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笑
【摘要】農民工在城市生活面臨著許多難題,比如戶籍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市民的排斥與偏見等。在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不僅僅要注重農民工市民化的發(fā)展,還要考慮到市民的排斥以及偏見,只有市民接納農民工,二者雙向互動才能夠真正讓農民工融入城市。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既需要制度變革,也需要從非制度層面的人際傳播等方面來讓市民和農民工做到心理融合。
【關鍵詞】城鄉(xiāng)一體化農民工市民化人際傳播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的必要性
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約有2.6億的農民工與4.6億的市民在城市中長期工作并生活,因此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成為當下值得關注與研究的課題。而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與融合是農民工與市民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農民工對城市的適應以及自身的轉變,還需要城市的接納。以合肥市為例,從總體上看,合肥市民與農民工的人際傳播互動并不理想,雖然持排斥態(tài)度者居少,但也沒有在根本上接納農民工,尤其是農民工與市民在心理融合方面不容樂觀。
(二)研究的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課題組于2014年7月至8月對安徽省合肥市四個城區(qū)農民工及市民的問卷調查以及于2014年9月至12月對農民工和市民二者的深度訪談。該調查分為“合肥進城務工人員生活交往情況的調查”以及“市民與進城務工人員交往情況的調查”兩部分。問卷調查中,市民問卷共發(fā)放90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有效率為88.89%。農民工共發(fā)放160份,收回有效問卷146份,有效回收率91.25%。深度訪談是采取電話或者當面的形式訪談了20名農民工以及市民,以深化問卷調查結果。
二、市民與農民工傳播互動現狀
(一)市民角度
樣本特點可以總結為:男女比例差別不大,年齡為21-40歲之間,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較高教育水平,生活時間大多在10年以上。
1、交往行為層面
大多數的受訪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與農民工有人際交往行為產生,因此筆者設置了與日常交往行為有關的“打招呼”、“聊天,拉家?!?、“串門做客”、“經濟困難時借錢、捐物”、“解決婚姻戀愛問題”五個指標,采用五級量表進行正向計分,選項設置采用的是里科特式5點量表測量法(Likert—type Scale),進行正項記分。3分為平均分,分數越高表示市民與農民工交往越頻繁且深入。分析數據所得出的結論是市民與農民工的交往行為的密切程度總體一般偏下(總平均得分為2.58)。上述結果表明,絕大多數農民工與市民交往密切程度偏低,不頻繁且層次不深。
2、態(tài)度評價層面
在態(tài)度評價層面同樣設計了五個指標,分別是“您是否覺得農民工對于合肥市建設貢獻很大”、“對于合肥市的農民工,您認為他們可以真正融入這個城市,成為合肥市新市民嗎”、“如果讓您與農民工進行更深的交流,您的態(tài)度是”、“您是否認為農民工搶了合肥市民的工作”、“您是否認為農民工使城市環(huán)境變差,變臟,變亂了”,也采用五級量表的形式進行計分分析。將每個指標下的五個回答“強烈反對”、“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對”、“同意”、“堅決同意”按照順序進行賦值,根據回答內容的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依次給予5分至1分或1分至5分,結果顯示合肥市民對與農民工的態(tài)度評價和心理融合總體一般偏高(總平均分為3.86)。分析結果說明,合肥市民基本接受了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在市民看來,農民工在城市的身份已經確認,并且偏見與排斥的情緒并不明顯。
3、心理融合層面
在深度訪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被訪者均表示自己與農民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并不多,更多的是工作中的往來。這說明二者在人際交往中交叉融合的部分較少,更多的還是一種業(yè)緣關系下的人際交往行為。
而從心理融合層面來看,大部分市民對于農民工進城務工都持有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但是并沒有全盤的肯定與接納農民工,他們認為農民工想要融入城市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他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他們的素質修養(yǎng)還是需要改進的。他們的素養(yǎng)這一塊做得不到位。文化差距比較大?!标愂卦迫缡钦f。而李響認為農民工第一要擺脫在農村的習慣,第二就是跟人交流多一點,融入城市中的風氣。這說明市民并沒有真正地接納農民工融入城市,雖然對農民工的評價都比較積極,但是在心理上存在距離感。
(二)農民工角度
樣本特點可以總結為:男女比例差別不大,年齡為21-40歲之間,偏年輕化,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屬于中等教育水平,生活時間在2-10年之間為多數。
1、交往行為層面
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在調查中發(fā)現,農民工來往最多的人包括親戚和一同來找工作的老鄉(xiāng),兩者共占43.9%,另外一類就是進城后認識的民工朋友(占21.9%),這三者成為農民工在城市來往最多的人。并且農民工對認識的市民不是很熟悉或者素不來往的占了67.1%,農民工在與城市居民交往的過程中更多的只涉及業(yè)緣、地緣關系,而較少情感上的交流。
2、態(tài)度評價層面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對市民的負面的評價占60.3%。農民工對于城市的歸屬感總體來說不高。另外調查表明農民工想留在城里的占41.1%,不想留在城里,掙到錢后回家的占58.9%?,F今國家政策上并沒有給農民工一個明確的社會身份定義,因此,農民工對自己的身份認識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困惑性,在這種情況下要使農民工對城市產生歸屬感是相當困難的。
3、心理融合層面
