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關鍵詞】 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80—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情感教育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手段,更是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三維立體螺旋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語文教育的靈魂。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加強情感教育有助于全面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當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陶冶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1.情感教育目標形式化。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作為明確的目標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但是,對于情感教育目標的設立卻流于形式,對于教材中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或者無動于衷,或者只是制定為教學目標,在思想意識中可有可無,把其當成教案上的一個虛設形式化的情感教育目標。
2.情感教育內容狹義化。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理性情感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文章中其他豐富的情感因素,對文章中積極、健康的基本情感重視不夠。在傳統(tǒng)教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限定的主題思想,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完全處在這個主題的牽引下,根本不去認真體會教材中蘊含的其他豐富的情感教育意義。狹義的情感教育內容,使得原本豐富的、可能深入人性層次的情感陶冶成為了泡影。
3.情感教育手段簡單化。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手段大多是理性分析,而不注重運用多種手段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熱情,致使語文教學枯燥無味,機械呆板,過于簡單的情感教育手段激發(fā)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不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對策
1.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情感。情感的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教學情境,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有助于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有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教師必須要根據(jù)教材中的主題,借助音樂、錄像、課件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做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情感的目的。這樣,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2.引導美讀,體悟情感。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表達出來……通過飽含激情的朗讀,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去品味和體會文章寄予的喜怒哀樂等豐富而深厚的情感,直接受到作品的熏陶。感染課堂的朗讀,包括教師范讀和學生朗讀。教師的范讀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不同的朗讀風格能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教師在范讀中,要把握因文定調,因情賦聲?!苯虒W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能從教師范讀的情感基調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投入到課文特有的情境中去,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讀,只有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才能讀懂文章,體會真情。
3.深入挖掘,把握情感。名詩佳作之所以傳誦千古,是因為作家的筆墨飽蘸著自已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自已的情感滲透到教學中去,營造鑒賞、分析的氛圍,挖掘作品的深刻意蘊,剖析和引領學生深入認識、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教師通過對文章字、詞、句、篇的分析,以真摯的情感去扣動學生的心弦,以文章的精要去啟發(fā)學生的心智,進而使學生達到動情、激思、勵志、純德的目的。
總之,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課堂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語文課堂這得天獨厚的沃土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教師也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去解決,用真誠、熱情和愛去幫助學生增長知識、發(fā)展個性、健個人格。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