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
【摘要】刑法作為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官商勾結的最嚴厲、最后的手段,卻非萬能的、藥到病除的手段。官商勾結的本質在于權錢交易、權錢轉化。因此,防止官商勾結的根本在于用法律約束權力,用制度把權力“關在籠子里”。
【關鍵詞】官商勾結 ?法治 ? 賄賂犯罪 ? ? ? 【中圖分類號】D9 ? ? ? 【文獻標識碼】A
從打擊貪腐案件的情況和巡視工作反饋的信息看,官商勾結的形態(tài)無非兩大類:其一,官員濫用手中的權力為不法的商人(企業(yè)家)謀取利益,以此來換取對方的賄賂。同時,不法商人游走于政治與商業(yè)之間,憑借官員作為保護傘,謀取不當利益,甚至有些商人成為官員的“家奴”,難分你我。此類官商勾結,官與商雖為狼狽,但還算是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二,領導干部“一家兩制”,官員的配偶子女在其管轄范圍內經(jīng)商辦企業(yè),官員利用權力插手工程建設、土地出讓、專營業(yè)務,為自己的家族企業(yè)謀取利益。此類官商勾結,披著合法經(jīng)營的外衣,而官商實質上本是一家,不分你我。
追究刑責只是懲治與預防官商勾結的最后防線
我國刑法對于賄賂犯罪有較為系統(tǒng)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收受賄賂、濫用公權的官員,可以適用受賄罪、單位受賄罪、濫用職權罪、徇私枉法等罪名,對于打著官員“牌子”收受好處的近親屬等關系密切的人,刑法規(guī)定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對于行賄的商人,可以適用行賄罪、單位行賄罪等罪名予以懲處。
針對賄賂犯罪的現(xiàn)實問題,我國刑法在不斷完善。正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提出,針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要增設“向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的對向犯,以嚴密法網(wǎng)。草案對于犯行賄罪的行為,增加了“并處罰金”的處罰,使犯罪分子在受到人身處罰的同時,在經(jīng)濟上也得不到好處。
從司法適用的角度看,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jīng)明確提出要將賄賂犯罪對象由財物擴大為財物和財產(chǎn)性利益。同時,對于官商勾結形成穩(wěn)定關系的案件,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不必過分強調賄賂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之間的具體的對應關系。也有學者提出,針對賄賂犯罪的隱蔽性,可以合理地適用推定,以解決刑事證明的困難。
盡管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出了積極地回應和調適。但是,并非所有官商勾結的行為均可納入刑事責任追究的范圍。比如,性賄賂同樣損害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性賄賂也常常成為官商勾結的手段和內容。但是,基于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慮,性賄賂還沒有納入賄賂的范圍。再者,官員的配偶子女利用官員的影響力,在沒有行賄受賄行為的情況下,其經(jīng)營的企業(yè)也可能受到特別的“照顧”,獲取巨額利益,但卻無法依刑事法律入罪。
刑法作為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官商勾結的最嚴厲、最后的手段,卻非萬能的、藥到病除的手段。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犯罪,但是,如果單純依賴刑罰的手段去防止官商勾結是不現(xiàn)實的。嚴厲懲處官商勾結所滋生的職務犯罪、經(jīng)濟犯罪,使其“不敢腐”只是治標之策,只要官商勾結的深層次根源還在,“不想腐”、“不能腐”的目標便難以實現(xiàn)。
依法行政是防止官商勾結的根本措施
官商勾結的本質在于權錢交易、權錢轉化。因此,防止官商勾結的根本在于用法律約束權力,用制度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從機理上看,防止官商勾結無非是要拿權力開刀:其一,有效地限權,減少官員手中不必要的權力,列明權力清單,禁止權力的私設濫設,大幅地裁減行政審批權;其二,樹立市場經(jīng)濟應當是平等經(jīng)濟、規(guī)則經(jīng)濟、法治經(jīng)濟的信念,消除“潛規(guī)則”,樹立符合法治經(jīng)濟的“顯規(guī)則”,消除企業(yè)尋求官員“偏愛”的內在動因。
法治的意義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三個共同推進”,其中,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前,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形成全方位對接;行政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還需進一步增強,決策程序和決策責任追究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不夠完善。部分官員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越權或侵權。當下,官員手中的行政權力還很大、濫用的可能性還很高,官員極易被收買,官商之間具有相互勾結的寬松條件。
如果說動用刑罰懲治官商勾結所滋生的犯罪如割除“罌粟”,那么,使權力得到有效限制和監(jiān)督約束、使市場經(jīng)濟在法治的規(guī)則下得以規(guī)范運行,則是調理了土壤,使“罌粟的種子”不易生根發(fā)芽。
為了防止官商勾結,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當權力得到有效規(guī)制,商人可以通過市場規(guī)則獲取相應的利益,而無需收買“權力”,官商勾結、賄賂犯罪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嚴格官員行為規(guī)范是防止官商勾結的重要手段
運用刑事的手段懲治官商勾結滋生的犯罪,其打擊面是有限的,存在漏網(wǎng)之魚,犯罪黑數(shù)大。但是,官商勾結、賄賂犯罪醞釀之初,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反映在社會生活之中,如能防微杜漸,對于犯罪預防意義重大。
現(xiàn)實生活中,在會員卡、會所的背后,或有官商勾結的隱情;將“匯聚政界商界優(yōu)質資源”列為辦學優(yōu)勢的“EMBA”教育,成了“政商聯(lián)姻的平臺”,官員獲得了學歷,商人結交了官場人脈,表面的互利共贏背后,權力與金錢“擦出了火花”;一些上市公司引入官員擔任獨立董事,更多是希望將其“政府人脈”變?yōu)楣究捎觅Y源,而官員做獨董,領取薪酬,取得好處,實質上是將自己的人脈“變現(xiàn)”。在這樣的形式下,官與商的界限變得模糊了,更易滋生權錢交易、職務犯罪。
因此,嚴禁領導干部參加高收費的培訓項目、規(guī)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yè)兼職(任職)、取締隱秘會所、嚴禁國家工作人員收受會員卡、購物卡,雖是治標之策,但是,對于劃定“官”與“商”的界線,防止利益輸送,預防職務犯罪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此外,領導干部“一家兩制”,官員的配偶子女在其管轄范圍內經(jīng)商辦企業(yè),官員利用權力為自己的家族企業(yè)提供便利、謀取利益,是官商勾結、官商同體的重要形式,群眾對此反映強烈。這些違紀的行為,并非都可納入刑事責任追究的范疇,但是,卻對黨和國家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加強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要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guī)執(zhí)行力,運用黨內法規(guī)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干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只有黨員、干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遵從公職人員的行為規(guī)范,才能清晰“官”與“商”的界線,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輿論導向。因此,對于沒有達成犯罪成立條件的違紀黨員領導干部,要嚴格按照中國共產(chǎn)黨廉政準則進行處理,這是防止公權力私有化,防止此類行為游離于法律之外的重要措施。
(作者為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責編/高驪 ?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