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姣羽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因促進了國家的對外貿易而具有了深刻的歷史內涵,在中國缺乏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當今社會,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無疑有重要意義,本文僅以廣州對外貿易機構為例,對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文化遺產保護進行探討。
一、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對外貿易機構的歷史背景
先秦時期嶺南地區(qū)的海上交往活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漢朝時大秦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形成。
宋朝時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宋代制定的管理進出口貿易的市舶司條例,是世界上最早的進出口貿易法規(guī),且內容詳盡,堪稱封建社會經濟立法的典范,對后世影響深遠。明初實行的海禁政策中單獨對廣東有特殊規(guī)定,而此時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并達到高峰。明后期私人海商貿易日益發(fā)展,市舶司難以身兼海關和外貿的雙重職能,形同虛設。
康熙年間,清政府在粵、閩、浙、蘇4省設立海關,這是中國近代海關制度的開始。從海禁到廣東一口通商,是清代對外貿易史的重要轉折點。清代廣州的外貿制度具有代表性,它是在從十三行到公行,從總商制度到保商制度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管理體系。
二、廣州古代對外貿易機構的現(xiàn)狀
當年從宋朝開始設在廣州的對外貿易機構市舶司的遺址至今已消失殆盡,我國現(xiàn)存的唯一的一處古海關遺址是位于泉州市區(qū)水門巷竹街的泉州市舶司,目前已被當地政府作為“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泉州古城示范區(qū)”保護起來。而建于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機構廣州十三行,則由于兩百年間多次發(fā)生大火,火勢迅猛,使得大部分商家和原遺址被燒毀,之后隨著20世紀80、90年代的舊城改造,一些街巷也已拆為平地,從地圖上消失?,F(xiàn)今除了僅剩的錦綸會館、十三行行商故居和黃埔長洲島竹崗上的外國人公墓等遺址,其他的都是在原街區(qū)上利用“十三行”之名建立起來的現(xiàn)代商館區(qū),如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fā)市場等物流商業(yè)圈。
三、廣州對外貿易的現(xiàn)狀
廣州的對外貿易在近現(xiàn)代經歷了三個階段,1950-1956年,外部國際環(huán)境嚴峻,廣州對私營進出口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并采取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廣州的對外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第二個階段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此時國家經濟發(fā)展緩慢,廣州外貿卻有所發(fā)展。此時廣州成立了專業(yè)的外貿公司,外銷市場不斷擴大,由原來的港澳、東南亞發(fā)展到世界各大洲,廣州在外貿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且成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廣交會。第三階段是外貿體制改革的轉折點,1984年中共中央批準了包括廣州市在內的14個沿海城市實行特殊政策,并把廣州市列為開放、改革的綜合試驗區(qū),并在1985年批準廣州市回復國民經濟計劃單列戶頭,從而使廣州外貿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四、關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中國的海洋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占據著中國文化遺產整體的半壁江山?!昂Q笪幕z產”內涵十分豐富。歷史上的人類海洋活動、涉?;顒蛹坝纱硕纬傻乃枷胍庾R、社會制度、科技創(chuàng)造、物質生活及民俗風情等的文化遺存,都是海洋文化遺產。但中國目前面臨的海洋文化遺產問題之于廣州有三點較為嚴重:一是快速度的城市化工業(yè)化和經濟全球化乃至不同程度的“文化全球化”所導致的“建設”性破壞;二是國民海洋文化意識和遺產保護意識的淡漠和缺失;三是政府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管理監(jiān)控不到位。
目前,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正在申辦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的聯(lián)合簽署《泉州共識》后,廣州市政府將進一步根據《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進行進一步整治。但遺憾的是,廣州申遺的6大史跡中,竟然沒有市舶司和十三行這樣標志性的見證了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歷程的對外貿易機構。當然,這其中自然有它們遺址匱乏不符合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規(guī)定的原因,但在申遺的6個項目中大多數都偏向建筑形式,而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一項都沒有。
第一,以廣州的市舶司和十三行為例,當標志性的歷史建筑由于戰(zhàn)火或其他原因已大部分不復存在時,政府應做的不是積極利用殘址進行商業(yè)性開發(fā),而是先保護起來,并加緊對余下僅存的遺址進行全方位的保護,爭取不讓最后的遺跡也消失人間。
第二,市舶司和廣州十三行這兩個對外貿易機構標志著廣州是永不關閉的對外窗口,其深刻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建筑形式上,建筑只是能更直觀地讓人們回味過去文化的一種方式,因此應該從其他方面全面搜集這兩個對外貿易機構的歷史,如從老人們的訴說、習俗規(guī)范、歷史文獻和報刊雜志等方面著手,將這一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筆很客觀的海洋文化遺產。
第三,趁著這股申遺的風潮,廣州市政府應加大力度挖掘更多其他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文化遺產,而不僅是局限于申遺的那6項,若只是為了申遺而進行海上遺產文化保護,那便是本末倒置。而保護的手段必須進一步改善,不是只將遺址保護起來或收錄進博物館,若是保護的手段不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豐富多彩,那么這些遺產也僅僅相當于外形沒有消亡而已,內涵隨著人們的遺忘可能也會銷聲匿跡。
第四,從社會和個人的方面考慮,社會必須加大對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力度,舉辦更多相關的知識教育講座,以此提高人們對此的自主保護意識。廣州市市民也應提高重視度,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廣州的海洋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