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玫夏
摘 要: 雙語教學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英語教學,尤其是高職英語教學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高職英語教學有其獨特性,母語在雙語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母語 正遷移 負遷移
20世紀末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普遍開展,而雙語教學自本世紀初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本文將對英語教學特別是高職英語教學中,母語在雙語教學中的作用和采取雙語教學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外語教學法流派繁多,各種教學法的產(chǎn)生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對我國教學影響較大的有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認知法和交際法。語法翻譯法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外語培養(yǎng)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外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課堂活動除了朗讀和學生用英語進行翻譯練習外,絕大部分時間是用母語進行的。這種教學法夸大了語法和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聽說法認為句型是語言的基本結構,句型不僅具有結構意義,還有詞匯意義和社會意義。因此,教學中突出句型操練,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模仿、記憶和操練,培養(yǎng)學生使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聽說法不允許母語進課堂,重視學生用外語進行思維。交際法對母語的態(tài)度比較謹慎,主張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使用母語。提倡讓學生多接觸外語,讓學生理解外語要多借用語言情境和情景,借用表情和手勢等非語言手段。交際法既重視語言又重視意念,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教學目的。其教學活動既注意語言結構又重視其交際功能,但更強調語言功能。交際法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課堂活動獲得語言交際能力,因此主張外語教學審慎使用母語,以使用外語進行教學為上策。認知法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在言語技能的要求上,主張聽說讀寫齊頭并進全面發(fā)展,是一種比較完善的折中綜合派的教法。認知法認為,為了理解規(guī)則,可以適當使用母語,但不可濫用。
以上談到的幾種教學法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可以說,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可取之處,但都涉及如何對待母語的問題。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影響過程被稱作“語言遷移”。“正遷移”起促進作用,“負遷移”為干擾因素,給學習者帶來困難。這些遷移是多方面的,有語音、詞匯、語法結構及文化背景等。雖然普遍認為母語的影響有正有負,但大多認為是負遷移。原因是負遷移比較明顯,尤其是在外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從語言到語法,比如學生用拼音注釋英語單詞和各種中國式英語。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母語的影響、如何對付語言的負遷移呢?促使教師使用母語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學生沒有完全明白用英語做出的解釋,使用母語重復多遍以確保學生理解。在對較為復雜的話題進行討論而又沒有現(xiàn)成的語言素材可供借鑒時,學生則需要時間思考(自覺思維)。若是沒有足夠的合適的詞匯,他們便會求助母語,用母語思維,然后轉換成英語。另外,詞匯掌握和詞匯記憶準確性越差的學生,在言語的組織過程中對母語知識的依賴就越大,直接利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相應的就越差。當母語與英語存在相異的部分,這些母語與英語的“相異因素”干擾了學生的外語學習,起著消極制約的負遷移作用。因此在學習英語中,我們要想辦法盡力排除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另外,當母語的語音、結構、功能、語用、文化背景中有與英語完全相同或大體相當?shù)牟糠謺r,這些母語與英語的“共同因素”不會引起交際障礙,學生可以直接借用,這樣有助于他們學習英語。比如我國一些學校的教師運用《張思中教學法》,成功地利用母語與英語的語音差異,結合漢語拼音和英語語音的特點,在短時間內訓練學生掌握英語語音和國際音標,此時母語對英語學習有積極促進的作用。還有一種過渡性的傳授英語的方法,特點是以母語夾雜英語,逐步增加英語詞匯比例,最終完全擺脫母語。在語篇語句的練習方面,要求學生用英語與母語進行對照的方式,記錄篇中重要的語句語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輔助性練習,以強化學生對已學英語表達方式的記憶,強化他們對兩門語言異同的敏感度,擴展應用型詞匯量,改善表達能力。
因此,母語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雙重性,母語的這種兩重性是客觀而無法回避的。學習遷移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用母語學習語言難點是利用母語的正遷移,對掌握語言有利而無害,因為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母語語言的大量知識,形成了各種概念,不利用這些知識和概念對英語學習是莫大的損失。要求一個已經(jīng)掌握母語的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完全忘記母語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必要。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與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可以說,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不可能零起步,而一定會以母語為其起點(桂詩春,1985)。但是,漢語與英語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語法結構上存在許多差異。首先,詞類劃分的標準不同,相同詞類之間也有區(qū)別。其次,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方面相應的詞所包含的詞義范圍有所不同,詞的搭配習慣也不同。就句法而言,兩種語言的句子結構不盡相同,要表達同一意思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同。只有通過比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英語法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可以通過翻譯的方式,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的原則。比如英漢翻譯練習,“這個地方值得一看”,英譯為“The place is worth a visit.”,這兩個句子的結構幾乎是對等的。再讓學生運用其他類似短語進行翻譯:1.The place is worth visiting.2. The place is worthy of being visited.3.The place is worthy to be visited.
英語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并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以提高教學效率。英語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克服母語對英語的干擾,最好的辦法是加強英語本身的學習。同時,英語教師平時要注重母語修養(yǎng)的提高,在教學中運用母語知識、發(fā)揮母語的積極作用。只有自身具備了較強的語言領悟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才能恰如其分地處理好英語教學中母語與英語的關系,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在結構上、表達方式上的異同,更好地幫助學生借助母語的正面作用促進英語學習。
雙語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特別是高職英語教學中都比較普遍。目前,高職學生入學時,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較差,積極詞匯量小,而且英語學習的時間較少。學生的母語優(yōu)勢遠遠大于英語優(yōu)勢,母語的干擾尤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盲目的全英文教學不能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反而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嚴重的可能導致學生安全放棄英語學習。母語知識是英語學習的有利因素,英語學習可以通過母語資源得到加強。我們需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使英語教學卓有成效。母語表達能力出眾、邏輯思維能力強、語言反應敏捷的學習者往往擁有更強的外語表達能力。母語的正面作用還體現(xiàn)在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中,學習者在口頭表達有困難時,借助母語知識組織語句、表達思想等,均屬于學習過程中的策略問題。
母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正面作用,如何發(fā)揮母語的積極作用呢?首先,英語教師應在充分考慮結合母語特點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其次,課堂上要“精講多練”,在講的環(huán)節(jié)上要“少而精”,“少”是只指講學生看似掌握但一用就錯的地方,“精”是指英漢對比的精當和恰到好處,使學生較快地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有賴于英語教師積極主動地多用英語講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輸入較大量的可理解的外語語言材料,同時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語環(huán)境。這些實際經(jīng)驗顯示,對于課時極其有限、練習機會不足的外語教學來說,母語更多地發(fā)揮正面作用,母語在英語教學中不應被視為障礙。如果使用得當,就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當一方面強調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提倡通過加強母語的學習和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量,以此促進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延軍.中小學教學新大綱及教材分析中學英語[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
[2]趙新佳.讓英語課堂充滿活力[J].學周刊,2011(07).
[3]陳建設.讓中職英語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J].考試周刊,2014(09).
[4]黃鳳琴.中職英語教學中應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中等職業(yè)教育(理論),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