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
摘 要:將德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通過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語文課堂熏染等多種方式來向初中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深入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途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德育素材;實踐活動;滲透點
初中階段是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途徑進行探析。
一、善于挖掘課文中的德育素材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思想性、文學性俱佳的優(yōu)秀作品,都充滿了對勞動的愛、對藝術的愛、對人民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祖國的愛,可以從中選出一些作為德育的素材。例如,《背影》就體現出了“關愛父母、理解父母”的德育內容;《三峽》《望岳》等體現出了“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德育內容;《節(jié)約糧食主題班會》體現出了“節(jié)約糧食、愛惜糧食”的德育內容;《蘇州園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精神”;《敬畏自然》體現出了“熱愛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德育內容;《走一步,再走一步》體現出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克服所遇到的苦難”等等。初中語文教師應深入鉆研初中語文教材,要基于課文的背景材料、中心思想、題目、文眼意境、人物事件等方面來將其中的德育素材充分挖掘出來,為初中語文教學融入德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選準德育滲透點
初中生的思想正處于逐步成熟的階段,他們往往需要細致的引導。針對初中生的特點,應該準確抓住德育滲透點,巧作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引導。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里面充滿了父子之情,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語文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應該介紹朱自清先生人格的高尚,即便在生活已經難以維持的情況下依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骨氣,要教育學生做中國的“脊梁”,要講正氣、有骨氣,絕對不能做不講人格、恬不知恥的事情。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時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應該對課外活動空間充分利用,有機地結合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進而拓寬德育的范圍和內涵。例如,在給學生上完《節(jié)約糧食主題班會》一課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去觀察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著浪費糧食的現象,要讓學生懂得愛惜糧食,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學生很受教育,有些學生還對自己或者其他人在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予以了制止。又例如,在講授《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的過程中,筆者重在于引導學生對父母的苦心與嚴厲予以正確的理解,同時還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yè),周末放假期間幫助父母做一天的家務,學生在完成了這個課外作業(yè)之后,紛紛表示父母為了自己確實很辛苦,覺得自己要體諒父母。通過這些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例子,完成了較好的德育。
四、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在教學領域中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不是僅僅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或輔助教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共享、合作學習、多重交互、自主探索等學習環(huán)境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整合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形象,給學生一個色彩繽紛、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多方位、立體式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趣。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豐富教學手段,還可以融入德育,豐富德育水平。
例如,在給學生講授八年級下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的時候,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便老師連比帶劃的講解,學生仍然還是覺得講解較為空洞、不具體,不明白這段話到底是什么意思,而采用多媒體教學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多媒體教學軟件的板面清晰、層次分明、講解清楚,設計動感強,圖像直觀、生動、形象,結論、過程、提示都較為完整,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配以多張多媒體課件畫面,對《過零丁洋》首、頷、頸、尾四聯逐一講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天祥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還可以用視頻的方式將文天祥的事跡播放出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性認識,更便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應德領.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5):120-124.
[2]唐燕.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四忌[J].才智,2010(18):120-125.
[3]李永紅.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體會[J].經營管理者,2010(13):141-145.
[4]陳勇.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8):167-170.
[5]陳潔.論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4):141-14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