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
【摘要】全球化、互聯(lián)網思維正在催生傳統(tǒng)紙媒外事報道的創(chuàng)新轉型。筆者所在城市深圳正在全力建設國際化城市,為傳統(tǒng)的外事新聞報道帶來了更多創(chuàng)新挑戰(zhàn)與拓展機遇。作為一名資深外事記者,筆者通過此文試圖以自身經歷闡述:用世界眼光為城市邁向國際化的發(fā)展進行謀劃將成為外向型城市外事新聞報道的新趨勢,通過報道傳遞更多來自全球的有效信息,為城市管理、產業(yè)發(fā)展、市民生活提供更多國際化經驗,為城市融入全球化大潮發(fā)揮媒介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全球化外事報道數據新聞
一、借外事新聞報道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
在最新發(fā)布的“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中一項重要指標便是“國際影響”,從城市的全球吸引力、關聯(lián)度和影響力角度來看,國際主流媒體報道量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深圳2013年為近10萬條,同期北京、上海、香港均達20多萬條,新加坡達30多萬條,紐約和倫敦達100萬條左右。
自2011年成功舉辦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外國媒體來訪深圳的數量就一直保持在歷史高位,這對于深圳是機遇勝于挑戰(zhàn)。深圳的城市發(fā)展優(yōu)勢在于新、破與立,在媒體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并通過媒體的影響力拓展城市公共外交,是外事報道的新趨勢。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崛起令世人矚目,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深圳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如何向世界講好深圳故事不僅是拓展城市公共外交的重要課題,也成為新時期外事報道的一條主線。
相比一河之隔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深圳的國際知名度亟需提升,這需要借助傳播的力量,而在短期內更加有效地直達受眾就需要依靠媒體,于是與外媒共同合作開展新聞報道,引導外國記者通過現(xiàn)場采訪方式向他們本國民眾介紹深圳。
2013年至今,來自19個國家101家媒體的112名外媒記者來深采訪,其中包括BBC、路透社、金融時報、半島電視臺、NHK、紐約時報等世界知名媒體共7批164人。筆者與深圳市外事辦公室共同籌劃開展外媒特色采訪活動,參觀華為、比亞迪、招商局集團、騰訊、海能達等知名企業(yè),與深圳本地媒體的同行交流等,根據后期數據統(tǒng)計,記者團組在返回所在地后發(fā)布的后續(xù)報道中,正向報道占65%,中性客觀報道占35%,對于海外傳播深圳城市形象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二、以“國際化”引領外事報道的高端拓展
以“國際化”引領外事報道的新思路是近年來筆者從事外事新聞報道最大的體會,從傳統(tǒng)而程式化的領導外事會見新聞到親身參與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筆者作為一個媒體人通過參與策劃并采寫報道對于“國際化”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體會。
1、高端化新聞欄目的傳播啟示
用世界眼光謀劃深圳未來。筆者所供職的《深圳特區(qū)報》作為華南地區(qū)的主流大報在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平日媒體上受眾見得最多的是各國首腦,而對于一些國際大都市的市長則不是那么熟悉。管理著洛杉磯、法蘭克福、首爾等國際大都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于是萌生了走出國門采訪名城市長的想法,傾聽他們對于“國際化”的見解,了解這些城市知名度是如何煉就的,讓他們對深圳“國際化”提建議,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期待,一個關于“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新聞欄目——《國際名城市長訪談》誕生了,創(chuàng)造性地拉開了全國首個地方媒體開設城市國際化深度專欄的序幕,讓走在國際化建設征途上的“年輕深圳”,獲得了更多“資深國際名城”的榜樣力量。
從開欄的洛杉磯到最后一期的圣彼得堡市長專訪,該欄目共采寫了來自35個國家、68座國際名城的市長訪談。每期訪談選題以敏銳的新聞觸角,全面捕捉世界各先進城市發(fā)展中的亮點和經驗,內容涉及產業(yè)轉型升級、科技創(chuàng)新、綠色低碳、文化創(chuàng)意、城市管理,讓市民深入了解世界先進城市發(fā)展,讓決策者將深圳與先進城市進行比對,以便更加科學地制定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
高端欄目的啟動本身就是“媒介即訊息”的最佳詮釋。在訪談刊登之后,不僅是海外被訪市長,還有國內兄弟省市領導都在持續(xù)關注該欄目的報道。市長們盛贊該欄目為深圳搭建了一座對外宣傳和交流的平臺,很多市長是第一次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受中國媒體的專訪,驚嘆于本報策劃創(chuàng)意?!白鳛橐粋€中國區(qū)域性媒體能對這么多世界名城市長進行專訪和新聞報道,這本身就是一個壯舉,”在記者進行回訪時,美國亞特蘭大市市長卡西姆·里德如是說。
外事資源與新聞優(yōu)勢融合互動,是外事新聞報道實現(xiàn)媒介最佳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這種創(chuàng)新之舉具有破冰之義。
2、高端人物專訪的價值品質
在過往的職業(yè)生涯中曾經做過許多國際高端人物的專訪,但此次的主題和專訪所要達到的效果是與城市發(fā)展有關,必須有前瞻性和借鑒性,筆者也一直在思考怎樣讓專訪有“不一樣”的精彩。
走近一位市長,了解一座國際名城。
