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習將
摘 要: 心理效應與課堂教學中各種因素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正確地運用心理效應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文章從利用內(nèi)驅(qū)力原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語言文字入手,潛移默化以情動人;進行意志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心理效應 教學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理效應,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活動的變化,因材施教,挖掘?qū)W生的潛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從激發(fā)學生內(nèi)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潛移默化地用情感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讓學生健康成長。
一、利用內(nèi)驅(qū)力原理,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心理學認為:人的內(nèi)驅(qū)力在得到充分滿足之后,便會在外因的刺激下獲得動力。語文教學也一樣,教師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會同時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時,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和學習欲望。在學生看課文內(nèi)容之前,可以對課文的題目進行設疑,如大家知道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嗎?課堂上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教師在教室里來回走動,時不時地和學生交流。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提出的觀點五花八門,且互不相讓,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很明顯,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被調(diào)動,產(chǎn)生了學習欲望,想盡快得到答案,以證實自己的判斷?;鸷蛞呀?jīng)達到的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打開課本,尋找答案。學生以極大的熱情認真閱讀課文之后豁然開朗,原來文本《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對花兒為什么是紅色的原因已經(jīng)解釋得再明白不過。原本枯燥無味的說明文,由于教學方式的改變,在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下,讓學生學得趣味盎然。
二、從語言文字入手,潛移默化以情動人
在語文學習中,對文章中思想情感獲得深入透徹的理解,都是從語言文字著手的,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朗讀中,在心理上就會獲得某種情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師可以從文本的語言文字著手,通過自己的泛讀或者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心理素質(zhì),在思想觀點和感情表達等方面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最后一次講演》時,由于文章的題材屬于演講類型,語言激昂慷慨,充分表現(xiàn)聞一多先生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崇高品質(zhì)。在朗讀時結(jié)合學生的想象和體會,理解聞一多先生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進一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到他對前途充滿信心及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教師進行范讀時,從演講者的心理及情感的角度出發(fā),既要慷慨激昂,又要略顯悲憤沉重,讓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在心靈上產(chǎn)生震撼。接著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在朗讀中慢慢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課后還可以結(jié)合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對人生的追求及心中的信念。在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心理素質(zhì)。
三、進行意志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情緒,一旦他們的情緒高漲之后,精神就會亢奮,智力就會處于一種超常發(fā)揮的狀態(tài)。語文學習也是一樣,必須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夠獲得提升,而情感作為一種巨大的推動力總是支撐一個人的意志。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意志堅強的人能夠迎著困難上,意志薄弱的人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教學《岳陽樓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范仲淹在身處逆境時表現(xiàn)出來的博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應用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如:作者當時的處境怎樣?寫《岳陽樓記》的目的是什么?他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學生在思考中,在和同學的交流中,會逐漸明白作者雖然身處逆境卻依然意志堅強、積極進取的高尚品質(zhì)。這樣學生就會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實際,重新審視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意志教育,使心理素質(zhì)獲得提高。
四、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口語交際課,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及思維能力很有幫助,而且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緩解學生的思想壓力,使不良的情緒得到解脫和釋放,從而完善自我,形成向上的人格,使學生健康成長。例如口語交際《成長的煩惱》中安排了“說一說自己的煩惱”、“媽媽(爸爸、老師、朋友……)少年時期的煩惱”及“替朋友解脫煩惱”三項內(nèi)容,讓學生全面圍繞煩惱這一主題進行交流討論。在第一組中盡量讓學生敞開心扉,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進行交流,說出自己所有的煩惱,從而減輕心理負擔,獲得釋放;在第二組中,要讓學生明白成長中的煩惱是人人都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在對生活的體驗中認識到煩惱不是自己所獨有的,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第三組中,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現(xiàn)身說法,幫助身邊的人解脫煩惱。在活動中,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總之,不同的心理效應會達到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產(chǎn)生連鎖反應引導事物朝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效應,正確引導并合理利用。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啟道.心理效應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學周刊,2014(06).
[2]吳輝.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效應的運用[J].新課程(中),2013(05).
[3]簡皎.淺談初中語文中的“心理效應”[J].中學教學參考,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