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劉
“瀑布天堂”中,上千條瀑布縱橫交錯,無論是唯美的“新娘頭紗瀑布”,還是美國第二高的“摩特諾瑪瀑布”,還是矮小的“酒碗瀑布”,都會帶來無窮的驚喜。
歷史上,這里曾是著名的三文魚捕撈區(qū),印第安人曾在此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漁獵文化。而劉易斯和克拉克在當年穿越河谷探險的故事,更讓人銘記并廣為流傳。
在河谷四十英里的土地上,幾乎種植了所有品種的葡萄,從“阿爾巴利諾”到“仙粉黛”,各個品種差異極大,因此釀出的葡萄酒的口味也截然不同。
哥倫比亞河谷隨著哥倫比亞河蜿蜒穿過喀斯喀特山脈,是其北岸華盛頓州和南岸俄勒岡州的自然邊界。這條河谷宛環(huán)球人文地理81如山水畫廊,寬闊的河面兩旁是茂密的森林,成千上萬條瀑布隱藏在森林之中,景色十分優(yōu)美。
8 月的一個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哥倫比亞河谷,將兩岸的山脈染成了一片金黃色,而河面縹緲的霧氣,則令整個河谷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如果驅車從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出發(fā),沿老哥倫比亞河高速公路西行,一路上常有高大的常綠樹相伴左右,而那條美國西部著名的大河——哥倫比亞河上的采砂船與游輪,則在大樹之間若隱若現。經過幾次轉彎,景色就換成了幾近腐朽的木橋和掛著青苔的日本楓,百米高的瀑布正隱藏在它們背后。當汽車盤旋至河岸的半山腰,映入眼簾的便是壯麗的哥倫比亞河谷景觀:靜謐的大自然與工業(yè)文明共存的景象,白鷺在繁忙的碼頭旁閑庭信步,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在水聲喧囂的大壩身后連綿不絕……
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交界處,億萬年的地殼運動,使得哥倫比亞河形成了這條蜿蜒130公里、最高處達1200米的河谷。河谷隨著流淌的河水穿過喀斯喀特山脈,成為連接哥倫比亞高原和太平洋的唯一水運通道。河谷猶如山水畫廊:寬闊的河面在起風時波光粼粼,意趣盎然,成百上千條瀑布隱藏在兩岸的原始森林里,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仙境。不僅如此,這里還有上萬年的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從橫跨白令海峽到達此處的印第安人,到工業(yè)文明帶來的太平洋鐵路和蒸汽船,成就了這個美國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的忙碌和繁榮,而它所哺育的波特蘭市,更是成了美國西部的大都市。
身高位居美國第二的瀑布
鷹溪步道上移步換景的驚喜
在許多攝影師心中,哥倫比亞河谷最吸引人之處就在于兩岸原始森林中的瀑布。據說,這里的瀑布多達上千條,且形態(tài)各異,因此,這條河谷便有了“瀑布天堂”這一美譽。
從哥倫比亞河谷的最佳觀賞點皇冠頂出發(fā),沿老哥倫比亞河高速公路往東,一路上可看到掛在峭壁上的各式各樣的瀑布,它們是串連沿線一系列州立公園的靈魂。
最先進入視線的是“拉托奧雷瀑布”,這條飛瀑高達80米,四周綠樹環(huán)抱,如一條玉帶垂入水中。往東行進約1.6公里,便會看到“新娘頭紗瀑布”那迷人的身姿——這條瀑布形同新娘的頭紗,唯美至極。不過,瀑布周圍長滿毒葛,這種有毒植物似乎把它保護了起來,因此,人們只能遠遠地欣賞這件大自然的杰作。繼續(xù)向東,“瓦基納瀑布”會讓人眼前一亮。這條在印第安語中意為“最美”的瀑布,從30米高的崖頂傾瀉而下,沿路形成階梯狀流水,煞是好看,因此這里始終聚集著攝影師,他們正忙于用廣角鏡頭記錄流水的走向和動感。
再往東,就來到著名的“摩特諾瑪瀑布”。這條美國第二高的瀑布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高165米,下段高21米,兩段之間有一座14米長的石橋——本森橋,這座橋是為了紀念波特蘭商人西蒙·本森而命名的。本森曾是這片土地的擁有者,他在去世前將自己的土地捐贈給了美國政府,以便讓普通民眾免費欣賞瀑布的美。站在石橋上,可以近距離地觀賞上、下兩段瀑布,而沿著石橋旁的一條不顯眼的小徑,便能一路攀上瀑布頂端。在這里,游人可將哥倫比亞河谷的美景盡收眼底。作為美國西部最有名的瀑布,它的形象經常出現在俄勒岡州的旅游網站和宣傳畫冊上,成為美國西部無可爭議的標志性景觀。
