的圖書“推銷員”就必須用心閱讀每一本書。相信這樣良好的讀書氛圍會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愛上閱讀。
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群體,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幫互助”式學習。比如,有時學生閱讀時遇到了困難求助于教師,教師應把它交給大家,依靠學生群體的力量妥善解決而不是自己告訴學生。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激烈的爭論。讓學生在討論、爭論中達成共識從而解決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學生說話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多組織幾次這樣的閱讀活動,那么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知道閱讀時不應該只是走馬觀花似地看幾行文字,而應該用心讀、走進文本發(fā)現問題,弄懂文章的意思,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起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作用。
所謂閱讀能力指順利完成這些閱讀任務或閱讀活動的本領,是影響閱讀效果的基本因素,因此提高學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認為要提高閱讀能力就必須做到“善讀”。
“善讀”指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習從詞句到修辭、從結構到主題,表情達意的技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不斷提升,最后達到能自己讀通、讀懂程度合適的報刊書籍的技巧。我認為只有善讀課本之后才能讀好其他報刊書籍。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善讀”呢?“善讀”一定要從文本抓起,教師教學課文時一定要帶著學生一起讀文本,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教會學生讀書方法,真正做到心到、筆到、口到,并能準確、生動、形象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學生對讀物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因此,只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獲取到豐富的知識,切實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讓學生在書海中自由馳騁。
參考文獻:
[1]梁俊杰.對南部山區(qū)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的一點思考[J].寧夏教育,2007(5).
[2]王跳巧.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J].教學探索,2007(5).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