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欽
摘 要: 虛擬實驗是網絡化背景下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一種新突破和新形式,因為虛擬實驗是一個新事物,所以教學實踐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以初中化學虛擬實驗的“雙案”教學設計為視角,對如何通過“教案”與“學案”的有機統一,提高虛擬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 初中化學 虛擬實驗 “雙案”教學
虛擬實驗雖說是當前化學教學的一個新生事物,但伴隨網絡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普及與推廣,虛擬實驗與新時期青少年的認知特點更契合,更容易被中學生接受和認可,逐漸成為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然而,在實施虛擬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發(fā)現一味沿用傳統“寫教案”的教學形式并不可行,虛擬教學的優(yōu)勢無法得到彰顯,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作為化學教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如何提高虛擬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實效和高效,成為當前化學教育者關注的課題。筆者以“雙案”教學設計為視角,嘗試通過“教案”與“學案”相結合的方法,使虛擬實驗真正發(fā)揮強大教育功能,力求為提高中學生化學實驗能力尋找一條“捷徑”。
一、初中化學虛擬實驗“雙案”教學的意義
1.教育改革之必然。
素質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讓傳統教學出現諸多弊端。在此背景下,“雙案”教學逐漸進入教育者的視野。所謂“雙案”,即教案與學案。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方案,而學案則是教師以學生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為依據,為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而制訂的學習方案。“雙案”教學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理念的直接體現,更注重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引導作用,它將教學重點由知識傳授轉向能力提升,與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教學相長”與“教學并重”思想統一,尤其與“虛擬實驗”這一新型教學形式契合[1]。
2.虛擬實驗教學之必須。
“雙案”教學體現于虛擬實驗教學中的意義,首先是學生所有的實驗學習都是在教師有目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的,這使學習盲目性大大降低;其次,虛擬實驗過程中問題的發(fā)現、探索和分析全是學生在自主操作過程中完成的,對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都具有推動作用;最后,教師對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個別問題,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解決。
二、初中化學虛擬實驗“雙案”教學的設計
以下是《二氧化碳制取》虛擬實驗“雙案”教學具體設計:
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導入新知。
教師:在第二單元同學們已經對制取氧氣的方法有所了解,那么回想一下氧氣的特點有哪些?它的反應方程式是怎樣的?
接下來教師通過虛擬實驗平臺進行制取氧氣實驗演示,通過平臺對電子式、三維分子模型等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動手實驗熱情與興趣被激發(fā)出來。
2.確定反應物,展開探究。
教師:大家能想到的能夠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物有哪幾種?同學們將實驗方案設計出來并進行驗證。
教師指導巡視,對一些困難學生進行幫助和引導。由于該實驗里反應藥品探究,常規(guī)實驗中無法完成,所以教師借助構建工具進行模擬實驗,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3.確定反應裝置,深入探究。
教師:將二氧化碳物理性質與氧氣發(fā)生裝置兩者結合起來,學生是不是可以想到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有哪些?
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按自行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儀器選擇,通過組間對比,總結分析出最佳裝置。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進行虛擬探究的實驗環(huán)境,通過軟件將實驗裝置的可能性進行構建,然后選擇最佳反應裝置。學生在問題提出、分析和解決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提高。
4.講解原理。
講解原理時,遇到無法展現微觀過程等困難,教師可以借助動畫模擬將離子運動在藥品反應中的情況進行展示,加深學生的感性理解,還可以借助視頻等工具對溫室效應進行講解。
5.課后練習。
讓學生設計“家庭實驗”,為接下來的“二氧化碳性質探究”埋下伏筆。
實踐證明,“雙案”教學在虛擬實驗中的應用既是教育改革之必然,又是化學教學之必須,它使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均得到充分彰顯[2],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自主能力、強化實驗自主訓練的重要途徑,這種教學并重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化學能力提高,又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辛宏.推進化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J].新課程.中學,2012,(12):105-106.
[2]虞雅紅.高中化學酸堿性質的雙案導學探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2,(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