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
【摘要】如何增強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可視性、說服力、新聞性,精當、精彩地選取“意象”則成為了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從畫面意象,視覺效果意象,音響意象三個方面探討了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的意象選取。
【關鍵詞】視聽作品意象選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媒介形態(tài)日趨多樣,呈現(xiàn)出報紙、廣播、電視及移動互聯(lián)智能終端百花齊放的繁華景象;同時因受眾需求的不斷增多,新聞作品的類型也日益豐富。其中,出于對視覺聽覺雙重享受的追求,對人類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的需要,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應運而生。如何將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制成可視性強、說服力強、新聞性強的節(jié)目?——精當、精彩地選取“意象”則成為了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有關“意象”
1、“意象”的內涵
“意象”或稱為“興象”,“意”指人的思想,“象”指物的表象,“意象”是主體通過尋找有形態(tài)的物象表現(xiàn)主體的思想觀念而形成的表述。意象乃是客觀的“象”映入人的大腦,再滲透著作者主觀的“意”而作的能動反映,其中“象”是“意”的載體,“意”是“象”的所指。在“象”與“意”的聚合過程中,原來的表象和意義都得到了升華。①
2、視聽新聞作品中“意象”的常見分類
威爾伯·施拉姆曾說:“傳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過言詞進行的。一個姿勢,一種面部表情、聲調類型、響亮程度,一個強調語氣,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發(fā)或不理發(fā),八角形的停車標志牌,這一切都攜帶著信息。在傳播關系中,人們總是帶著‘第三只耳朵’傾聽的?!雹谝虼?,視聽新聞作品中常見如下三類意象用以調動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1)畫面意象,其中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會意象等;(2)視覺效果意象,如線條、光影、色彩、蒙太奇等;(3)音響意象,如對話、解說、配樂等。
3、“意象”之于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意義
視聽新聞作品為受眾帶來的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二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到傳播效果完全到達的前提。而所謂“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即為紀念或慶祝某個重要歷史時刻或某位重要人物而推出的,所涉及的時間一般都較長,歷史性資料多,題材重大,可報道的內容豐富,事件多且較為復雜。長期以來,對于紀念性題材,媒體通常只是簡單地回顧歷史、羅列歷史資料或滿足于紀念慶祝的形式報道,可視性不強、說服力不強、新聞性不強,難以引起廣大讀者關注。③受眾似乎在翻看一部沉寂于圖書館最高書架上的編年體史書,雖深知其意義重大,但卻耐不住困意,無心欣賞。因此,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引起受眾共鳴的、對節(jié)目起到線索推動作用的典型意象,是令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不再僅僅作為歷史的見證,反而力爭做到雅俗共賞的好辦法。
二、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的意象應用
本文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開創(chuàng)·中央電視臺建臺五十周年特別節(jié)目》(以下簡稱《開創(chuàng)》)、《新聞周刊》紀念改革開放30年特別節(jié)目(以下簡稱《改革開放三十年》)、鳳凰衛(wèi)視《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十周年祭》(以下簡稱《鄧麗君》)作為分析樣本,對前文所述三類意象進行舉例分析。
1、畫面意象
畫面意象在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是重頭戲,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會意象等。畫面意象的選取對于整個新聞作品的邏輯銜接、受眾心理都有重要影響。例如,《開創(chuàng)》的正片第一個畫面就運用了“人物意象”——“中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時的情景”。畫面黑白晃動,畫面上的男女老少眼睛里都充滿了好奇、驚喜與疑惑。在這樣一個紀念類新聞作品中,這組“人物意象”無形中也起到了“社會意象”的作用,讓受眾重溫自己最初接觸電視時的心情,也把受眾帶回了那個百廢待興的歲月。
人文意象的選取也很有學問。在紀念類新聞作品中,即表現(xiàn)為“老物件”。例如《開創(chuàng)》中“一張節(jié)目播出單”,泛黃的紙張、斑駁的字跡,當年思考、探索的痕跡都凝固在這張紙上,而這老物件的出現(xiàn)更是勾起了受眾對于彼時電視的記憶,讓人頓覺親切,成功地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
