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穎?胡燁琪?湯思琴?張碩
摘 要: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型媒體形態(tài),并以多元化、互動性、虛擬性和娛樂性等功能優(yōu)勢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本文采取針對性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武漢六所、各層次高校大學生新媒體的使用現狀進行了調查。本文首先介紹了調查武漢高校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的必要性與具體內容,其次對其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總結新媒體的應用給大學生們帶來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現狀分析;社會輿情
媒體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fā)展的農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從媒體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fā)生和發(fā)展在不斷變化的,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茖W技術在發(fā)展,媒體形態(tài)也在發(fā)展,當前,我們需要去關注在數字媒體之后的新媒體形態(tài)。而處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學習與生活更是與新媒體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深受新媒體的影響,逐漸進入新媒體時代。
一、研究問題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問題
1.武漢高校大學生使用媒體的種類和頻率區(qū)別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變革,媒體形態(tài)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在各領域依舊發(fā)揮作用的同時,互聯網的出現也使得新媒體應運而生。
2.武漢高校大學生對媒體的認知與影響
媒體形態(tài)的多樣性促使大學生使用媒體的種類不可能僅限于其中一種固定媒體,技術的革新也會改變媒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模式,但是普通大學生是否熟悉每種媒體的產生原因、運營形式和未來趨勢,這也是本文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二)研究樣本
1.為什么選擇武漢六所高校大學生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種類,直接影響到問卷調查的客觀性。研究武漢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現狀,選擇合適的樣本非常重要。
2.樣本數量
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將共計600份調查問卷發(fā)送給六所高校,每所高校各100份,在各高校在校大學生之間分散傳播,包括各高校內文教、社科、理工類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群體。實際收回問卷600份,有效問卷593份。
(三)研究必要性
新媒體以其所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個性化、虛擬性等優(yōu)勢迅速搶占了廣闊的受眾市場,其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獲取豐富資訊和廣博知識的新平臺,而且為實現信息的交互提供了便利。在現代大學生的生活中,新媒體已經逐漸展示了自身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對大學生們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
二、研究發(fā)現
(一)大學生群體中的新媒體受眾數量遠高于傳統媒體
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新媒體技術愈加發(fā)達,傳統媒體也在尋求技術革新,參與到新媒體的發(fā)展浪潮中,以此加快大眾信息的發(fā)布,同時依靠傳統媒體自身的實力,加深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深度和廣度。
(二)大學生群體中“手機人”和“微博控”現象普遍
根據工信部《2014年通信業(yè)經濟運行情況》統計,2014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2.86億戶。學者劉德寰認為手機是天生帶著“體溫”的媒體,可以成為各類媒體的終端;也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的媒體,“手機人”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賦予了“移動”能力的人群。
微博用戶可以關注除親朋好友外,想關注了解的所有注冊用戶,包括社會名人、偶像明星、媒體單位、社會團體等。一些微博大V原創(chuàng)和轉發(fā)的微博,往往會產生巨大的轉發(fā)數量。
(三)大學生更青睞新媒體
傳統媒體受其信息形成延遲的影響,信息傳播速度相對新媒體而言較為遲緩。報紙、電視傳播給受眾的消息通常是前一天或者當天的信息,新聞不再新鮮。雖然傳統媒體已經在反思出路,進行技術革新,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將少量新聞信息通過新媒體發(fā)布出去,報社、電臺、電視臺建立了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實時上傳新聞,遇到突發(fā)事件,官方網站會更新新聞滾動條,官方微博也會隨時更新。
三、結論與探討
通過對武漢六所高校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現狀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相對于傳統媒體,武漢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頻率更高
從600份調查問卷研究的數據得知,武漢六所高校大學生日常使用最頻繁的媒體中,手機和互聯網兩家霸占前兩名。為什么大學生對新媒體如此青睞?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到底有哪些獨樹一幟的優(yōu)勢呢?下面針對此問題我們進行探討。
(二)武漢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手機人”占比例較大,并且還會有增長的趨勢
上文的調查研究結果提到,每日使用手機時長在10小時以內的有199份,10-15小時的有231份,15-20小時的有128份,長于20小時的有35份。也就是說,在調查的大學生中,每天使用手機時長在10小時以上的人約占66.44%。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手機人”。
那么,手機媒介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了哪些滿足需求呢?
1.手機可以隨身攜帶的便利性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滿足感。
2.手機媒體典型的媒體生產與消費二重性滿足了大學生群體自我價值實現的優(yōu)越感。
3.手機媒介的個性化和互動化滿足了大學生群體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心里需求
(三)研究的不足:調查對象代表性問題
武漢高校眾多,學校類型多樣化,本次調查選取的六所高校中,只有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僅設置了機械工程學院、動力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是專業(yè)方向單一的高等職業(yè)院校,其余無所均為綜合性高校,這就導致了在回收的調查問卷中,參與的學生群體代表性不足,從問卷中無法得知該學生的日常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這可能影響其使用媒體的種類。另外,因為是隨機散發(fā)調查問卷,參與調查的學生群體專業(yè)的文理方向不同,數量無法保持一致,這也會影響調查對象的代表性問題。
參考文獻:
[1]網絡 MBA智庫百科對“抽樣調查”的名詞解釋.
[2]湖北省教育廳網站:學校,湖北高校名錄,湖北高等學校名單(截止2014年6月25日) http://gov.e21.cn//content.php?id=10517.
[3]劉德寰、劉向清、崔凱、荊婧等:《正在發(fā)生的未來——手機人的族群與趨勢》[M],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5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