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980
MIDO毫無疑問是全球眼鏡行業(yè)的一大盛事,堪稱一場設計盛宴,對國內從業(yè)人員來說應該要看,畢竟感受新東西,看到方向與差距,回來注入動力,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提升自己。每年的MIDO,國內大批的設計精英都會抱著朝圣的心態(tài)飛往米蘭,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搜索“MIDO”,出來的搜索結果90%是贊揚米蘭眼鏡展的文章,幾乎所有的言論都是讓我們向MIDO看齊,向MIDO學習。不可否認,MIDO的確是一個非常成功專業(yè)的眼鏡展覽會,然而世上沒有什么是完美的,難道MIDO就如此無暇?難道MIDO標準就是世界標準?意大利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真的適合我們?
本期我們對部分以去MIDO觀展為目的的設計師和品牌負責人設置了三個話題:1.去米蘭看什么;2.米蘭設計盛宴下的收獲與反思;3.別急,中國設計!圍繞這三個話題,參與討論的業(yè)界同仁各抒己見,既一同分享去米蘭的收獲,也表達對意大利設計的思考,同時不忘剖析中國眼鏡設計的現(xiàn)狀,為中國眼鏡設計如何更好地發(fā)展獻計獻策。
吳廣旭(洪旭集團CEO)
我去米蘭觀展就是帶著兩個目的:一是學習優(yōu)秀品牌的理論體系;二是實實在在地浸淫在他們的文化中去感受。意大利圍繞著設計的產(chǎn)業(yè)鏈異常發(fā)達,沒去看過的人幾乎是難以想象的,這就是他們的設計土壤。同時意大利的設計理論體系也非常先進和系統(tǒng),而且以理工科知識體系為背景,他們把設計詮釋為是一個“知識集成中心”,而不是想象的只有單純的工藝和美術。
陳嘉樑(華諾興業(yè)集團)
去米蘭看眼鏡展,三分之一看設計,三分之一看流行趨勢,還有三分之一看展臺裝修。好馬配好鞍,展臺裝修不到位,設計、產(chǎn)品效果也體現(xiàn)不出來。我在展會看中一家很不錯的參展小品牌,我說我想定貨,并希望要先去看工廠,但看完后很失望。他家的眼鏡在美輪美奐的裝飾環(huán)境下,身價倍增,猶如鐘表、珠寶,離開柜臺,在日光下,光環(huán)盡失。因此,我認為我們國內的眼鏡品牌商在展臺裝修包裝這一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提升的空間。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負責人)
我覺得MIDO的展臺空間展示很值得學習:他們的展示空間通過對功能性及視覺美感的合理安排,從“物”到“視覺、聽覺”到“心”融合與人性感覺、觸覺的外在感受,創(chuàng)造出場景氣氛。在我們很多眼鏡企業(yè)展廳很難有這種感受。
封波(眼鏡設計師)
去米蘭是去感受他們的感動。很多新的設計都來自內心的感動,這種感動基于設計者對生活、自然的熱愛,在眼鏡設計中所出現(xiàn)的一棵樹、一只小鳥、一句問候、一張笑臉,這種感動也基于設計者對歷史的尊重、對現(xiàn)狀的思考、對未來的憧憬。我們看的不再只是設計,我們不再只是滿足視覺的需求,我們更要滿足的是感覺上的收獲。要感受的是米蘭所呈現(xiàn)的生活與情調,要靜下心享受眼鏡以外的設計精髓,如燈光、空間、氛圍。這些都是帶給設計師靈感、方向和目標的來源。
戴美兒(眼鏡設計師)
為什么看米蘭展;他們的專業(yè)態(tài)度、對美的執(zhí)著、對自己的尊重、對佩戴者負責的行為都讓人感動,非常值得我們眼鏡創(chuàng)作人學習,我們在米蘭看到的是別人在二戰(zhàn)后再重新整合設計、工藝和引領時尚的一個沉淀,超越了60年。學習和追趕是比引領、突破來得容易,加上突飛猛進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眼鏡已經(jīng)形成了適合自己的風格。下一步就是如何理解品位,如何引領眼鏡設計的階段了。
楊曉斌(OBE集團)
喜不喜歡意大利設計和適不適合中國市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值得思考意大利為什么能有多么多令全球喜歡的品牌,這就需要去體驗一下意大利人平時的生活,了解他們做事的原則,他們對美的理解和體驗。其實展會中的許多東西,在他們的生活中早已存在,只是再設計和包裝而已。米蘭展,是一場設計盛宴,但米蘭永遠是別人的,唱歌劇、吃西餐、喝咖啡的,不是我們,不是我們的主流服務群體,因此找回自己、看重自己、革新自己才是根本,他們有古老的歷史和文化源泉,我們更有悠久的歷史,人文,民俗,傳統(tǒng)等可以傳承,揚棄,挖掘等。中國永遠都是中國而不可能成為意大利。中國,才是讓我們最有底氣和驕傲的源泉與依靠。
封波(眼鏡設計師)
一年一度的MIDO大餐里,學習是主要的,但是其中增長的浮華之氣也需要我們注意、警惕。米蘭眼鏡展這班“老人”,實際上已經(jīng)十分沒落,但是他們對中國眼鏡的進步看得十分清楚,對中國眼鏡設計的實力也十分清楚,所以他們對中國是害怕的。關于抄襲的事情肯定是有,但是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組成。一方面,處在我們這樣一個發(fā)展階段,要學習,出位的事情會有。另一方面,他們的知識產(chǎn)權在中國沒有注冊,我們也很難保護他們。這里面不是一個“可恥”可以概括的。
