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菜場,竟然看到有一攤在賣海魴,亦即高檔餐館里的多利魚,也有人稱之為“月亮魚”。這是我在意大利和法國居游時最愛吃的魚,肉質(zhì)細(xì)嫩,刺又少,兩面煎黃,擠一點檸檬汁在魚肉上,滋味就很鮮美。
海魴在家鄉(xiāng)臺灣并不常見,且多半是已切片的冷凍貨,屬于餐館用魚,難得拿出來零售。至于新鮮的整條海魴,從荷蘭搬回臺北以來,這還是第一次看到,也因此雖然價格有點高,我也不討價還價,喜滋滋地買了一條。請魚販替我剁下魚頭,順手?jǐn)爻蓴?shù)塊,回家后扔進冷凍庫,過些天添上別種魚頭,加點洋蔥、胡蘿卜和西芹,便可熬上一大鍋高湯;魚身部分則留待我自行處理,打算去骨、片成腓力。
魚販邊“殺”魚邊說,“這種現(xiàn)流的印章魚很少有哦,太太你真識貨?!?/p>
這魚販嘴真甜。可她方才把海魴叫成了什么?我在書上看過,海魴除了“多利魚”和“月亮魚”這二中文俗名外,亦有“鏡魚”和“鏡鯧”的別稱,“印章魚”想來是此魚的另一個名字,得自于海魴的體側(cè)必有的圓形斑點。
還住在荷蘭時,從晚春到深秋,露天市場偶爾見得到海魴的蹤影,我一看到就買下來,只是那時候要買這魚,得喚其荷名zonnevis,直譯為“太陽魚”。記得頭一回聽聞此名,心里還想著,“月亮魚”到荷蘭竟改名為“太陽魚”,這是怎么回事?后來才發(fā)覺,“太陽魚”之名和太陽其實沒太大關(guān)系,而可能來自海魴的拉丁學(xué)名Zeus faber中Zeus這個字(即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
說到魚的名字,海魴的英文名更好玩,叫做John Dory,有名有姓,前頭要是加個Mr.,聽來簡直在稱呼某位英國紳士。魴魚在咱華人世界又稱“多利”,也許就來自Dory的音譯。
海魴在南法與意大利是常見的魚種,盛產(chǎn)于地中海,其法國名為St. Pierre,意大利人則稱之為San Pietro,指的都是天主教圣徒“圣彼得”。民間傳說,圣彼得曾應(yīng)耶穌之請,帶了一條海魴獻給耶穌,從此這魚的身上就留下圣彼得的指印。咱們眼中的印章,西洋人卻以為是指印,東西方文化果真大不同?!澳闱?,那魚的體側(cè)不是有黑斑?哎,那正是圣徒的標(biāo)記?!蔽曳路鹇犚娖樟_旺斯小村的老漁夫這么說。
是圣徒的指印也好,還是可以拿來代替簽名的印章也罷,在我看來,海魴不管叫什么名字,模樣都帶著股滑稽相,頭似馬面,嘴特大,還向上斜,以致看來老掛著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
海魴由于肉厚,適合片成魚排。我在歐洲的館子里吃到的,就多半是這種已斬頭截尾并剔骨的魚腓力,可直接在炭火上烤熟,亦可淋上白色奶醬(Bechamel sauce)、撒點奶酪,焗烤做成“起司烙魚”。我兒時和爸爸去吃滬式西餐,最愛的就是起司烙魚。
魴魚簡單烹之,更能嘗到原本的鮮味。今晚,我將自己加工片好的魚肉,連同新鮮帶子用黃油煎香,當(dāng)成晚餐的主菜。夫婦倆并各來一杯法國的白蘇維儂(Sauvignon Blanc)葡萄酒佐鮮魚,輕松而不隨便地吃了一頓多少帶點法式風(fēng)味的晚餐。人生苦短,美味務(wù)須及時嘗,何時能再有機會品嘗新鮮的海魴呢?我還真沒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