再往東就是“馬尾瀑布”了。這條瀑布與眾不同,它有著完美的曲線,從高處飛溯而下,匯入清澈見底的池塘,身形靈動而充滿張力。從“拉托奧雷瀑布”到“馬尾瀑布”,老哥倫比亞河高速公路將沿途的瀑布都連接了起來,游人無需遠足,只要將車停在路邊就能一飽眼福。不過,要想欣賞到更多特別的瀑布,則必須經歷一番艱苦跋涉,因為這個“瀑布天堂”將最動人的瑰寶隱藏在深山之中。
“摩特諾瑪瀑布”是俄勒岡州最高的瀑布,也是美國第二高的瀑布。這條瀑布分為上下兩段,兩段之間有一座石橋,從石橋旁的一條小徑可以攀上瀑布頂端,在這里,哥倫比亞河谷盡收眼底。
圖為春天的“酒碗瀑布”。攝影師在瀑布前遇到了一位少年,這位少年跳到冰冷的水里,準備游到瀑布下面。攝影師站在遠處,用鏡頭記錄下了整個過程。
例如被當地人和攝影師視為寵兒的“瓦格雷拉瀑布”就堪稱一大美景。由于瀑布周圍有一片大葉楓林,每到秋天,金黃和橙紅便將這條玉帶襯托得更加明亮動人,猶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的油畫一般,讓人沉醉,屢屢流連不去。
在哥倫比亞河谷中,鷹溪步道是另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這條步道是當地最流行的遠足之處,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能將游人帶入綠野仙蹤般的童話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步道沿線隱藏著3條讓人驚喜的瀑布。第一條叫做“麥拉寇瀑布”,它偉岸的身軀從橡樹林中伸展出來,由于它緊貼峭壁,使得游人無法接近,讓人不由得生出“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感慨。再前行1公里,便是形如酒碗的“酒碗瀑布”,盡管這條瀑布只有5米高,在恢弘龐大的山谷面前顯得有些矮小,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名氣——它憑借獨特的形狀成為當地僅次于“摩特諾瑪瀑布”的標志性景觀,令無數人心向往之。在鷹溪步道的盡頭,坐落著偉大的“隧道瀑布”,雖然這條瀑布高約僅30米,卻將周圍的山石整齊地切割成了罕見的V字形……
消失的三文魚捕撈區(qū)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故事
雖然“瀑布天堂”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卻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在這個龐大的瀑布群中,卻少了一位曾經非常有名的成員——“賽利羅瀑布”。
一個春天的傍晚,攝影師在波特蘭近郊的哥倫比亞河拍攝下了日落時分的美麗景象。鏡頭中,晚霞映紅了遠處的天空, 環(huán)球人文地理87整個畫面有著寧靜而柔和的美。
2014 年的春天,哥倫比亞河谷的野花不僅開得比往年要早,而且開得更加燦爛。日出時分,河谷兩岸漫山遍野的花朵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絢爛美麗。
“塞利羅瀑布”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印第安名字:“隕落之水的回響”,因為每到春天,高山融雪形成的大潮一路下瀉,匯入哥倫比亞河,形成了比尼亞加拉大瀑布還多出10倍的水量,水流巨大的轟鳴聲響徹河谷。千百年來,成千上萬的三文魚便在這里溯流而上,沖破狹窄的礁石的阻隔,游向太平洋,為附近的印第安部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他們就地建立魚市,將魚骨雕刻成工藝品,晾干的魚肉則作為入冬后的食物補給。酋長們還為捕魚活動制定了嚴格的章程:首先,在每個捕魚季到來之前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次,每天的捕魚數量必須受到嚴格控制,堅決不允許在夜晚撒網捕撈。而在魚的分配上,酋長和沒有能力捕魚的部落成員可以帶走所需的份額,來訪的部落也會被贈予一部分,剩下的魚則歸漁夫及其家庭成員所有。
圖為哥倫比亞河沿岸著名的奧尼安塔峽谷。
圖為“新娘頭紗瀑布”。
然而,在1957年3月10日的早晨,這些秩序和當地人的生活都被徹底顛覆了。這一天,剛建成的達爾茲大壩將哥倫比亞河攔腰切斷,“塞利羅瀑布”在6個小時內就被擠壓到上游的河水淹沒,原本有著悠久歷史的三文魚捕撈區(qū)化為烏有。為了補償當地的印第安人,美國政府撥款建立了部族基金,并將大壩蓄水所形成的人工湖命名為“塞利羅湖”。如今,“塞利羅瀑布”的身影雖然只停留在書本和老照片中,但它往日的輝煌和曾經的故事,卻長存于在此繁衍生息的印第安人心中,并一代代流傳下去。
