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力
【摘 要】學前美術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利于兒童的感覺、知覺、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不斷發(fā)展,有助于兒童在智力方面的發(fā)育,對兒童的個性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美術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實踐,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兒童繪畫能力是其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對培養(yǎng)兒童的智能、情感和社會性起著重要作用,是完整的現(xiàn)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學前教育 ? ?興趣 ? ?美術活動
一、學前教育中開展美術活動的現(xiàn)狀
1.教育目標
在教育目標方面,出現(xiàn)兩個誤區(qū):其一,把美術教育等同于技藝教育,認為教會孩子畫出一張美麗的圖畫,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務,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孩子的正確描寫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作為重要任務;其二,把美術作為實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為完成某一中心任務的從屬部分,沒有本身的獨立體系。
2.教育內容
在教育內容方面,強調對自然的模仿和再現(xiàn)。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的簡單物體和圖片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于是兒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傾向非常突出,無論在一個幼兒園里、一個班級里,甚至在兒童作品展覽上,從花花綠綠的各式各樣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帶有模式化的人物、動物形象;社會上充斥于市場的兒童圖書、練習冊、電視中的動畫片又為兒童提供了繪畫范例。于是,大多數(shù)兒童失去了其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兒童畫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會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教學方法
在美術教育中,用簡單的幾何形體作為標準模式,給兒童臨摹學習,讓其畫出各種形狀。教師是美術活動的中心,教師提供的形象是孩子們的典范,培養(yǎng)出來的幾乎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式樣,沒有“自我”和“感覺”。教師為了尋找大量的模式給孩子臨摹,簡筆畫也就應運而生,它的影響幾乎涵蓋全國,為灌輸法大開方便大門?,F(xiàn)在,關于簡筆畫的功過,還在激烈爭辯之中。我們認為根本問題在于教育觀希望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孩子。用簡筆畫提供的種種圖式直接灌輸給孩子,從表面上看,孩子的畫面內容豐富,但是,孩子們學得被動了,畫出來的畫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覺、思考和想象,使他們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繪畫語言和個性風格,最重要的是扼殺了孩子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摧毀其自我創(chuàng)造意識。
二、學前教育中開展美術活動的問題
1.幼兒美術教學中的兩種傾向
第一,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一般往往是由老師先在黑板上將要學的畫畫出來,然后再讓幼兒依照老師做的畫機械地模仿,是以幼兒習得美術技能為目標,只重視臨摹訓練,把幼兒視為被動的學習者,教師教的重點是一個一個的機械圖像,以模仿得像不像作為衡量幼兒學習情況的標準,這種方式叫作“框架式”。這種教學方法必然會產生消極影響,扼殺幼兒的興趣,甚至使幼兒對美術活動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話,通過幼兒美術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就成為無稽之談。
第二,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過分強調幼兒的個性發(fā)展,使其享受過度的自由。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幼兒完全不受老師的管束和制約,幼兒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去作畫,這種方式稱之為“涂鴉式”。這種教學理念也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幼兒缺乏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同時也缺乏一定的藝術表現(xiàn)技能和技巧,難以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世界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因此,幼兒會逐步失去參加美術活動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這就使得教育者錯過了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
2.幼兒美術教育現(xiàn)存的誤區(qū)
2.1 忽視幼兒繪畫發(fā)展過程中的個性和性別差異
幼兒個性和性別的不同,對繪畫對象的興趣也不同。一般而言,男孩子多喜歡畫汽車、飛機、大炮、機器人等,女孩子則多喜歡畫花、小鳥、魚、人物、房子等。個性強的多喜歡色彩鮮艷或粗獷有力的飛機、高樓、獅子、老虎等,而個性弱的幼兒則偏愛表現(xiàn)較為細膩的鮮花、小動物,而我們一些教師不去分析、研究幼兒繪畫發(fā)展過程中的個性和性別差異,一味地強調統(tǒng)一,強調成人化,強調完成教學任務,采用“灌輸法”,使幼兒畫失去了自然、童真和童趣。
2.2 忽視幼兒興趣,強制其學畫
有些家長急于求成,強制幼兒每天每周畫多少幅畫,而且必須畫得像,否則重來。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決定了其堅持性較差,比如做游戲時,一會玩這個,一會又去玩那個,需要不停地調換玩法。學畫畫也是一樣,畫一會就不想畫了,強制他畫下去,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幼兒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和厭倦感。無論學什么,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因此,家長下功夫不應該在強制學上,而應該在培養(yǎng)興趣上。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啟發(fā)幼兒去觀察,去想象,去自由地創(chuàng)造,對其創(chuàng)作多給予及時的鼓勵而少給一些指責,學會看好幼兒的作品,使幼兒把對美術的興趣內化成一種心理需要,自覺主動地進行美術創(chuàng)造。
2.3 忽視幼兒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
繪畫是幼兒的天性,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十有八九的幼兒都酷愛繪畫。由于知識經(jīng)驗有限,思維形象具體,因此他們喜歡借助于繪畫來溝通語言,表現(xiàn)自我,理解事物。他們既不受時空的束縛,也不受客觀理性的制約,在繪畫過程中自由地表露情感、表達愿望和認識世界。然而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入美術興趣班,不少美術興趣班由于自身對兒童身心發(fā)展不了解,或為了迎合家長所謂的“成效”,采用的多是一種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脫離了幼兒身心發(fā)展和幼兒生活的實際,死背技法程序,壓抑了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使幼兒產生依賴性,不教就不會畫,使家長認為孩子容易成才。可事實上幼兒并不具備真正的造型能力。
三、如何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美術活動
1.端正對學前美術教育的認識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使之體驗到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xiàn)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當指導。
2.要充分激發(fā)孩子的繪畫興趣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也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關鍵。低年齡段的孩子大多都比較好動,很難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引入新的刺激源。教師在組織集體繪畫活動時,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肯定其成績,讓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習。在組織美術活動時,可以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1)選擇生活性、游戲性強的作業(yè)內容,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2)通過講故事、猜謎語、兒歌等形式引導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的想象力盡可能得到充分發(fā)揮;(3)引入動手性強的課題,綜合運用多種繪畫材料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興趣;(4)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激發(fā)孩子興趣,用兒童感興趣的游戲,讓他們快樂地投入到游戲中,用心感受,仔細體會。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他們把從游戲中所感受到的大膽地用繪畫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作品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反映兒童的不同體驗,兒童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逐漸形成。
3.舉一反三以激發(fā)其廣闊的思維創(chuàng)造空間
在教學活動中要教會孩子舉一反三,不能會畫圓就只會畫圓,對于同樣一個主題,要鼓勵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將學到的技法能夠運用到以后的繪畫當中去,以此來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智力的健康發(fā)展。孩子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往往是大膽的、天馬行空的,他們無拘無束,單純地涂抹著自己認為美好的畫而,因此往往會出現(xiàn)讓人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教師要引導孩子,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想法。在教學中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創(chuàng)作繪畫環(huán)境,要鼓勵孩子樂于動腦,畫出自己的想法,讓每一幅畫面都表現(xiàn)出兒童不同的內心思維。
四、結論
總之,學前美術教育不只是孩子的美術教育培訓,更加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綜合體。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學前兒童的特點,綜合各方面的先進理論和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為學前兒童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紅星.從學前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看當前的兒童美術教育[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2]尹小淳.美術及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3]郭雯.回歸童心的兒童美術教育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