一個城市的改變,是全體市民共同推動的結果。但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節(jié)點上,留下的卻永遠是少數人的印記,這其中就包括城市最高決策者。那么記者在專訪中又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呢?也許是時下深圳正面臨的困境,也許是世界大城市遭遇的通病,也許是未來城市將會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過往專訪的體會,筆者認為該專欄的采訪應給人以一種大氣的感覺,訪問應具備一種價值品質,絕不是隔靴搔癢的泛泛之談,要能圍繞城市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層層深入,抓住要害,在專訪中敏銳地探究到國際化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瓶頸因素和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在對國際名城市長的專訪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引領被訪者,鼓勵并指明采訪的方向。記者不僅僅要學會提問,而且要對被訪者的回答及時回應。專訪記者要學會做一名職業(yè)傾聽家,但是要有“進攻性地傾聽”,這意味著采訪者不只是微笑、點頭,說“嗯、對”之類的附和之語,而是應當提出一些探討性的問題,并引導被訪者的談話向更精彩的方向進行下去。
三、大數據時代下的外媒信息庫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即信息”顯然成為時代共識。對于一座外向型城市,來源于外國媒體的與深圳產業(yè)經濟、城市管理、教育醫(yī)療等各領域息息相關的新聞都是極為有效的信息。因此,深圳外事報道中一項重要的新內容即是對這些外媒信息進行整合、編輯并形成數據化新聞,對于外媒來訪、采訪、關注熱點和突發(fā)事件的相關信息的搜集和積累,為城市國際化發(fā)展提供具有指向性、指導性參考信息,同時能成為應對涉外突發(fā)案(事)件處置研判信息源的資料庫。
數據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新模式,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功能,或者理解為數據新聞作為新聞細化分類之后的一種新類別,筆者認為這里主要有以下兩種功能:
1、將個人相互關系和新聞事件有效挖掘
以外媒記者的社交媒體圈為例,在邀請他們對深圳某類產業(yè)進行深度報道之后,他們根據各自不同視角進行數據新聞的挖掘,他們的同行又會就此結合本國該產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展開報道,這樣可以幫助記者解釋宏大背景下的新聞事件和個人之間的關聯(lián),新聞學對于報道公共事務的要求,是能夠通過記者的報道,幫助讀者認識到一項公共政策對個人造成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數據體現(xiàn)的不是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例如現(xiàn)如今的社交媒體中出現(xiàn)的朋友圈中大家都認識的朋友你可能也認識的這一相關性的推薦功能,以此來擴大用戶的朋友圈,而新聞本身通過相關延展報道得以最廣泛和多元化的挖掘。
2、預測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有效方式
通過對當下的某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預測出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例如:對于外國媒體報道美國硅谷硬件創(chuàng)客在深圳建立不同產品的數據庫,從不同外國媒體對該題材的報道和分析數據可以初步研判出,深圳在哪些領域最能滿足美國硬件創(chuàng)客的訴求,是眾籌平臺,還是零部件設計……相關的企業(yè)及政府部門可以利用這一手段調整其相關政策和服務,同樣的,對于大量興起的中國創(chuàng)客們來說,還可以為其創(chuàng)意設計及小批量制造以及后期眾籌平臺選擇提供一些參考,這也有較大的價值。
大數據年代的新聞報道日趨全球化,外事新聞記者更需要具備全球化、互聯(lián)網思維,并積極實現(xiàn)以下幾方面的轉變:
(1)外事記者被動變主動積極獲取新聞源
傳統(tǒng)新聞生產模式中新聞記者更多的依靠新聞線人找尋可供報道的新聞線索,具有互聯(lián)網思維的外事記者可以利用其語言優(yōu)勢及與外媒建立起的全球網絡資源主動出擊,在新聞選題大方向初步定下來之后,積極主動的尋找與之相關的數據來進一步分析數據背后是否有相關的新聞事實存在。
(2)外事記者成為全球大數據解讀者
相比其他記者,外事記者具備語言和全球網絡的優(yōu)勢,應當學會將海外有用信息轉化為大眾語言傳播給本土受眾。社會化媒體的普及,信息源逐漸數字化,記者必須知道如何利用數據尋找、分析和可視化新聞故事。首先,在表達形式上,可視化技術成為數據新聞呈現(xiàn)特性,新聞報道便以信息圖表的形式予以發(fā)布,并足具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用視覺傳播,符合大眾的閱讀習慣;其次,它以呈現(xiàn)問題為主表現(xiàn)報道重點,同時偏少解釋問題,這種方式呈現(xiàn)的新聞能夠提示要點、分析事件過程、表現(xiàn)各類關系等;最后,在新聞生產流程上,數據新聞借助大量數據的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是對記者對數據編輯分析能力的考驗。
參考文獻
①徐耀魁,《對大眾傳播的再認識》[J].《國際新聞界》,2011(1):22-26
②屠忠?。骸毒W絡多媒體傳播——媒介進化史上新的里程碑》[J].《新聞大學》,2009:21-26
③Meyrowitz,Joshua.(1986)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paperback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0-21
④Williams,Raymond.(1974).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London:Wm.Collins & Co.Ltd.P126-130
⑤Grosswiler,Paul.(1996)《The Dialectical Methods of Marshall Mcluhan,and Critical Theory.》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21,No.1.http:// www.cjc-online.ca
(作者:深圳特區(qū)報政治新聞部資深外事記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