其實,發(fā)生在哥倫比亞河谷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而其中最讓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早年的西部探險故事。那是1804年,在劉易斯上尉和克拉克中尉的帶領下,一隊名為“探索軍”的志愿者從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出發(fā),一路西進,越過落基山脈直抵太平洋。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被記載的西部穿越,而此次行程的倡導者,正是當時的杰斐遜總統(tǒng)——在購買了西部各州的土地之后,美國聯(lián)邦政府急需繪制這一片區(qū)域的地圖。
這次行程耗時兩年,其間探險者和幾十個印第安部落建立了友誼,并在其幫助下度過了重重難關。在經歷了一系列艱辛后,“探索軍”終于在1805年11月抵達了哥倫比亞河谷。當太平洋入??诘某彼曉诙呿懫?,探險者們歡呼雀躍。他們在河谷南岸建立了克萊索堡壘,并第一次將星條旗升起在美國西北部的土地上。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索之旅對后世影響極大,無數的探險者紛至沓來,在哥倫比亞河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碼頭,蒸汽船也接踵而至,哥倫比亞河谷因而變成了繁忙的水運交通樞紐。后來,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將這種繁榮轉變成陸地運輸,而到了今天,新哥倫比亞河高速公路又取代了鐵路。后來,美國國會將該地區(qū)劃為自然風景保護區(qū),或許工業(yè)革命帶來的鋼鐵渡輪和火車都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當年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故事,以及他們對哥倫比亞河谷的先驅性探索,卻一直被人們所緬懷。
“哥倫比亞河谷葡萄”
四十英里的葡萄酒世界
“在瑪麗山酒莊精致的品酒室里,一杯馬維爾紅酒擺放在桌上,在它的旁邊,一小碟乳酪散發(fā)著濃郁的奶香。此時,不遠處的露天歌劇院傳來柔和的鄉(xiāng)村音樂,傳遞著令人沉醉的浪漫情調……”這是許多品酒客在哥倫比亞河谷度過的普通的一天,他們或是本地人,或從外地趕來,或不遠萬里從其他國家來訪,只為在這個美國西部新興的產酒勝地品味佳釀。
哥倫比亞河谷葡萄種植區(qū)跨越華盛頓和俄勒岡兩個州,其最西端距波特蘭市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而以此為起點,向東四十英里(約合64公里)的土地覆蓋了從溫暖潮濕的雨林到干燥少雨的沙漠,如此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出幾乎所有的葡萄品種,從“阿爾巴利諾”到“仙粉黛”,各個品種差異極大,因此釀出的酒口味也就截然不同。當地種植園主將“四十英里的葡萄酒世界”作為箴言,也是表達他們對這片土地的驕傲。這種驕傲確實無可厚非,因為即便是在歐洲大陸,要品嘗到口味如此繁多的佳釀,也需要行車上千公里。
哥倫比亞河谷的葡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的歐洲開拓者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開辟出了小酒莊,只為自己和朋友釀酒,但這種小規(guī)模的生產一直沒有發(fā)展起來,直到1970年,商業(yè)化的葡萄種植才在當地興起,這要歸功于當時美國出現的飲酒熱,就像19世紀的淘金熱一樣,冒險家和投機商看中了河谷地區(qū)肥沃的土地和適宜的氣候,紛紛來此掘取自己的第一桶金。此后,酒莊和種植園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新的生產和釀造技術也應運而生,終于,該地區(qū)形成了規(guī)??捎^的葡萄酒釀制業(yè),奠定了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在美國釀酒業(yè)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哥倫比亞河谷地區(qū)的酒莊超過30家,形成了較大的規(guī)模,以至于美國酒業(yè)聯(lián)合會在2004年授予了這里所產的葡萄一個專有名稱:“哥倫比亞河谷葡萄”。這對于當地的葡萄酒銷售商無疑是好消息,因為這種命名意味著一種認可,而一個大大的燙金商標承載的不僅是價值,更代表著個性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