在深度訪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被訪者均表示自己與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并不多,與市民的看法相同,即更多的是工作中的往來。結合問卷數據來看,我們發(fā)現農民工與市民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相當的隔閡,沒有人際交往的動力。因此造成二者人際傳播互動停滯。
而從心理融合層面來說,雖然有58.9%的人表示不留在城市,但是還是有近半數的受訪農民工表示愿意留在合肥。因此總體來說,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還是比較強烈的,但是歸屬感不強。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人際傳播在市民和農民工之間互動不頻繁且不深入。市民對農民工的偏見以及排斥心態(tài)并不突出,相反,農民工對市民抱有一定的偏見心理。但是從心理融合層面來看,雖然市民已經接受了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但是并不意味著認為二者處于平等的地位,并且研究資料表明農民工的歸屬感不強,對自己的身份無法確認。農民工的城市融合以及融入程度不高,市民與農民工二者之間隔閡還很明顯。
三、市民與農民工的傳播互動分析
(一)自我傳播——“邊緣人”的認知和“外來者”的形象
任何一種社會傳播都必然具有雙向互動性,而自我傳播同樣具有互動性。美國社會家?guī)炖摹扮R中我”概念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當前農民工對自己在城市的形象,來源于和市民接觸過程中市民的反映,而我國城市農民工“邊緣人”的自我認同就是在他們與市民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①農民工的自我傳播產生的“外來者”的自我認同對于融入城市造成阻礙。
(二)人際傳播——交往動機和交往基礎的匱乏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tǒng)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②本次調查顯示,農民工與市民的交往行為偏少,并且交往密切程度低,二者之間的人際傳播活動并不活躍。農民工在與城市居民交往的過程中更多的只涉及業(yè)緣、地緣關系,而較少情感上的交流,他們之間缺乏深入交往的支撐點。從人際傳播的角度來分析二者之間的沖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人際交往動機缺乏
社會交換論的創(chuàng)始人喬治·霍曼斯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這種交換包括情感、報酬、資源、公正性等等。③部分農民工在城市有種“過客”情懷,認為付出的代價并不會帶來相同或更好的回報,所以他們對于與市民的人際關系的價值并不看重,忽視與市民的交往。
2、人際傳播基礎匱乏
基于符號互動論的觀點,經驗范圍的相同或相似,乃是人際傳播的先決條件,更是良好的信息交流的前提。④二者間的人際交往對于農民工的“自我”的形成尤其重要,因為農民工在城市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市民產生交往行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二者的語言、態(tài)度以及行為都是一種符號,而這些符號則代表著二者相互的態(tài)度,形成對彼此的認知。
(三)群體傳播——內部傳播活躍,存在內群體偏見
群體傳播,是群體進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傳播行為。⑤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提出,根據群體成員對待群體的立場和態(tài)度,可把群體劃分為內群體與外群體。⑥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偏見易在農民工群體中產生。
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目標都是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并且他們都具有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戶籍不在城市的共同點。農民工認為市民對于自己抱有一定的歧視心理,排斥農民工。農民工群體內部傳播活動越是活躍,內群體偏見越深,會導致農民工的交往活動更加封閉,與市民的社會距離更加疏遠,對于農民工的城市融合增加新的阻力。
四、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
從農民工的角度來說,首先農民工可以與市民散居在一起,這樣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市民相接觸了解。其次要改變彼此刻板印象,消除二者對彼此的偏見與歧視。市民要真正的接納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增強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農民工也應該積極主動轉變對市民的一些偏見與看法,擴大在城市的交往范圍。最后,大眾傳媒本身有時也存在著刻板印象,即農民工文化素質低、會增加社會的犯罪率等,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大眾傳媒需要打破刻板印象,真實的報道事實,用真實的數據減少市民對農民工的誤解。同時,利用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將輿論往幫助農民工、理解農民工的方向引導。農民工與市民合力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農民工市民化步伐。
參考文獻
①張金霞,《淺談農民工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C].《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2008
②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張宏曉,《布勞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的農民工城市融合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0
④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新華出版社,2003
⑥朱力,《群體性偏見與歧視——農民工與市民的磨擦性互動》[J].《江淮學刊》,2001(6)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指導老師:周春霞)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