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琳
近年來,進口商品五花八門,在各種熱銷排行榜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額。對于我們普通百姓接觸頻繁的食品而言更是如此,消費者幾乎將“進口”和“優(yōu)質”劃上了等號。更有甚者,會花高價購買沒有國家批準文號的“代購水貨”,如嬰兒奶粉等,以致國外一度出現(xiàn)斷貨的新聞。進口食品真如大家想象中一樣安全嗎?是不是每個批次都沒有問題?又或者說對于中國的消費者而言,即便這些食品都是安全的,又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與營養(yǎng)需求呢?
為何受到追捧?
1.國產食品多憂患
近年來,新聞媒體屢屢爆出諸如摻假、以次充好、過期、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劑等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讓廣大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聚集在了國產食品是否安全上,大家在購物時茫然不知所措,有一種“吃什么都會有問題”的感覺。特別是當嬰幼兒食品爆出負面新聞時,使得絕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家庭陷入了恐慌,家長們“寧可信其有”,將目光轉向了口碑一向較好的進口食品。
2.進口食品監(jiān)管嚴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部分進口食品來自于歐美,而這些國家的食品監(jiān)管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完善,再加上環(huán)境治理所產生的效果,讓食品的來源更加透明。再有,作為國與國之間的商貿流通,食品進口時需要經過國內監(jiān)管部門的檢查,所以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會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進口食品是否真的安全呢?
其實并不見得,食品在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之前,要經歷多重工序。對于養(yǎng)殖、種植的農產品而言,加工過程相對較少,但是也會涉及到病蟲害防治、藥物使用、冷鏈保鮮等問題。而很多包裝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其安全性則會涉及到諸如添加劑的使用、機器的清洗消毒、是否有外部污染進入食品等因素。
歐美國家對于食品的監(jiān)管相對比較完善,這也是因為他們之前都經歷過比較大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中吸取了教訓,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這些經驗為我所用,達到預防為主的目的。其實,現(xiàn)今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生產的進口食品,也并不盡善盡美,仍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問題。
近年來,歐美等國屢屢發(fā)生二噁英污染、口蹄疫、奶粉被污染等事件。除了在本國銷售時被發(fā)現(xiàn)問題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進口我國時通過檢驗檢疫發(fā)現(xiàn)的。數據顯示,某年份一個月內從進口食品中就曾經檢查出鉛、砷、汞、亞硝酸鹽超標;含有各種致病菌;食品中含有違法添加物等數個問題,讓人眼花繚亂。
我們的東鄰日本一向以食品安全嚴苛著稱,不只關注食品安全,在營養(yǎng)搭配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即便如此,近年來日本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層出不窮。2007年夏季,日本一家肉品加工廠用豬肉冒充牛肉的事件被媒體曝光。在設置了舉報電話之后,類似事件陸續(xù)被揭露,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毒大米事件。日本某大公司將農殘超標、發(fā)霉的大米經過處理后,偽裝成新鮮大米,銷售給學校、醫(yī)院等幾百家單位,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健康。
消費者應該關心什么?
無論是國產貨還是進口產品,消費者關心的首先應該是安全性,其次是適用性。其實,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產品,在平衡利益和支出后若能做到真正的“良心”出品,是杜絕這類事件發(fā)生的最根本辦法。另外,就是需要有透明的管理制度,除了明確監(jiān)管措施和監(jiān)管過程外,還要在發(fā)生問題時及時治理,防止大范圍擴散。
在保證了安全性后,消費者更需要考慮的則是這些產品是否適用于自己。進口食品從來源、營養(yǎng)成分、搭配比例上都可能跟中國人一貫的飲食習慣和需求有所不同,這也就意味著,長期食用不一定適用于中國人的腸胃。比如,歐美地區(qū)的居民攝入奶制品比較多,很多食品都會有牛乳成分,而不少比例的中國人因體質關系,對乳糖不耐受,長期食用會使身體產生炎癥,繼而引發(fā)其他疾病。
怎樣選擇進口食品?
1.謹慎選擇購買渠道
按照預包裝食品的規(guī)定,正式通過檢驗檢疫的進口食品都在官方有備案,而且必須標有中文標簽以及國內代理商,以便消費者了解其相關信息。不過,當今國內外聯(lián)系十分緊密,物流行業(yè)非常發(fā)達,除國家正式進口外也有很多其他渠道可以獲得國外食品,比如代購。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到這種方便和新鮮可能隱含著更大的風險,一旦發(fā)生了問題,是很難追究相關方責任的。
2.了解標識基本信息
正規(guī)進口食品必須在中文標簽中明確標注食品的名稱、配料、生產日期、保質期、凈含量、規(guī)格、生產者、經營者的名稱、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如果這些信息不明確或者有缺失的話,那么很有可能是不符合進口規(guī)定,甚至是假冒偽劣的產品。一般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初步的鑒別:一是看外包裝材料質地,如果材質比較粗糙,印刷比較模糊,則很有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二是看中文標簽是否含有以上國家強制標識的內容;三是看有沒有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具的進出口食品標簽審核證書和進口衛(wèi)生證書。
3.不買最貴,只買最對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出現(xiàn)的食品信息越來越多,消費者通過這些渠道會對進口食品、食品安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偽科普,真營銷”蒙蔽雙眼,需知昂貴的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往往正規(guī)廠家的價格更親民。
總體來說,隨著政府及各界的關注,我國對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必然會日益嚴格,我們的飲食環(huán)境也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對于消費者而言,不要一味地偏愛進口食品,應該保證攝取新鮮天然食物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買最貴,只買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