自然意象的選取在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更為常見,諸如“冉冉升起的朝陽”常被用來代表蒸蒸日上的事業(yè)或前途大好的改革道路,“波濤洶涌的大海”則常象征前進道路上的曲折或大干一場的決心。再如《改革開放三十年》中講述了在這三十年間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七位代表人物后,鏡頭由“一群白鴿在藍天中飛過”承接,這一象征希望、和諧的鏡頭語言為“回顧版塊”作結,也為后面的“展望版塊”開頭。
2、視覺效果意象
視覺效果意象,包括如線條、光影、色彩、蒙太奇等。這類意象多用在節(jié)目開頭、過渡與結尾處。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要想好看,在內容與形式上必須做到“鳳頭、豬肚、豹尾”。例如,片頭是節(jié)目的頭炮,其意象的選擇自然十分重要,受眾可以從中看到“紀念什么,為何紀念”。舉例說明,在《開創(chuàng)》的片頭中,雖無任何解說與文案,只是運用了一組“臺標、新老臺址、導播間、操作臺”的蒙太奇剪接畫面,畫面分明有序,視覺效果上佳,簡明扼要地向受眾傳達了“紀念中央電視臺發(fā)展歷史”的主旨信息。
色彩的運用在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也可以形成一條暗線,色彩也有語言,畫面色彩的變化會帶動受眾心理的變化。例如在《開創(chuàng)》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黑白、藍黑的色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物質匱乏、百廢待興的中國社會,受眾的思緒與心情自然會回到過去;色彩明麗、流光溢彩的色調則讓受眾的心情也明朗起來,感受改革開放發(fā)展成果,看見人世繁華。
光影意象的選擇似乎是讓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更具年代感、觀賞性的好工具。在《鄧麗君》中交待其從與富商訂婚到退婚的命運轉折的一段中,畫面浮現(xiàn)其訂婚時送給賓客的紅色火柴盒映著飄搖的火柴光芒,火光的閃爍不定為受眾營造了傾聽鄧麗君人生的無奈、愛情的缺陷的憂郁情緒。
3、音響意象
音響意象,包括如對話、解說、配樂等。音響意象是讓視聽新聞作品立體起來的重要一環(huán),正所謂“沒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例如《開創(chuàng)》片頭中“電視臺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當時大家沒覺得苦”、“我們把我們的青春全都獻給了電視新聞,無怨無悔”這幾句歷經滄桑卻又不失激情的幾位老央視人的采訪同期聲隨著背景音樂娓娓道來。之所以被剪輯出來放在片頭,顯然是有意為之。幾位老人的話開啟了受眾對于接下來節(jié)目內容的期待,甚至提綱挈領地帶出這樣一條線索:一代又一代的央視人,奉獻青春,白手起家,逐漸把央視建成中國第一媒體。央視元老們的白發(fā)與其話語里透出的青春和干勁兒也與此特別節(jié)目的主題“開創(chuàng)”不謀而合。
再如《鄧麗君》中,因此特別節(jié)目是為紀念鄧麗君逝世十周年而做,且為突出鄧麗君的歌者身份,整個節(jié)目中除去解說、采訪之外,幾乎全用鄧麗君的經典歌曲覆蓋。細細聽來,這些歌曲的選擇并不是隨意安插,而是根據(jù)鄧麗君人生、事業(yè)的起落而挑選的。這個意象的選擇做到了背景音樂與內容的完美貼合,讓受眾在鄧麗君的歌聲中懷念鄧麗君,也紀念鄧麗君在世時受眾自己的美好時代。
三、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的意象選取建議
意象的種類繁多,在不同的語境或鏡頭角度下,指代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而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要想做的吸引人、有內涵,意象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意象的優(yōu)選就成了電視新聞工作者斟酌思考的著重點。在此,筆者結合曾經看過的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及相關文獻,對于意象選取給出幾點建議。
1、配合默契
在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制作過程中,切莫將單一的意象生硬插入片子中,應在策劃時就要充分考慮預選意象之間是否存在內在聯(lián)系,且這樣的聯(lián)系是否足夠密切以便能夠在作品中起到遙相呼應、引起共鳴的作用。制作者必須充分考慮到視聽的雙重標準,讓視聽意象默契配合。
2、不宜貪多,內容第一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適當?shù)剡x擇相關意象能夠為整個節(jié)目增色,但更應時刻牢記節(jié)目本身的傳播意義——紀念與啟示。做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最容易陷入浮于表面的視聽美麗陷阱,若不以扎實的內容與厚重的歷史感為基礎,過多的視聽意象反倒會顯得嘩眾取寵。
3、讓歷史照進現(xiàn)實
紀念歷史是為了反思當下、展望明天。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會選取大量史實資料,但不論是文字資料還是聲音資料,在選取這些意象時不要單調地堆砌,最好能夠將歷史與現(xiàn)實、文字與圖片、聲音與影像活躍地穿插起來。因為紀念歷史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回溯歷史,更是喚起人們的共鳴,需要與當下現(xiàn)實有內在聯(lián)系。如此,歷史才不是塵封的,而是鮮活的;紀念才是淚中帶笑,充滿希望的。
參考文獻
①李舒、韓冬野,《以“象”表“意”:新聞評論中的“意象”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2(6)
②趙國平,《簡論電視新聞的意象傳播》[J].《新聞愛好者》,1999(12)
③連娜,《〈人民日報〉紀念性特刊的特色》[J].《新聞窗》,2008(6)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