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星宇 周麗
【摘要】在當今國際貿易的發(fā)展過程中,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新疆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跨國界民族文化相近的優(yōu)勢,成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下中國與中亞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雖然目前新疆與中亞等國文化交流較為順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新疆特色文化名牌;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不足,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服飾和歌舞的層次上,并沒有注入現(xiàn)代元素;文化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新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缺乏活力,這些嚴重制約了新疆與中亞國家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文化交流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提出要與中亞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極大帶動沿途國家和地區(qū)的經貿往來與能源、文化、政治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①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多國毗鄰,在歷史上是溝通東西方“絲綢之路”的要沖。同時新疆居住著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多個跨國界民族,與中亞國家的文化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正是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文化親近感,使得新疆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合作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尤其在文化交流方面,新疆應該主動肩負起重要使命,積極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開展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讓周邊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新疆,積極與新疆開展合作,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鋪好堅實的道路。
一、文化交流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作用
1、文化交流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國際貿易合作與發(fā)展過程中,各國人民無論交易何種商品,都要進行文化交流。古代“絲綢之路”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文化、貿易和交通大動脈,這不僅是目前亞歐大陸由東至西最為便捷的通道,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其沿途遺留的諸多文化遺址令世界贊嘆?!敖z綢之路”不但促進了歐亞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更重要的是,它推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時提出要與中亞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極大帶動沿途國家和地區(qū)的經貿往來與能源、文化、政治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習總書記已經把文化提升到了與政治、經濟貿易合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交流已經成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項重要內容。
2、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爭取良好外部環(huán)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抹黑中國形象?!爸袊{論”在中亞國家也具有一定的市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與中亞國家在政治、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戰(zhàn)略下,文化交流先行已經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多所孔子學院在中亞各國成立,成為了宣傳我國的重要講壇;世界范圍內的眾多孔子紀念活動的舉辦,中國傳統(tǒng)哲學著作的翻譯發(fā)行,使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一些外國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理解愛好和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有助于他們理解中國的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積極主動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他們拋棄偏見,正確、客觀、理性的看待正在復興中的中國,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3、文化交流可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強大,終究在于它的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所謂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fā)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其內涵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所體現(xiàn)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要素所體現(xiàn)的軟實力。②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有更加持久的滲透力,正成為國際社會中各國之間競爭的強大武器。近幾年中國與中亞等國在文化交流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疆的快速發(fā)展也成為了中亞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文化軟實力對于中亞國家的影響力近年來也在逐年增長,作為中亞充滿活力的近鄰,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在消除貧困和實行善治方面已經引起中亞國家的濃厚興趣。盡管如此,中國文化在中亞國家還未占主導地位,無法與美國強大的文化實力相比。隨著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提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將會日益頻繁,這將會為中國外交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增強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二、對新疆與中亞文化交流的幾點建議
近幾年,我國與中亞國家通過形式各異的活動積極促進了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例如2010年4月,上海舉辦了“阿拉木圖文化節(jié)”。同年9月,在土庫曼斯坦舉行了“禾加·阿赫邁特·亞薩維與東方文學”國際研討會。2011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塔吉克斯坦——山花爛漫的國度》畫展。③雖然目前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較為順利,文化合作氛圍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僅僅是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如缺乏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名牌;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也明顯不足,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服飾和歌舞的層次上,并沒有注入現(xiàn)代元素;文化體制改革的嚴重滯后,使得新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缺乏活力,嚴重制約了對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文化傳播人才的匱乏,也是制約新疆與中亞國家文化交流的瓶頸。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會直接阻礙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步伐?;诖?,筆者就新疆與中亞文化交流提出幾點建設性的建議。
1、保護民族文化,增強創(chuàng)新活力
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點。在與中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要樹立保護新疆文化多樣性的意識。保護新疆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各個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其次,保護新疆文化的多樣性就是要使構成各個民族文化的各種文化要素完整的傳承下來,發(fā)揮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和價值,更好地適應新疆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新疆每個民族對時代所應承擔的責任,而且也是繁榮和發(fā)展新疆多元文化的必經之路。在保護新疆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促進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的活力同樣重要。在與中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時候,我們要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文化加以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引導各民族摒棄陳舊落后的并與時代發(fā)展不相符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學習中亞國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新疆的多民族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活力永駐。
2、開發(fā)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
新疆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資源。數(shù)不勝數(shù)的古城堡、古屯田遺址、古石窟、古寺廟、古墓葬、古驛站和千年佛窟,彰顯著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文化。新疆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區(qū),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遺風形成了新疆獨特的民俗文化。新疆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稱號,很多民族繼承了千百年來優(yōu)秀的樂舞藝術遺產,又不斷吸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歌舞的有益成分,逐步形成了今日民族歌舞的繁榮景象。新疆還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文化資源:音蘇蓋提冰川、帕米爾高原、額爾吉斯河、河塔里木河、博斯騰湖、喀納斯湖、塔里木盆地、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些新疆獨特的自然風貌吸引著無數(shù)人的向往。但是從總體上看,新疆對這些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還遠遠不夠。旅游業(yè)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業(yè)形態(tài),是一種投資少、回報率高的低能耗、高產出行業(yè)。新疆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建設文化旅游產業(yè),讓更多的中亞人民慕名而來,通過旅游,真正了解新疆文化,讓文化旅游挑起文化交流的大梁。
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文化產業(yè)活力
新疆許多文化企業(yè)長期受我國計劃經濟的影響,固守國家統(tǒng)一調配的思想,逐漸喪失了經濟壓力和競爭意識,忽略了市場的作用。很多文化企業(yè)對市場的反應遲鈍和機制不靈活等弊端,使得新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缺乏活力,嚴重制約了對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改革經營體制和運行模式就顯得尤為迫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和企業(yè)在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要徹底改變以往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政府主導型產業(yè)模式,努力轉換為政府和市場雙配置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產業(yè)政策體系,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讓優(yōu)秀的文化企業(yè)走出去,激發(fā)他們的文化活力。讓政府引導和民間組織相互補充,讓文化市場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新疆文化走向中亞,讓中亞國家更加了解中國,了解新疆。同時,新疆還要把握時機召開國際經貿盛會,如亞歐博覽會等。這些經貿會的召開可以很好的促進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中國而言,積極與中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地緣政治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fā)展,“中國威脅論”在中亞國家具有一定的市場,積極主動的與中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對維護我國西部邊疆的穩(wěn)定,聯(lián)合打擊“三股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目前我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較為順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僅僅是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步伐。只有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保護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等舉措,多管齊下,文化交流才能真正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相信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共建,中國與中亞國家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又會迎來“絲綢之路”的輝煌時代。
參考文獻
①鐘聲,《“絲綢之路經濟帶”立志高遠》[N].《人民日報》,2013-11-141(3)
②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
③顧華詳,《新疆現(xiàn)代文化建設問題探析》[J].《新疆社科論壇》,2012(6)
④牛汝極,《充分挖掘絲路文化資源,加快發(fā)展新疆文化產業(yè)》[J].《新疆社會科學》,2009(1)
(作者:白星宇,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4級新聞學研究生;周麗,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