戴美兒(眼鏡設計師)
參觀米蘭展已有不少年了,中國眼鏡這些年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有米蘭展的影響深入其中。最初是抄襲,后來米蘭展看到中國人如防小偷,不讓拍照,不讓拿樣本。確實,我們經(jīng)歷過這一偷師的階段。就像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技術傳到歐洲一樣,只不過那時沒有知識產(chǎn)權而已。作為文明社會的新一代眼鏡人,抄襲,是我們欠米蘭展的一段歷史。
吳廣旭(洪旭集團CEO)
對傳統(tǒng)符號的簡單移植和對西方設計的硬性模仿都使中國眼鏡沒有呈現(xiàn)給世界足夠有影響力的設計,我們的生活方向一直在等別人給出引導,而我們卻沒能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分享我們關于生活的獨特思考及富有啟發(fā)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負責人)
很多人去米蘭展就是看熱鬧,無數(shù)的形式涌現(xiàn)在眼前,把腦子搞得一團混亂,自己還很興奮,回來之后免不了對著照片抄抄改改,漸漸地覺得累,眼睛累。跟許多意大利本地的設計師交流,提得最多的詞匯也是“too much”。大多數(shù)人的定力是有限的,而米蘭展像個規(guī)模宏大的超市,很容易讓人迷失其中。
楊曉斌(OBE集團)
中國眼鏡原創(chuàng)設計在近年來的上升高度和速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僅靠單薄的中國原創(chuàng)力量是無法與意大利品牌拉近距離的。主力軍的大制造企業(yè)如果只是著眼于眼前利益,大廠的設計師只能對著拍回來的圖片進行深化,只能針對產(chǎn)品本身進行表象型的設計,而不是去學習他們的氣質、學習他們的設計戰(zhàn)略方法,我們的設計只能限于自我陶醉,這就是制約中國眼鏡設計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雖然我們擁有了原創(chuàng)力量的“軟實力”,但由于市場體制與行業(yè)趨勢等種種原因,要成為真正的有文化底蘊的主流眼鏡品牌還是有難度的。
另外,國內消費者的審美能力也在提升,但消費者會不會為好設計買單呢?對于好設計,欣賞可以,但要讓國內消費者為它們買單好似并不容易。這也正是中國眼鏡原創(chuàng)設計一直無法真正“輝煌”的苦惱。
吳廣旭(洪旭集團CEO)
意大利設計著眼于lifestyle,而北歐設計則是從living situation出發(fā),不同價值觀和文化,直接影響表達方式的不同,但都能深入人心。我們不必膜拜任何一種文化,中國市場那么大,看你針對的是哪一層面的客戶群,就從哪兒出發(fā),有選擇地學習和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
戴美兒(眼鏡設計師)
中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中國的市場就是一個世界級的市場,如果我們的設計能為13億中國人口服務,那么已經(jīng)走向世界了。因此,我們不用刻意在很短的時間內希望趕上意大利,因為時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跟時間比賽”的理念急功近利,最終會導致中國眼鏡設計走火入魔。中國眼鏡原創(chuàng)設計才剛剛起步,跟有著60年歷史的意大利站在一起,還只是蹣跚學步的兒童,需要時間成長,這件事急不得。
封波(眼鏡設計師)
我們在學習意大利的同時還是先學習一下我們鄰居日本吧,日本人在做事和設計上我同意是亞洲的德國人,因為在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是把西方的先進科學和意大利的工匠精神學到了、消化了,至此,也就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國際設計師。所以現(xiàn)在我認為隨著中國中產(chǎn)階級的興起,需要我們的設計師把心收回來,不要被表面的繁榮迷惑而膨脹,靜下心來,先做好產(chǎn)品,再想下一步吧……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負責人)
最近兩年國內市場正在經(jīng)歷轉型的動蕩和機遇,大家都認可設計創(chuàng)新是未來市場的一個核心增長點。如何使其落地,發(fā)揚中國的文化特性又與國際真正接軌是需要大家從不同方面共同思考和努力的。
陳嘉樑(華諾興業(yè)集團)
有時候不用看展會,只是手機朋友圈里面幾百條的豐富內容,就會讓你深受啟發(fā)。最強烈的感受是表面山寨期過了,研究期到來了。業(yè)內少數(shù)早些年依自我悟性深入研究的大咖們,你們的寶貴價值要發(fā)威了,超越碎片過程的積累走向系統(tǒng)的深入整合,是時候將成果呈現(xiàn)給我們國內眼鏡行業(yè)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