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強
摘 要: 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擁有不同層次的智能,教育教學評價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智能差異。利用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在內容、方式、標準、類型、結果等方面采用多元化評價,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fā)掘學生潛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關鍵詞: 教育評價 多元化評價 新課程改革
在教育教學評價中,一直以來“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學習標兵”等各種評選已為學生、老師、家長所接受,也是我們以期達到激勵學生進步的方法。這些評選,從本質上說是我們在“挑”學生。在尊重生命、尊重個體生命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評價的功能是促進個體的發(fā)展而不是篩選。優(yōu)秀的學生本不應該是被我們“挑”出來的,而應通過我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改進評價方式、方法,通過多元評價結果的激勵,讓各類優(yōu)秀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主“跳”出來。
一、“挑”的理想初衷
我們在教育評價中設定了標準,然后根據這些標準“挑”出符合標準的優(yōu)秀生。從教育學生的角度和最初目的看,我們這樣做無非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希望對于當選的同學起到積極的強化,以達到激勵學生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其次為落選的同學樹立榜樣,進行消極強化,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改進不足、完善自我,不斷地向實現“當選”的目標努力。
二、“挑”的尷尬現實
首先,評價的系統(tǒng)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其一,標準帶有局限性,以評“三好學生”為例,從“三好學生”獎狀中就可得知,是“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與理念,但難以量化考評。我們評“三好”常常以一“智”定音,成績好什么都好,常常是一好遮百丑。其二,評價方式有失公允,某些家長與老師搞關系走后門,老師根據“關系戶”挑選出優(yōu)秀的學生,造成不公。其三,評選機制存在缺陷,某些地方仍然是加分獎勵的標準,滋生加分、保送等利益驅動下的“評選腐敗”。
其次,評價的功能出現了偏差。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三好學生”,多數人關注的只是他們的成績,對他們的思想狀況、人格品質、道德水平等并未給予充分關注。被挑出來的學生一旦被貼上“優(yōu)秀生”的標簽,從此深受教師青睞和學友欽佩;他們得到的表揚多,受到的批評少,其人格中的不完善之處被掩蓋。難免造成這些所謂優(yōu)生自我意識過強、承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但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引導,從而制約他們健康、全面發(fā)展。而“一般”或“較差”的絕大多數學生就只能望“優(yōu)”興嘆,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更有甚者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不好,從而產生冷漠、悲觀、厭學的態(tài)度,重智育的評價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成績最重要”的錯誤印象,影響其全面發(fā)展。也容易讓老師和家長都按照“三好”模式教育孩子,忽略了個性塑造和潛能的開發(fā)。
再次,評價的意義有所喪失。能評上“三好學生”的首要條件是成績要好,正是因為他們是一個班級中的成績優(yōu)秀者,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老師和家長特別關注的也是學習成績,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沒有足夠的、全面的分析了解。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很多成績優(yōu)異,但人格、心理存在缺陷的“優(yōu)秀生”。而對“優(yōu)秀生”,家長老師又總以為他們學習刻苦,求知欲強,成績突出,遵守紀律,等等,給人以一種“安全感”。因此,忽視對他們的教育。其實,教師的偏愛、學生的贊賞,會導致優(yōu)秀學生過高地估計自己在群體中的作用,產生“唯我獨能,高人一等”的錯誤思想,從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的進步。這樣的評價不但沒有對“三好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反而掩蓋了他們的缺陷,忽略了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另外,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存在缺陷的“三好學生”的榜樣的力量會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給予其他學生正面的積極影響,反而讓學生感到評選的虛假,造成心理抵觸。
2008年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在重慶市南岸區(qū)基礎教育首屆學術年會上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這樣會“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中小學校處于基礎教育階段,每個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評選“三好學生”實際上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同時在情感上傷害未被評上“三好學生”的學生,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美國的學者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有八種不同的智能,且八種智能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它們在人類智能結構中是絕對平等的,每個人擁有這些智能中的若干種,但是可能沒有誰能夠同時擁有這八種智能的全部。正是由于每個人擁有的智能不同,構成了人與人的差異,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內容、標準、方式、類型、結果。單一的教育評價不再符合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智能水平是有層次的,發(fā)展是不均衡的。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自由,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學生興趣、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作為“人”的全面均衡發(fā)展。
三、結語
只有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利用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在內容、方式、標準、類型、結果等方面多元化評價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fā)掘學生潛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國忠.優(yōu)秀教師最重要的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
[2]班華.專業(yè)化:班主任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J].人民教育,2004,(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