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
只有莊子,是真正的“無為”,他什么有意義的事也不做。當宰相?不要。收臘肉?不屑。他連城市都懶得接近,淡定地在野外玩泥巴。
先秦諸子時代,當所有的人廝混名利場時,只有莊子在野外淡定地玩泥巴。作為窮光蛋,他擅長挨餓,餓到連米都要借著吃還堅持??瘫 K俏ㄒ坏某撜?,世界想和他談談,他卻懶得理睬。
釣魚是“古人裝腔指南”中的第一條行為規(guī)范,姜子牙80多歲高齡還釣魚,其實是在“釣”文王。莊子也釣魚,但是他居然真的在釣魚——因為他很餓啊,魚是多么高檔的葷菜。
這時,楚威王派了兩位大夫來搗亂:“莊子你好,我們國君想麻煩你,把國家大事交給你管理,你愿意嗎?”這種情況下,諸子百家中的其他人都恨不得跳過去說“行”,但莊子除外。
相位和吃魚,誰更重要?明顯是吃魚啊,這兩個人真不懂事。莊子的餓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選擇。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做個官,也能混個中產(chǎn),但他偏不——為什么要為了區(qū)區(qū)一點生活費而屈從?
他靠編草鞋賺點稀飯錢。有一天,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他就去找管水利的小官監(jiān)河侯借點米。監(jiān)河侯考慮到莊子的償還能力,佯裝熱情:“借米好說!我馬上要去收稅,等我收完,借給你300斤!”莊子怒了,但人家是文化人,不玩飆臟話這套,他給監(jiān)河侯講故事,說自己碰到一條快干死的小鯽魚,小鯽魚說:“我是東海的水官,你要是給我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鼻f子說:“好啊,我正要去吳越,剛好引西江的水來救你。”小鯽魚說:“你的這種救法,不如直接去賣魚干的鋪子里找我?!?/p>
稀飯都喝不上,還忙著當“故事大王”。莊子的可愛,就在于他的不靠譜,餓到面黃肌瘦還堅持惡毒。
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去梁國找他玩。有人跟惠施說:“莊子專程過來,可能是要代替你做宰相。”惠施一聽,嚇壞了,就發(fā)動手下人在全國范圍內(nèi)搜尋莊子,唯恐相位被奪。莊子聽說這事,主動現(xiàn)身,直接找到惠施說:“南方有一只鳥從南海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不肯停下來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農(nóng)夫山泉不喝,它如此圣潔、如此‘精神貴族’。惠子啊,你這么興師動眾地找我,以為我像你這么不挑嗎?”惠施就是一個受虐狂,被罵了一頓還很高興,從此成為莊子唯一的好友以及“御用諷刺對象”,兩人成天以互相羞辱為樂。
對莊子而言,所謂名利,宛如浮云。先秦諸子中,一類在名利場混得風生水起,比如蘇秦、張儀這種合縱連橫的公關天才;一類如孔子、孟子,混得差點兒。諸侯對孔子愛搭不理,即使這樣,孔子收徒弟時要每人交10塊干臘肉,他大致也搜集到3萬塊臘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孟子呢,雖然沒得到顯赫的官位,但帶著一大票食客在齊宣王那里,一邊胡吃海喝,一邊發(fā)表“君子遠庖廚”“萬物皆備于我”的清高言論,齊宣王還乖乖地給他蓋別墅、送支票,幫他養(yǎng)門客,他的日子過得也很愜意。還有一類,就是老莊,遠離名利場。問題是,老子的遠離是假裝的,他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他的《道德經(jīng)》跟美國的羅伯特·格林的全球暢銷書《權力的48條法則》有諸多交集,主旨就是,如果你想得到權力和利益,就要假裝淡泊名利,這樣你才能笑到最后。
而只有莊子,是真正的“無為”,他什么有意義的事也不做。當宰相?不要。收臘肉?不屑。他連城市都懶得接近,淡定地在野外玩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