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華
【摘 要】全球化時代已然到來,世界文學正在日趨形成,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外國文學沒有能夠在中學課堂綻放獨有的魅力,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灼熱的喜愛之情也被遏制、束縛著。那么,如何使語文教學成為平衡弘揚中華文化和著眼異域文化的支點呢?從實證研究來看,將比較法運用到初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中來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比較法;初中;外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32-01
在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中提出,“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旨在提醒每位語文教師:語文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識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使語文教學成為平衡弘揚中華文化和著眼異域文化的支點呢?從實證研究來看,將比較法運用到初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中來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一、按照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層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應遵循維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首先要考慮到是否適應學生的年齡層級、認識水平和能力層次。
初一年級,學生還充滿了稚氣,他們對外國文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上,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多去比較中外小說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異同點,讓學生對比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和感受,喚起學生對外國文學的興趣。比如,初一上學期的必讀名著是《湯姆·索亞歷險記》,湯姆是19世紀的美國孩子,他是個聰明愛動、想象力奇特的孩子,外表調皮搗蛋,但卻擁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同單元有當代女作家秦文君筆下的男生賈里,同冊書中,還有魯迅先生筆下的20世紀初以雙喜為首的平橋村的農村孩子們和19世紀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的唯一一個敢講真話的孩子。將整冊書中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性格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較能夠激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加深其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將原本分散的文本串聯(lián)成了一個系統(tǒng),從而對比較方式有了初步印象。
初二年級,學生心理年齡有所增長,認知層面也有所提高,這時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乃至單元,運用比較法教學,在具體的比較中,既讓學生感受外國文學的獨特魅力,也讓他們對比較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父母的心》,它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這篇文章在選入課文時編者做了一些刪改,教學時,多媒體投影出原小說的結尾:“于是,那位父親由于那位有錢的婦女幫忙,受雇于函館的某公司,一家六口過上了好日子。愛情是無米之炊,幸??梢宰越o自足”,請學生與課文的結尾“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進行比較。這個教學設計意在通過比較激發(fā)學生對外國文學原作品的閱讀興趣。
初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學年,這年的教學應以中考復習為契機,進行專題教學,通過尋找合適的比較點將教材中有關聯(lián)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盡量構建全初中的知識體系,為與高中知識的銜接做好準備。比如,從主題學研究出發(fā),將傳統(tǒng)的描寫對象如花草樹木、風雨霜雪背后的象征涵義進行比較、歸納,無論是對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象,還是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二、比較點的選擇注意緊扣教學目標
比較一般是由比較對象、參照物和比較點構成。所謂比較點,就是在比較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某個問題。通過比較點的確定,將比較對象與參照物有機結合,延伸出更多的點線,縱橫結合,建構出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比較點可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材來選擇,諸如結構安排、寫作手法、細節(jié)設置、表現(xiàn)主題、人物形象、壞境描寫,等等。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時,比較點的選擇不能無的放矢,而應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和歸宿。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提倡三維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币虼?,在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兼顧“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個教學目標,最好能以“過程與方法”為核心,有機綜合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比如,指導學生將冰心的詩歌《紙船》與著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紙船》進行比較時,先異中尋同,體味出兩篇作品相同的主題、類似的語言風格,再同種辨異,分析出不同的文體特點、不一樣的寫作手法,并且在朗讀—比較—分析—朗讀的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讓學生體會到思母之情的濃烈。
可比性雖然是比較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假如與教學目標無關,那就無需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比如,《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從中世紀西班牙的一個民間故事移植過來,與中國《高僧傳卷二?晉長安鳩摩羅什》中的狂人績師的故事也有類似處,但這樣的可比性與“了解童話的想象與夸張的特點和理解這篇童話的諷喻意”的教學目標沒有聯(lián)系,所以教師就不應該為了賣弄自己博學而將這樣的文學比較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詳細展開。
三、比較環(huán)節(jié)的課時安排注意合理化
使用比較法是對文章理解的深化,是學生思維的深化,需要對比較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最好不要放在第一課時??v然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用已學文章激趣設疑,但異同點的揭曉往往還是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最后。
采用比較法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學過程一般是這樣的,先由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綜合考慮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適當選擇文本中的比較對象及另外文本中的參照物,并預設比較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充分感受文本,自主思考后形成獨特的見解,然后班級討論,互相啟發(fā),共同明確,進而修正、完善自己的答案,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當然,隨著學生閱讀面的不斷擴大,文本解讀能力的不斷提高,當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比較的思維方式來探究文本的異同時,教師就可以逐漸放手,讓學生跟著閱讀感覺自由地去比較。
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的學習去欣賞世界文學的魅力,繼而能通曉不同民族的文化,最終形成開放、包容的比較視野。運用比較法教學時,只要注意立足于初中課堂教學,根據(jù)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就必定能讓傳統(tǒng)的比較教學法在新的教學領域煥發(fā)出嶄新的魅力,最終促進語文教學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蘇慧君.論比較閱讀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朱澤玲)